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30日電 (李天佳 陳杭)2018年至2022年,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下稱朝陽法院)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案件235件,案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與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逐漸形成合流態勢。犯罪分子以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為電信網絡詐騙前提,再針對不同群體開展詐騙活動,電信網絡詐騙由廣撒網式的“盲騙”向精準化詐騙轉型,被害人愈加容易輕信和上當。
這是記者30日從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下稱朝陽法院)《涉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審判白皮書(2018-2022年度)》及典型案例通報會上獲悉的。
五年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案件235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朝陽法院刑事審判庭負責人劉礪兵介紹,2018年至2022年,朝陽法院審結電信網絡詐騙及關聯犯罪案件235件,案件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涉及罪名也日趨多樣化,除傳統詐騙罪外,還包括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信用卡詐騙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
白皮書顯示,此類案件涉案罪犯年齡趨向年輕化,18至40歲的罪犯占84.6%,學歷普遍較低,初中及以下學歷罪犯占52.9%。被害人年齡偏向老齡化,在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及能查明被害人的關聯犯罪案件中,60歲以上的老年被害人占全部被害人數量的60%以上。
電信網絡詐騙向精準化詐騙轉型
朝陽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李佳麗說,當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與電信網絡詐騙等犯罪逐漸形成合流態勢。犯罪分子以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為電信網絡詐騙前提,再針對不同群體開展詐騙活動,電信網絡詐騙由廣撒網式的“盲騙”向精準化詐騙轉型,被害人愈加容易輕信和上當。
李佳麗表示,部分犯罪分子還瞄準特定的群體,如熱衷于投資、炒股的群體,利用他們追逐利益、有一定風險承擔意愿的特點進行詐騙。朝陽法院審理的一起利用網絡貸款APP針對特定借款群體精準詐騙的案件中,罪犯利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一些正規途徑申請貸款遭拒的客戶群體發送信息,推銷詐騙軟件,誘騙被害人在手機上下載該團伙自行開發的APP,通過提示安裝、輸入短信驗證碼、預先繳納手續費等手段騙取錢款。
加強對關聯犯罪的縱深打擊
朝陽法院副院長孫京昆表示,朝陽法院充分發揮刑事審判工作職能,依法嚴懲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加強對關聯犯罪的縱深打擊,斬斷黑灰產業利益鏈。同時,堅持追贓挽損與懲治犯罪并重,通過深挖徹查資金線索、探索建立退贓退賠關聯認罪認罰機制、聯動對接執行部門等手段,最大限度挽回被害人經濟損失。
孫京昆說,朝陽法院將繼續深入開展電信網絡詐騙領域源頭治理,廣泛開展反電信網絡詐騙普法宣傳。希望公民個人不斷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輕信陌生來電,不要輕易向陌生人轉賬匯款,發現被騙時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報警。(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