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什么是ChatGPT?將影響誰的“飯碗”?

發布時間:2023-02-11 06:04:35  |  來源:騰訊網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寫作業、寫劇本、敲代碼、和你談心……最近,如果你還沒有和ChatGPT對話,可能就落伍了。那么全世界都在熱議的ChatGPT到底是什么?它又能做什么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ChatGPT,是美國“OpenAI(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發的聊天機器人程序,于2022年11月30日發布。它是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自然語言處理工具,通過學習和理解人類的語言進行對話,根據聊天的上下文進行互動,像人類一樣聊天交流。

報告顯示,2023年1月末,ChatGPT便獲得1億月活用戶,此時據ChatGPT發行僅過去兩個月。而TikTok(抖音國際版)達到1億用戶用時9個月,Instagram(照片墻)則花了兩年半的時間。

ChatGPT的迅速普及使得很多人擔心自己將被AI搶走工作。紐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電氣工程副教授希邁·赫奇在早前接受《紐約郵報》采訪時曾指出,新聞、高等教育、圖形和軟件設計等行業的某些工作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風險。

但依照歷史經驗來看,盡管每一次技術革新會消滅一些職業,但同時也會催生出新職業。據此,記者詢問ChatGPT,ChatGPT列出了10個答案,比如語言模型工程師、人工智能顧問、語言技術銷售代表、聊天機器人產品經理等。閱讀全文>>>

除了ChatGPT,AIGC未來還能幫我們做什么?

目前AIGC已經悄然影響多個領域。在國外一些AI應用已經可以實現撰寫博客文章、社交媒體帖子、營銷電子郵件等,支持超過25種語言,還可以自動生成視頻、法律文書、寫故事。AIGC細分場景眾多,跨模態生成也成為關注重點。同時,不同于之前AI的分析功能,AIGC可對不同模態元素進行二次拆解組合,改變內容生產邏輯及形式,和其他AI系統或數據庫進行聯動,實現內容的高度個性化以及高頻優化。

ChatGPT的火爆讓AIGC成為2023年首個風口,投資機構紛紛看好ChatGPT和AIGC賽道的商業前景。AIGC應用規模快速擴增,預計2030年AIGC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人民幣。2023年人工智能從學術研究逐漸走向產業化,商業與AI技術的融合形成互為支點的發展格局,進入產業規模商用期。人工智能技術將不斷地對AI數字商業的各個領域進行滲透。

根據Gartner《2022年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生成式AI仍處于萌芽期,但其廣闊的應用場景和需求空間吸引大量資本和技術投入,預計將在2-5年內實現規模化應用。 AIGC 有潛力產生數萬億元的經濟價值,,至2025年,中國生成式AI商業應用規模將至2070億元。閱讀專題>>>

今天,小編手機上依然在時不時地彈出有關于土耳其強震的消息,災后“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但按照以往的搜救經驗,震后7天至9天左右仍會有幸存者被救出來。截至2月9日,強震已導致土耳其和敘利亞2萬多人遇難。目前已有50多個國家的6400多名人員奔赴災區開展救援。中國救援力量繼續開展行動,從廢墟中救出多名幸存者。

在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土耳其政府向對該國派出救援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的中國、英國、俄羅斯等多個國家表示感謝。根據土耳其官方統計,截至9日,有11萬救援人員參與搜救行動,超過160架次飛機、22艘輪船運送救援物資。

當地時間2月8日凌晨,中國救援隊一行82人乘坐國航包機飛行8000多公里,抵達土耳其阿達納機場。隨后,中國救援隊抵達土耳其南部受災較為嚴重的哈塔伊地區,立即展開搜救。

當地時間9日凌晨,中國救援隊與當地救援隊通力合作,從一棟8層倒塌房屋廢墟中成功營救出一名孕婦。下午4點多,又有一名女性被成功救出。這名女性被救出時,已過災害發生后的72小時黃金救援期。當日晚間,中國救援隊成功救出第三名被困人員。此時,距離地震發生已經過去了超過80個小時。

來自浙江的社會救援力量公羊救援隊先遣隊在當地時間9日成功救出一名男子和一名兒童,二人已緊急送醫。9日下午,公羊救援隊聯合土耳其陸軍城搜隊在一處民房,成功救援一戶家庭,其中包含2名成人和3個孩子。

截至北京時間2月9日16時,藍天救援隊100余人分成7個小隊共搜救面積3000余平方米(建筑物/廢墟20處)。當地時間9日13時,救援人員在作業點用生命探測儀探測到在廢墟下2米處,有疑似活體生命跡象,目前正在全力搜救。

此外,來自香港特區搜救隊已于當地時間9日中午抵達土耳其。搜救隊由59人組成,任務攜帶的救援工具重約8噸,包括生命探測器、混凝土切割工具,以及隊員的日常必需品等。

2月9日凌晨,由十人組成的中國志愿救援聯隊奔赴土耳其。該團隊由多家國內志愿救援協會聯合組成,成員經驗豐富。攜帶了生命探測儀等設備及1.5噸左右急需藥品,團隊預計在震區開展10天左右救援工作。

繼6名先遣隊員出發后,2月9日下午,深圳公益救援隊再派出17名隊員趕赴土耳其救災。深圳公益救援隊已成立后方指揮中心,約30名志愿者24小時值班,為前方提供不間斷工作保障。后續還將有兩組支援小隊約20人前往土耳其,救援將持續8到10天。

應敘利亞使館和敘利亞紅新月會的特別請求,2月9日上午,中國紅十字會向敘利亞地震災區提供的首批5000人份的醫療物資從北京啟運。該批物資由北京市紅十字會救援服務中心(999)醫療專用機承運。閱讀全文>>>

徐紀周執導的電視劇《狂飆》有多火?電視、視頻網站、短視頻平臺都在播放,甚至在剛剛過去的春運期間,也有不少人拿著手機一路追劇到不能自拔。劇中的人性復雜、命運曲折、劇情反轉,都是觀眾熱議的話題。

徐紀周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個故事讓老百姓愛看最重要,我覺得個人表達和它本身的政治意義,相對還是達到平衡的,在現在的環境之下,這非常的難能可貴。有好多高知和體制內的朋友特別喜歡,這個是超出我預期的。因為這是中國最苛刻的觀眾,或者說是最難爭取到的觀眾。很多平時不怎么看國劇的觀眾,他們那么喜歡這個戲,這個是讓我特別欣慰和自豪的。

好的故事就是元素越豐富越好。除了宏大的主題,我們還有很多商業元素,包括大家也看到了好多喜劇元素,這些市井民生、風土人情,我一直努力地在戲里想把質感做出來。

徐紀周說,其實每個戲我都拼盡全力,但是我覺得這事是盡人事安天命。我其實現在長舒一口氣是因為我第一次導的劇叫《刑警隊城市之光》,那個戲我覺得遺憾特別多,票房、口碑反應都不太好。就這個事讓我心里一直堵著,我覺得到現在《狂飆》各方面反應都不錯,算是把當時堵著的那口氣出了,老天給了我機會讓我重新再證明一下自己。

對于徐紀周來說,這個故事是他上學時候就想好的。在這部劇里,個體命運和社會變遷,在二十年的歲月里緊緊交纏。而現實生活中,徐紀周也坦言,從行業里的新人到拍出這樣一部作品,二十多年來,自己最后也變成了自己想成為的人。點擊視頻>>>

對于高啟盛的扮演者蘇小玎,徐紀周說,他父母都是警察,雙警家庭。一些社會上黑、灰色的東西他也間接有過接觸。所以當時寫高啟盛的時候,我想的就是蘇小玎來演。你平時看他特別乖,但一到戲里頭,包括他在舞臺上的爆發力特別強,我一直覺得他內心是個火山,壓抑著自己的欲望。

為了高啟盛,蘇小玎進組前特意研究了犯罪心理學。他給高啟盛分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戴的眼鏡都是符合他當下狀態的。還有高啟盛的每一次挨打,他和張頌文都會反復探討。對于人物充分的準備,不但讓蘇小玎塑造的高啟盛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更讓他經受住了張頌文每天的“靈魂拷問”。

張頌文的靈魂拷問主要源自他對塑造角色的習慣,“頌文老師每一場戲幾乎都會即興發揮,然后我必須接住,再拋回去。我倆經常把0.2的戲份,演成2.0的。”蘇小玎既享受有這樣的對手戲演員,可以激發自己創作的欲望和空間,又特別感謝導演,給了他們自由的空間和嚴謹的把控。

此外,蘇小玎還借鑒了不少影視作品,比如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電影《小丑》,蘇小玎覺得高啟盛和小丑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隨著受挫一點點發生著改變。“眼神、抿嘴一笑,我覺得都需要。”而對于這些展現高啟盛特點的微表情拿捏,蘇小玎覺得還要感謝劇中所有對手戲演員,用力過猛就會顯得浮夸,用力不到就失去了效果。

隨著《狂飆》的熱播,更多人看到了蘇小玎這個演員,他也期待自己未來能有更多挑戰不同角色的機會。高啟盛的成功可能會讓他在一段時間內被打上“反派專業戶”的標簽,蘇小玎表示會有擔心,但這也是對自己的挑戰,未來不排斥再演“反派”,會一直憋著“那股勁”,認真對待角色和作品的那股勁。閱讀全文>>>

北京時間2023年2月10日00時16分,經過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這是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后航天員的首次出艙活動。

在出艙作業中,航天員首次手持大體積的腳限位器和艙外操作臺,在組合臂支持下進行大范圍轉移,對任務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艙任務充分運用數字孿生技術,依托數字空間站進行仿真模擬,出艙演練過程中首次機械臂不再真實運動。

面對新任務新形勢新挑戰,航天五院空間站團隊對空間站機械臂運動路徑進行了多輪迭代,最終形成多個復雜運動構型的實施方案,并針對不同作業點設計了多條緊急返回路徑,形成了多個預案并開展演練,確保航天員在規定時間快速安全返回。

在此前任務中,航天五院空間站團隊通力協作,完成了首次自動轉運暴露載荷出密封艙以及機械臂在軌部署暴露載荷工作,充分考驗了空間站貨物氣閘艙、機械臂、空間站各系統以及航天員的協同配合能力。據介紹,這種通過貨物氣閘艙完成載荷的出艙安裝方式在總體設計上具有顯著優勢,凝聚了中國航天總體設計的智慧。閱讀全文>>>

近日,四川省生育登記取消了對登記人結婚的條件限制,引發熱議。工作人員表示此舉意在保障女性權利,便利人口統計。

那么,該政策能夠保障非婚生育群體的哪些權利?這是不是在“鼓勵非婚生育”?這會導致社會上出現更多的“婚外情”、繼承糾紛等問題嗎?這是否會幫助我國提高生育率,迎來人口增長的新拐點?

針對大家最關心的這幾方面問題,我們邀請了律師董曉瑩、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系主任楊凡來為大家答疑解惑。點擊視頻>>>

2月9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與到訪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在東京日本首相官邸會晤后表示,雙方將加強安全及其他領域的合作。日本正尋求加強與菲律賓的聯合軍事演習,以在“與中國間緊張局勢加劇之際建立更密切的安全關系”。

當天兩國還簽署一項協議,允許彼此武裝部隊在救災行動期間“共同努力”。這項看似無關緊要的協議,被普遍認為是朝著更廣泛雙邊軍事合作協議邁出的一步。此前,日本已與英國、澳大利亞簽署了這類協議,但其目的在于便利這兩個非東亞國家向日本派兵,而與菲律賓一旦簽署這一協議,目的可能正好相反,是便利日本向菲律賓派駐軍隊。日本這一系列動作,拿的仍是一個“老劇本”:美國搭臺,日本唱戲。

消息人士透露,日本將承諾至2024年向菲律賓提供6000億日元(約合45億美元)發展援助,其中大部分用于基礎設施、防災和信息技術建設,但“應該包括”援助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的幾艘日本巡邏艇。

事實上,截至2022年8月,日本已占菲律賓經濟區發展局所批準投資總額的27%,集中于化學制品、汽車、計算機和光學產品,以及運輸和物流行業。而菲律賓則希望日本在其高度看重的“重振制造業”,尤其電動汽車等朝陽產業方面再作努力。

在染指菲律賓等周邊發展中國家防衛領域上,日本驟然表現出的“雄心”,很大程度上仍源自美國的授意和鼓勵。

在美國印太軍事戰略框架中,美日韓“軍事三角”構成其維護和加強其在遠東“軍事存在”,鞏固和延續其軍事霸權的基石,而“基石之基石”則是美日軍事同盟。

美國一直希望身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日本在其遠東乃至印太、全球軍事戰略方面承擔更多義務,以分擔美國因在全球“到處伸手”而越來越不敷分配的資金、資源和人力。

正是在這種戰略驅使下,日本岸田內閣才不顧國內外強大壓力和不滿,執意在自身經濟疲弱、首相支持率長期跌破三成的尷尬中,擺出一副不惜“增稅黷武”的“強硬”姿態,并相應加強了對菲律賓等周邊軍事弱國的“防衛合作”,以分擔美國在這方面的壓力。閱讀全文>>>

編輯 劉喆 設計 師春雷 校對?吳興發

關鍵詞: 新聞8點見丨什么是ChatGPT將影響誰的飯碗 人工智能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