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躺平”還是“起立”,社會都當關心青年人|新京報快評_焦點報道

發布時間:2023-05-04 19:13:39  |  來源:新京報  

▲2021年演出的音樂劇《致青春》現場。圖/新華社


(資料圖片)

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在一個名為“躺平后起立互助聯盟”的小組里,1.8萬網友相互鼓舞。在這里,曾躺平的年輕人積極分享重拾勇氣之道,嘗試各種方法應對壓力與挑戰。

小組里的年輕人有分享讀書推薦的,有相約共同學習的,還設有“問問醫生”和“我有藥方”的板塊,大家有什么疑難可以問,也會有人來回答。年輕人相互扶持著,試圖喚起一份斗志。

這是個好現象。曾經有年輕人把“躺平”掛在嘴上,但也有年輕人發現,“躺平”并非現實生活的解法,于是主動選擇“起立”。

就像一位年輕人分享的經歷:會因大一時數學考試成績不理想而每晚到圖書館做題總結,以致課后習題筆記比書本更厚,但躺平的那一年,她卻一無所獲。“躺平”,畢竟只是一次短暫的休憩。

“躺平后起立”,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誰的青春不迷茫?歌德寫過《少年維特之煩惱》,我們也曾有過著名的“潘曉來信”……這不是哪一代人獨有的情緒,從學校到社會、從未成年到成人,年輕人或多或少都曾遭遇苦悶。

也因為,學生時代是單一目標、單一評價,但走向社會的年輕人,卻要面對多元目標、多元評價,難免迷茫甚至苦悶。關鍵就在于,青春該有何種姿態。

人生也許可以“躺”,但生活不會是“平”的。生計、前途、家庭乃至理想,都很難靠“躺平”來解決。所以,“躺平后起立”,無疑是一種更為積極的姿態。

而年輕人紛紛“躺平后起立”,也說明此前的“躺平”,更接近于一種網絡調侃,遠沒到人生選擇的高度。當輿論煞有介事地對“躺平”條分縷析之際,更多的年輕人卻已經“起立”了。

▲資料圖。圖/新華社

年輕人當然知道“起立”有多重要,一代一代的年輕人也就是這么過來的。其實,在“躺平后起立互助聯盟”的小組里,就有很多一路“打怪升級”成長起來的年輕人。

經歷了艱辛的高考、考研之路,也曾努力刷題、背單詞、寫論文,以至于偶爾回望,年輕人也會自我感慨,“怎么熬過來的!”

而這可能正是走出校門、聲稱要“躺平”的年輕人面臨的困境:他們缺的不是“熬過來”的斗志,而是方向。在人生的刻度上,沒有了高考、考研這樣精確到具體日期的節點安排,需要年輕人自己去立下一個個目標。

如何給散射性的人生刻畫出清晰的坐標系,可能是年輕人成長后必須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而這,沒有現成的標準答案,只能自己“起立”,并且“行走”“奔跑”,在路上去嘗試、去求索。

因此,無論暫時“躺平”還是已經“起立”,社會都應當更多關心年輕人。尤其重要的是,這種關心需是真誠的、平等的,要理解他們的苦惱、尊重他們的選擇,也要能和他們去共同尋找答案。

這種關心,可以具體化為年輕人求職、落戶、購房的優惠條件,也可以泛化為一種有溫度的社會文化,對他們更多鼓勵、包容,俯下身子與他們交流,認真傾聽他們。

“躺平后起立互助聯盟”的存在,提醒社會,當再有年輕人聲稱“躺平”時,不妨寬容一笑,相信他們終究會主動“起立”。

也希望類似互助小組這樣的年輕人圈子可以多起來,讓更多年輕人學會彼此支持,在人生求解路上互相啟發,向內真誠探尋自我,向外勇敢面朝遠方。

五四青年節,是一個專屬于年輕人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愿每一位年輕人都能保持青春——這不只是說年齡,而是探索世界的熱情,更是勇毅前行的篤定,也是“躺而能起”的韌性。

撰稿 / 柳早(媒體人)

編輯 / 何睿

校對 / 吳興發

關鍵詞: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