提起書山有路的意思_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思作舟大家在熟悉不過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書山有路的意思_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思作舟嗎?快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書上有路(書上有路,學海無涯,想著造舟)。
小時候常聽人說“山中有難學,海內無涯。”從字面上看,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學習,就要爬上書山,跨過學海。但是,努力是爬上尚書山的必經之路,努力是穿越無邊的學海的必經之路。比喻在讀書、學習的過程中,沒有捷徑可走,你必須努力工作,吃苦才能有所收獲,才能成就大業。
(資料圖片)
《信息流通指數報告》在2011年公布了這樣一個調查結果:2009年的信息流通量約為7.6ZB(相當于每天2.9億張DVD)。從2001年到2006年的六年間,信息數量增加了約4400萬張DVD,而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約3700萬張,2008年比2007年增加了約4500萬張,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約1800萬張。簡而言之,2008年的增長超過了2001年至2006年6年增長的總和。到今天,已經八年了。這八年間,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結果更是未知。
不難看出,我們現在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我們只是過多地閱讀和努力學習,我們將被信息所淹沒,最終被時代的潮流所拋棄。所以,我們不僅要學會如何高效地獲取信息,還要學會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讓這些信息對自己有用。這是成功的唯一途徑。
最近看了一本叫《高效閱讀》的書。它的作者Junichi Hara (kāo)獲得了龍谷大學研究所的經濟學碩士學位,曾是日本龍谷大學經濟系的客座教授,并在一家知名企業擔任培訓講師。在閱讀了一百多本關于閱讀方法的書籍后,他結合自己的閱讀經驗,總結出許多幫助讀者整體提高閱讀質量的閱讀技巧。
《高效閱讀》這本書詳細描述了閱讀的三個階段:如何變得喜歡閱讀(初級)、如何快速閱讀(中級)、如何利用讀過的書實現輸出(高級)。還強調以讀為寫才能符合時代要求。
1.如何變得喜歡讀書?
首先,你得養成閱讀體質。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當代法國作家達尼埃爾·佩納克的“讀者的十項權利”:
之一條不閱讀的權利
第二條跳過閱讀的權利
第三條不讀完的權利
第四條重讀的權利
第五條無選擇閱讀書籍的權利
第六條包法利(容易被小說內容感染的癥狀)
第七條。選錯地方讀書的權利。
第八條自由選擇的權利
第九條大聲朗讀的權利
第十條默讀的權利
不善于閱讀的人,往往被“從頭讀到尾”的強迫性觀念所束縛。這種想法會讓讀書變得痛苦,變得麻煩,最后變得討厭。“讀者權利十條”切斷了這種惡性循環。試想一下,當我們拿起一本書,不再感受到“必須讀完它”的壓力時,閱讀不就成了一件輕松的事情嗎?
其次,盡量降低閱讀的門檻。
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會立一個諸如“我今天一定要看完這本書”的旗子。這個目標太大,時間戰線會太長。最后,當我們無法完成時,我們會變得沮喪,半途而廢。其實你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今天只看兩頁”,或者今天只看某一段。當每天的閱讀給你帶來一定的滿足感時,你就會有繼續閱讀的動力。有些人被勸阻讀一本厚厚的書,直接放棄閱讀。所以我們在選擇的時候,要盡量從薄薄的一本書開始,等到把一本書讀透了,理解了,再逐步提高水平和難度。這樣才能保持閱讀的熱情,成為開始閱讀下一本書的誘因。
最后,要善于營造閱讀環境。
《學記》中有這樣一句名言:“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也就是說,如果在學習上缺乏學弟學妹之間的交流和探討,必然會導致知識面狹窄,見識短淺。所以,當你一個人在家讀不下去的時候,不妨出去走走。比如,去你家附近的咖啡館,在眾目睽睽之下,有助于你加強注意力。另一個選擇是加入讀書俱樂部。在讀書會里,你會聽到不同的觀點,你可以從很多角度重新審視一本書。要想進一步參與討論,首先要了解要討論的書,這就不可避免地迫使你去學習。
2.如何快速閱讀?
作者在書中提到,速度的關鍵在于“關鍵詞發現”和“假設驗證閱讀”。速度的靈魂在于快速多次閱讀關鍵詞附近的內容,獲得新的視角和思路。
快速閱讀的重點是“發現關鍵詞”。
這就需要我們仔細閱讀目錄。通過在目錄中搜索關鍵詞,可以預測你應該重點閱讀哪些部分。這讓我想起以前看書,從來不看目錄。我總是從之一章開始認真讀每一個字,直到讀完整本書。這個過程只能用“痛苦”來形容,所以直接導致了我不愿意再讀什么書了。誰能忍受一次又一次痛苦的過程?其實讀書并不痛苦,只是我們錯誤的方法讓讀書變成了苦差事。
其實一本書的精華只有20%。比如這本書有200頁,它的精華只有40頁左右,這40頁中更好的也只有8頁。如何掌握這些必不可少的部分?這就到了快速閱讀的第二步:根據目錄“跳讀”具體章節。在快速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便利貼貼在我們認為一定要讀,并且感興趣的地方作為標記。這些標注的地方都是以后需要仔細閱讀的地方。
最后一步,仔細閱讀便利貼的正反面。把我看完目錄后想象的假設和作者的文字進行對比,在頁面的空空白處寫下我仔細閱讀后的看法和感受。這就相當于先在坑里放一些樁,有了立足之地,再一口氣填沙埋坑。快速閱讀其實就是快速推進這三個步驟。
3.如何利用讀過的書實現輸出?
我們先來看兩個概念:“通才”和“專科”。
所謂“通才”,是指不限于某一特定領域,在許多方面具有一定水平以上的廣博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
所謂“專業人士”,是指在業務上明顯不同于其他人,在某一特定領域具有深厚知識和專業技能,并專注于該領域的勞動者。
由此可見,要想成為通才,需要橫向閱讀所有專業領域的書籍,無一遺漏地掌握所有領域的基礎知識,并能夠實踐運用。作者在書中稱之為“橫向閱讀”;相反,如果你想成為一名“專業人士”,垂直加深對特定領域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
要想在某個特定領域有所成就,就要在這個領域持續修煉,也就是說要更加重視垂直閱讀。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曾對拜訪他的莫泊桑說:“我每天早上花四個小時讀書和寫作,下午四個小時,晚上四個小時。我的專業是寫作”。在福樓拜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在寫作上的不斷修煉,這是時代所缺乏的工匠精神。
所以,我們要把閱讀的70%投入到縱向閱讀中,建立自己的“思考家園”,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橫向閱讀,在家中進一步加深知識。這是輸出的基礎。
有了自己的“思維之家”,還需要建立一個輸出的數據庫,也就是素材庫。這是為輸出做準備。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幾個技巧:
之一,建立自己的知識卡片,將信息放入卡片中,排序后進行分類整理,形成能夠創造新價值的結構;
其次,利用社交媒體,比如博客、微博,給自己的資料打上標簽,可以大大提高搜索效率。
第三,每個輸出中需要用到的相關材料都是文件夾管理的。
最后,把輸出時間定在早上。一日之計在于晨。早上醒來,我們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這樣的時間應該用來實現創造性的生活。這也是天才學者的習慣性技能。
《高效閱讀》的作者在他的書中提到,在21世紀,邁出開創性步伐的人必須受到歡迎。莊子曾說:“我的生命有限,但我的知識有限。有限度,就沒有限度。”羅振宇在《2018時光之友》的新年致辭中也提到:“學問多,人生短,趕上學業,必死無疑。”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只有掌握了學習技巧,知道如何高效獲取信息的人,才能登上尚書山的頂峰。只有把讀過的書用于創作和輸出的人,才不會在學習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莎士比亞說:“一切不以婚姻為目的的愛情都是流氓。”同樣,所有不以輸出為目的的閱讀都是流氓行為。
關鍵詞: 學海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