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高偉檢修消防救援器材。孫彥彬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19日電 題:夜訪春節前的城市消防救援站
中新網記者 尚虹波
夜幕降臨,萬家燈火璀璨,在紅燈籠、中國結以及各色節日彩燈的裝扮下,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年味漸濃。17日、18日,中新網記者夜訪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公園西路消防救援站,看這里的消防員為這個即將到來的春節做著哪些準備工作。
“今晚整理個人防護裝備、檢修消防救援車輛器材裝備。”在公園西路消防救援站的車庫里,身材勁瘦的高偉和隊友們正在整理各自的個人防護裝備。
圖為高偉檢修消防救援器材。孫彥彬 攝
呼和浩特市公園西路消防救援站建于1965年,是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成立的消防中隊,現有編制35人,轄區面積40平方公里。這里毗鄰呼和浩特市中山路商圈,商業寫字樓林立、大型購物廣場密集,根據火災特點和危險性,公園西路消防救援站負責14家一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160家二級消防安全重點單位的消防安全保衛工作,以及其他日常社會救援、搶險救災工作。
在每一次的滅火救援任務過后,站里的車輛和器材裝備都被隊員們認真清理并歸置穩妥,但春節前的檢查維修保養工作不能懈怠。
消防員的個人防護裝備有18件套,包括消防頭盔、滅火防護服、消防救援手套、滅火防護靴以及空氣呼吸器、消防斧、應急逃生自救安全繩等,可以說是防護從頭到腳、配備一應俱全。
“在進行滅火救援任務時,這些都是保障消防員性命的個人基本防護裝備。”高偉向記者介紹,“你看我這個空氣呼吸器,在我剛入職時是達不到人手一件的,現在屬于個人裝備中的一項,平時日常維護保養就要做好,保障時刻完整好用、時刻處于備戰狀態。”
高偉,“80后”,內蒙古巴彥淖爾人,在消防隊伍工作已經21年,先后擔任過戰斗員、通訊員、文書、駕駛員、班長、中隊長助理,現任站長助理兼54米登高平臺消防車駕駛員。
圖為高偉和戰友們整理個人防護裝備。孫彥彬 攝
作為一名老消防員,高偉的從業經歷也見證著我國消防事業的高速發展歷程。
“2018年之前,我們屬于現役消防救援體制,我從小崇拜軍人,中專畢業后如愿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消防兵。”
2018年,公安消防部隊全部退出現役,從“橄欖綠”變為“火焰藍”,作為綜合性常備應急骨干力量,由應急管理部管理,消防救援隊伍正在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前進。
就在不久前的1月6日,由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和森林消防局整合而成的國家消防救援局掛牌亮相。而《“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也明確,要將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整合為一支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到2035年,建立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相適應的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全面實現依法應急、科學應急、智慧應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可以說消防救援隊伍的專業化救援越來越強了,我們配備的車輛器材裝備更全面,面臨的災害事故救援類型也更多、情況也更復雜。”
面對全災種大應急救援,作為一名合格的消防員,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不斷學習、訓練和實戰,如地震、水域、山岳重大自然災害救援,高層建筑滅火救援,危險化學品泄漏事故處置,車輛交通事故救援等等各類型的應急救援,都需要消防員學習訓練中提升,在演練和實戰中總結提升。
“比如說電動汽車交通事故救援,在日常需要學習電動汽車的相關知識,對這類車輛安全氣囊、電路系統,車輛構造等車輛系統掌握。”高偉說,平日里提升了自身的救援能力,才能做到在處置任何一起災害事故時,有信心、有能力來完成任務、來規避風險。
說這些話時,高偉有十足的底氣:他先后14次在該市的消防比武競賽中摘金奪銀,還編寫出33種消防特種器材的操作使用手冊,自主研發了4項消防滅火救援器材。21年來,高偉參與的滅火救援達7000余次,搶救被困群眾970人。
夜已深,風漸冷,但消防站里的燈光依舊明亮。有人還在讀書室查資料,也有人在訓練室練體能。春節臨近,每個消防員都在忙碌著、準備著,去守萬家團圓,護一方安寧。(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