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歲末,中國電信都會舉行一次年度盛會,2022年12月29日舉辦的天翼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以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數字科技、新消費平臺等為關鍵詞。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此次生態大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介紹了中國電信轉型升級的最新動向,正著力打造三大重點新消費平臺,包括開放融通的數字生活平臺、TOP級全棧能力產數平臺、翼支付平臺和生態,以數字科技引領新消費。未來,中國電信將從充分發揮翼支付平臺雙邊效應等方面,匯聚合作伙伴,推進新消費服務形成更大規模。
同時,中國電信總經理邵廣祿發布四項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展現近年來中國電信全面深入實施云改數轉戰略,將融云、融安全、融AI、融數字平臺等產業數字化業務做成加速增長的“第二增長曲線”的新實踐以及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暢想。
2022天翼數字科技生態大會是中國電信“跨年秀”舞臺,不僅展示了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最新成就,也顯示出對未來發展的強烈信心,正向著“世界一流企業”目標奔赴而去。
做科技創新“扛旗者”
中國電信交出“開題報告”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國電信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創新在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強頂層設計,制定了科技創新總體規劃。”2021年11月11日,時任中國電信總經理李正茂在2021天翼智能生態博覽會上首次發布了中國電信的科技創新路徑:從當時起至2035年,分三步走將中國電信打造成科技領軍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時隔一年,2022年歲末,中國電信現任總經理邵廣祿在2022天翼數字科技生態大會上發布天翼云白皮書、天翼云紫金DPU、星河AI平臺以及產數領域8大行業數字平臺等四項科技創新成果。在大會舉行期間,中國電信又陸續發布了網絡、量子、人工智能、安全等方面的科研攻關成果。
“十四五”是“三步走”路徑的第一步,也是實現科技創新愿景的關鍵一步,如今行程近半,中國電信拿出了一份“開題報告”。
科創對增量收入貢獻超五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當數字經濟大潮涌來時,科技創新在企業發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而是否真正成為第一驅動力,還要用數字說話。
中國電信為自己制定的第一階段科技創新目標非常明確:到“十四五”期末,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提升到4%以上,研發人員占比超過15%,關鍵系統和關鍵平臺的自研率超過50%,科技創新對收入增長的貢獻超過70%。
2022年前三個季度,中國電信實現總營收3578億元,其中核心服務收入3286億元,研發費用達59.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1.4%。中國電信對此解釋是,主要用于強化科技創新,加大高科技人才引進,加強云網融合、5G等核心技術研發。據此計算,研發費用占核心收入比重為1.8%,距離4%的目標近半。
人才是科技型企業第一資源。有數據顯示,僅2022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研發人員規模較年初增長46%,成立了由10多位院士領銜的科技咨詢專家委員會,累計已引進70多名業界領軍人才。一位電信內部人士也告訴記者,為了吸引人才,天翼云、數字智能科技分公司等幾個中國電信專業公司都采取了相對靈活的薪酬體系,平均收入高于電信省分公司。
在自研成果和科技創新收入貢獻方面,成績也頗為亮眼。2022年12月30日,在本次數字科技生態大會科技創新合作分論壇上,中國電信副總經理李峻透露,科技創新對企業增量收入貢獻已達56%。去年此數字只有45%,短短一年,增長了11個百分點,據此速度估算,再過15個月,2024年初,便能完成70%貢獻度的目標。
據《IT時報》記者了解,中國電信已經全面完成科技創新研發體系(RDO)布局,成立了由董事長擔任組長的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多項舉措形成人才梯隊。同時,中國電信以網絡、AI、安全、量子等關鍵核心技術貫通RDO三大板塊,推動全集團共同參與科技創新工作。
抓住關鍵核心技術“牛鼻子”
中國電信科技創新規劃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建成國家、市場和客戶認可、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型企業,基本實現云網自主可控,把網絡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由此可見,在打造科技型企業的第一階段,云網融合核心技術的突破,實現云網自主可控、安全可信是完成目標的關鍵。也正因為此,近兩年來天翼云成為中國電信科技創新的“金字招牌”。
在大會發布的四大科技創新成果中,《天翼云白皮書》、天翼云紫金DPU占據前兩席。邵廣祿在演講中表示,天翼云明確兩個階段的發展里程碑:一是2023到2027年,為天翼云5.0階段,即云網邊端融合階段;二是2028到2030年,為天翼云6.0階段,即智能泛在云階段,“將云網資源打造成像水電資源一樣無處不在、按需供應、快捷可取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構建資源、產品、服務‘智能泛在’的云。”
這是一個令人驚嘆的速度,要知道,2021年11月,天翼云才宣布進入4.0時代。
《天翼云白皮書》顯示,在自主可控方面,天翼云自研云底座核心組件,實現對OpenStack等一大批開源軟件的替代,實現服務器操作系統、軟硬協同超大規模云平臺、CDN、大視頻等一系列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通過適配異構多樣化的基礎軟硬件,打造了全棧自主可控的云。
以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掌控為支點,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研發效益,使科技創新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是一家科技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天翼云身上,中國電信看到了收獲的希望。
2022年7月,天翼云被確定為國云框架底座,成為“被認證”的云計算國家隊,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天翼云4.0實現了全棧自研。
在剛剛評選出的2022年央企十大工程中,天翼云4.0算力分發網絡平臺——“息壤”,與“中國空間站全面建造完成”“西氣東輸四線工程全面開工”等重點項目共同入選,可實現3.1EFLOPS(每秒310億億次浮點運算)全國算力的調度。
此次大會公布的自研天翼云紫金DPU,也在虛擬化全卸載、多種業務硬件加速、自研高性能網絡協議三大方面實現了突破,相比傳統CPU架構,天翼云紫金DPU實現了CPU服務器零損耗,網絡性能提升100%,存儲性能提升200%,網絡延遲降低300%,而且支持一云多芯,即插即用。
這些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正逐漸成為中國電信財報中最亮眼的數字。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電信公司產業數字化收入達856.32億元,同比增長16.5%,天翼云收入繼續保持翻番增長。
OS、AI、算力等創新全面開花
“加快建設云計算原創技術策源地,積極申報移動支付產業鏈鏈長,打造云網基礎設施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標桿,組建光纖光纜先進制造與應用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建成云網融合大科學裝置,形成集云網仿真研發攻關、測試認證和人才培養等功能為一體的國際一流創新基礎設施。”在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上,李峻歷數中國電信一年來科研方面的重要成果。
《IT時報》記者發現,除了中國電信總經理邵廣祿在主論壇發布的四大成果之外,在本次大會分論壇上,中國電信也發布了多項科技創新成果,可謂多點開花。
在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上,中國電信科技創新部總經理王桂榮發布了中國電信在2022年所取得十大科研攻關產品,包括CT云操作系統、CT云虛擬化、全光網2.0、IP網控制器、移動支付、視聯網、安全大腦、研發云、5G視頻彩鈴、多媒體呼叫中心,涵蓋云計算、網絡、移動支付、安全、應用等諸多方面。
在人工智能合作分論壇,中國電信展示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四個前沿性實踐與探索:一是全球首款以云網融合為底座的人工智能產品和能力平臺——星河AI平臺;二是天元平臺,貫通視頻專網,面向政法公安,提供城市級視圖解析及應用能力;三是研發邊緣智能盒,構建“算法定義盒子、一機多用”“邊-云協同體系”;四是中國電信聯合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共同打造的“星河城市治理AI通用系列模型”,該模型真正實現了通用模型結果可復現、成本可控制、應用可落地,并顯著降低了AI技術使用門檻。
對這些成果做一番簡單梳理便可知,在下一代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等底層核心關鍵技術方面,中國電信已有充分布局。
以底座核心能力——操作系統為例,云方面,天翼云自研的CT云操作系統,作為云底座服務器操作系統,可以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IT上云、業務上云等場景提供安全穩定的基礎操作系統能力,如今已經成功上線5萬余套,成功入選國資委央企科技創新成果目錄;物聯網方面,天翼物聯還發布了自主研發的分布式物聯網操作系統CTWing OS 2.0,可以實現億級海量連接實時感知和控制、億級超大規模終端接入,支持智慧燃氣、智慧水務、智慧監控、智慧交通、公網對講、智能支付、智慧消防、工業互聯網等多個千萬級應用場景。
本次大會的主角——基于翼支付的數字新消費平臺,同樣是中國電信科技創新的結晶。該平臺采用可信云原生的分布式架構,可跨越多個城市、多個IDC實現并行計算,具備分鐘級機房的容災能力,可用性達到4個9。
星河AI平臺是本次大會的驚喜。算法、算力、數據是拉動AI規模化發展的三駕馬車,星河AI平臺在算力、PaaS、應用、數據處理和生態合作等方面展現了較強的能力。邵廣祿介紹,這是全球首款以云網融合為基礎底座,搭載“全網、區域、邊、端”四級算力的人工智能產品和能力平臺。
云網融合永遠是中國電信最大的“看家本領”,也是所有科技創新的底氣。基于遍布全國的全光骨干網和“2+4+31+X+O”的基礎設施布局體系,星河AI平臺在全國部署了上萬張GPU卡資源,而且做到了算力統一調度。在應用方面,星河將作為中國電信統一算法艙,支持自有及生態伙伴的算法一站式上架,支持算法編排以及分時段分等級分區域的實時調度和參數調整,可以大幅提升AI應用交付效率。
大模型是2022年人工智能領域重要的技術演進方向,幾乎業內所有頭部人工智能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大模型,中國電信也不例外,同步推出了業內首個面向城市治理真實業務的通用大模型——“星河”通用視覺模型。
邵廣祿介紹,該大模型采用了多粒度自監督學習機制,訓練周期和研發投入縮短了70%以上。同時,該大模型具有很強的任務泛化性和高效率小樣本遷移能力,賦能下游任務算法,所需樣本量可減少90%,在部分下游任務中,性能效果超出專用模型10%以上。今后,中國電信還將陸續推出智慧工業等多領域大模型,豐富平臺的算法預加載能力。
#記者觀察#
放眼全球仍需加快步伐
作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維護網信安全的主力軍,中國電信科技型企業的“開題報告”開篇不錯,但如果想真正成為科技領軍企業,世界一流企業,我們還需要再環顧四方。
2022年12月,歐盟委員會發布2022年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該記分牌統計了2021/22年度,全球研發投入(R&D)最多的2500家公司經營數據。前50名榜單的門檻是35.55億歐元(約等于259億人民幣),排名第一位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一年研發投入為2036億人民幣。
再來看同類陣營,根據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AT&T最新財報,截至2022年9月30日, AT&T最近12個月的研發費用為15.22億美元(約等于104.7億人民幣),比此前一年增加了25.8%,達到過去5年頂峰。顯然,被認為逐漸聚焦“管道化”的AT&T也在改變策略。
“開題”之后,如何最終拿出一篇精彩絕倫的“畢業論文”,成為一家真正被國家認可、市場認可、客戶認可的科技型企業,甚至成為在全球運營商、中央企業和同類市場第一陣營領先的科技領先企業,中國電信仍需加快步伐。
作者/ IT時報記者 郝俊慧
編輯/ 錢立富 挨踢妹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天翼云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