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塑35歲在中國的價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撰文 | 鄭思芳
編輯 | 龔 ? ?正
上有老、下有小,擔負著家庭穩定重任的35歲中國式中年,時下卻成了最容易受到波動的一群人。
現實職場中,35歲常常容易成為被優化調整的對象;如果35歲沒有升到中高層,似乎人生就陷入停滯,沒了盼頭;消費生活中,他們不被資本青睞,被認為遠沒有20歲世代有消費活力和值得去投入的價值。
35歲,常容易陷入焦慮情緒的漩渦,但如果全社會僅停于此層面討論,難以找到探索問題解決的出口。
該報告探討的核心,就是該如何從歷史的、產業的、理性的視角來重新評估和重塑35歲的價值。
對此,我們訪談了青山資本投資/投研總監金雨。
金雨的核心觀點:
1、在中國35歲人群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忽視,這與我們國家最近 20 年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遷有關。年齡這道坎和老齡化沒有直接關系,而是受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影響。
2、理論上沒有直接的結論證明,35歲人群的能力水平不如其他群體,年輕人的增長速度及知識水平并不直接影響中年人的價值;而是因為后來者素質高且供過于求,形成了對中年勞動力的擠壓。現實上,需要政策的引導、產業的發展等,來重新定義35歲人群的價值。
3、35歲值得過得更好。中國人本身都非常希望看到美好的未來,大家情緒上的焦慮來自于不愿意對未來輕易放棄。
以下為訪談實錄(有刪節)
Q1:為什么會去關注35歲這個群體?
A1:我們作為看消費賽道的一線投資人,一個同事每年平均下來可能要看三五百個項目。
但聽到絕大多數創業者都說,他們的產品要么面向 18-35歲、25-35歲、30-35歲的用戶,要么去關注偏“銀發經濟”的老年人市場,很少有人要把35歲以上的人群作為核心用戶去關注。
但另一方面,我們在職場、家庭以及社會方方面面,都很容易聽到35歲,它更多是一道坎。我們就想,這是個問題,為什么,如何解決,這是我們寫報告的初衷。
Q2:35歲為何會成為中國人心中的一道坎?
A2:我們認為,這跟中國最近20 年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變遷、勞動力供給等相關。
第一是有優秀的年輕人不斷出現,這屬于勞動力供給層面。
第二是新經濟的產業結構變遷,這導致很多行業需要的產出在快速迭代,技術、技能、工具都在不斷地推陳出新。
年輕人在這一方面天然有優勢,他們生活在這個年代,對移動互聯網,或者新興的AIGC,他們能更好理解這些事情。
反觀35歲以上的人群,報告中提到了兩種智力,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指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反應力,學習能力在高速下降,這是生理結構決定的。
另一種是晶體智力,你的經驗一直在累積,過了 30 歲、40 歲、50 歲,雖然它有緩慢的下降,但它下降速度會非常慢。
經驗是 35 歲以上的人能夠提供的很重要一部分價值。但問題的核心是,這部分價值跟產業的需求是否能匹配。
在過去 20 年,比如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就處在一個高速發展變形的狀態,這個時候所謂的這些經驗層面的、智慧層面的東西,可能不如那些新知識迭代帶來的價值更大。
所以總的來說,不是說35歲以上的人沒有價值或者價值在下降,而是相對而言,有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在不斷地出現, 35歲人的價值受到了擠壓。
Q3:海外比如美國是否存在35歲這道坎?
A3:我們也研究了其他國家的資料,35歲這個現象在美國目前是沒有的。不是全世界的人都會出現35 歲這道坎。
美國曾做過一個研究,每一個勞動力在自己的什么年紀會到達其價值最高點。如果用工資或者薪酬來衡量,美國現在的情況大概是在 45 到 50 歲之間達到能力變現的一個高峰。
中國在前 20 年也是這個點。但這個點在最近 20 年不斷被往前推,推到了最近10年變成了 35 歲左右,這還是和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相關。
如果我們接下來增速沒有過去 20年那么快,可能這道坎就會往后走;如果增長得更快,或者產業迭代更新,這道坎反而會往前走,到時候20多歲的人可能會更加擔憂這件事情的更早到來。
Q4:您認為35歲的價值,在中國是否被低估?
A4:我覺得如果大部分人認為,求職者到了35 歲我就不招了,或者應該離開公司了,那么他們一定是被遠遠被低估的。
Q5:也有聲音認為,現在全社會形成的這種35歲是道坎的觀念,存在一定合理性。
A5:經濟學會講價值和價格的關系,價格一定是隨著價值波動,但它可能會有上下的一些偏差。
放到年齡上,現在大家都認為好像到一個什么樣的年紀,學習能力或者反應力就跟不上年輕人,這種觀念一定是跟中年人和年輕人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不一樣是有關系的。
但35歲這條線是否合理,其實大家也在探討。我們看到報告的留言區有很多人說他們45歲也是青年,也有人說26歲就想躺平,所以年齡不一定就反映真正的價值。
最開始做分析報告時,我們本來會以為能夠找到一些明確的生理上的變遷來判斷,比如這個人 35 歲學習能力、體力、恢復能力下降了,但最后結論是并沒有找到這樣的案例來支持這個結論,人并不是到了 35 歲就干不動了。
另外,中國跟美國,包括其他國家的人的生理結構,我們也去做了研究分析,也沒有找到明確的結論說白種人就老得慢一點,中國人35歲就老了。
Q6:如果被低估,從現實操作層面來看,該如何塑造發揮35歲價值的體制或環境?
A6:在我們看來,相關制度建設、以及國家的產業政策引導,都很有必要。
第一是政策引導。
35歲的坎是一個共識層面的東西,先是公務員的年齡線,再到國企、民企、外企都跟著學。之前也有一些人大代表在開會時提議,把公務員的門檻調到什么時間點,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明天的新聞說公務員的報考年齡上限是 45 歲,一定會產生很多的連鎖反應。
第二是產業引導。
有一些吸納35歲以上人群就業的新產業,除了讓產業自己本身去變遷之外,國家的政策引導也不可或缺。
比如網約車,以前可能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自己創造的模式,后來國家介入認可,才形成了一個合規合法的類似出租車運營公司的業態,這樣才能讓這些新的產業變成一個大家都愿意為之工作、為之驕傲的一個行業。
第三是新職業本身的發展。
有句話叫倉廩足而知禮節,一個崗位、一個行業如果能夠創造社會價值,從業者也能夠獲得比較好的薪水跟報酬,理論上他不會覺得這個崗位有什么不好。
比如有一些35歲以上的人現在開始去開網約車了、或者從事一些新產業帶來的新工作。以前我們會覺得給人家當司機,是不是好像沒有面子或者不太好,但隨著行業薪水的不斷提升,大家都接受了。
國家去年10 月發布了一個新的職業大典,里面提到了非常多新的、甚至看名字都不一定知道是干什么的新興職業,這里面包含了很多讓35歲以上人群發光發熱的可能性。
Q7:報告的第四部分提到中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未來可能適合35歲人群的工作也會日益豐富,比如老年看護、栽花種草等,但聽上去似乎并不性感。
A7:第四部分是我們的暢想,跟前面的部分不太一樣,不是一個已經發生的、偏嚴謹的論斷,而是一種預測。里面有幾個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展開講講。
第一,服務業到底代表著什么?我們其實用了很大的詞,叫從制造業轉到服務業。
它對標的是從直接生產一個商品,轉到提供一個服務。比如記者也是服務,投資也是服務,唱歌表演、栽花種草也都是服務,最后提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而不是直接把一個商品生產出來,在我們看來都叫所謂的服務業,當然這個詞太大、太廣了,所以我們試圖在文章里用幾個比較具體的東西來說。
第二,除了已經看到的新的職業,我們相信隨著人口、產業結構的變遷,必然會出現一些我們現在還想象不到的新服務業,服務也會越做越細。
以前我們可能認為司機、保姆這種都是非常有錢的人才會去享受的服務,但如果整個結構在發生變化,有沒有可能以后每個人都會享受這種服務?
當大量的人口從事服務業,這意味著第一,在提供一些以前不存在的服務,比如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司機;
第二,每個人都在做服務的同時也在享受服務,比如每個人都可以當別人的司機,同時也有一個自己的司機,假設成立那么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被服務得更好,或者價值在上升;
第三,我們如何看待和衡量司機這一職業的價值,社會又將給予什么樣的眼光?
其實文章里也提到, 35 歲并不是全部消失在職場上,它有幾種分化的可能性,像是偏管理類甚至是高管類的,這是一種可能性;
第二種是不那么容易被年輕人迭代掉的工作。我們用匠心也好,或是經驗累積也罷,這些其實是我理解的35 歲以上的人比年輕人更有價值的東西,這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Q8:現在的很多新消費項目多是圍繞 20歲世代人群做轉化,35歲人群給很多品牌的感覺是,他們把錢都存進了銀行,價值不大。
A8:經濟學上有概念叫機會成本。有的時候不是 35 歲的人沒有價值,不管這個價值是供給價值還是消費價值。
創業企業作為一個在產業鏈里面的具體玩家,選擇把僅有的一點錢跟精力,拿去研究 18 歲的人還是研究 35 歲的人,這可能是一個相對的關系,對比之下選擇效率更高的項目,所以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做這樣的事情,才形成了這樣的結果。
總體來看,當下的中年人是有消費能力的,他賺了更多年的錢,理論上比年輕人更有可支配的錢。
但我們要關注他們在什么方面消費,我們要去發現并且去定義用戶的需求,他們是否真的有這個需求,這才是最重要的。
目前社會大部分人確實沒有在關注這一群體。很多人知道他們是有錢,也能找他們賺錢,但是可能現在已經在做這一人群生意的品牌都太成熟了,或者已經是很成熟的大品牌和老公司,作為一個創業公司,想要進入這一市場的難度可能也會更高,他們會選擇不去做,但并不是沒有人在做。
Q9:如果接下來有關于35 歲的創業項目的需求,青山資本是否愿意去投?
A9:當然,不過最后也還是要回到是不是用戶真的愿意為你所出的產品買單,并且不斷買單這一點上。
我們理解的品牌,是一個很大的詞,但我們覺得有兩塊東西是重要的。
第一是毛利,是否真的能夠提供價值,公司能活下來,并且能不斷地做更好的產品、做研發、做宣傳。
第二是復購,消費者第一次購買可能是因為便宜或者打折,如果買了之后再不斷地購買,這說明你的產品確實是滿足了需求,也確實是有這一需求,并且被滿足得很好。這個事情不斷地成立,才能稱其為品牌。
毛利和復購是結果,能夠達到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團隊理解了需求,并且創造了好的產品,這才是我們看中的東西。
Q10:我們曾寫過《中國碼農,35歲出口海外》(可點擊查看)的文章,似乎越來越多的人對35歲的預期在降低。您覺得接下來的日子,35歲人群會越來越好嗎?他們值不值得更好?
A10: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就是報告最后部分寫的服務業溢出,或者是中國向全球輸出服務業人才,其實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現在包括很多年輕人說躺平、內卷,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社交語言,是比較好玩的“梗”或者是一種情緒的說法。
我覺得中國人很有意思的一點是韌性很強,叫能吃苦也好,或者勤奮也好,中國人其實從來都是很崇尚實用的。
包括中國人信奉的神明都是各司其職,中國人不養不干活的神,每一個神都是有用的。比如大家敬奉龍王是想他下雨,養活莊稼。
所以中國人本身都是非常希望看到美好未來,也是愿意去勤奮工作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覺得要投中國創業者一個很非常底層的原因。這個事可能不會隨著一些經濟變化或者宏觀形勢而產生變化。
我們認為,大家常有的焦慮感,說自己35歲不行了,這背后恰恰是因為大家想變得更好才會如此。
如果你真的躺平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但我們在討論的、在焦慮的、在思考的,本質都是不愿意放棄,或者覺得想要更好,這一點本身其實就代表了更好的可能性。
在我看來, 35 歲以上的人在中國一定是可以更好,也應該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