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話比較直,但我希望,大家現在少過度談論ChatGPT。它是個超級好東西,但是在“人人都在談論它”的今天,它被過譽了。
(資料圖片)
長期來看,這會損害創新創業者的利益,所以我不得不說幾句。
我先亮明觀點。首先,從一級市場的角度看,ChatGPT的相關賽道,暫時沒有直接投資機會——投資人之所以忘寢廢食地研究它,有兩個核心原因:第一,它是個新東西,新東西就值得研究;第二,它也許長期有機會,先持觀望狀態。
所以從創業者的角度看,大家激動什么呢?從資本的角度,和我們沒有太大關系。
如果你腦袋發熱,僅僅是因為它火,而去寫一紙PPT去向投資人融資,那么我認為你一點機會都沒有,并且不止是今年,可能1-3年內都沒有,你大概率失敗。當前過火的市場環境,可能會讓創新創業者產生誤判,再次我想善意地提醒一下。
我之所以認為ChatGPT被嚴重過譽,有兩點核心原因。
首先,它的當下價值被嚴重過譽。
比如近期比較熱的事件——2月9日,微軟推出內置ChatGPT搜索引擎,有一種觀點就開始盛行:搜索引擎要被干掉了,谷歌要被干掉了,百度要被替代了。
11年前,我已經是一名科技記者,那會就在觀察搜索引擎相關的新科技,也一直在思考搜索引擎的替代者會是誰。ChatGPT一問世,搜索引擎就要被干掉了嗎?那有這么簡單。
搜索引擎的核心壁壘其實是時間,時間越長,壁壘就越高。什么意思?
比如百度,用戶用1次百度,它就會變得更聰明;16億用戶每用1次百度,它就會超級聰明;16億用戶22年每天都用1次百度,它就無限聰明了。
所以我認為,搜索引擎的壁壘不在于短期的產品、技術之爭,而是“時間+大數據+AI”。這三個元素里,很多競品都具備后兩個,但第一個元素很少有人具備。這也是為什么百度的挑戰者很多(比如360搜索、即刻搜索),但勝出者很少。
那么這三個元素,ChatGPT都具備嗎?也不完全。對于后兩個元素,ChatGPT是100%的具備,是驚艷的具備。
但對于“時間”,ChatGPT還是個新人。當然,如果未來5年,用戶還愿意持續地使用ChatGPT搜索,給予它足夠的訓練,ChatGPT替代搜索引擎是有可能,但這并不簡單。
其次,ChatGPT被過譽的第二個原因:目前來看,它與創業者沒有太大關系,盡管它很美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去研究它的創立者:OpenAI,它的出世是不可復制的——它在美國可以誕生,但并不意味著它在國內也可以。
OpenAI初期是一家非盈利機構(2016年創立),是一家站在人類利益創立的公司。它的前兩筆融資是YC和馬斯克投的。而后2019年,可能由于資金遇到瓶頸,它變成一家半盈利公司,而后微軟注資10億美元。
我們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國內是否具備OpenAI的誕生環境?
起初,OpenAI的拿到的錢為非盈利投資,國內是否有這樣的機構?有,但力量還很薄弱。比如2018年,原經緯中國合伙人邵亦波成立了一支慈善基金,首期規模1億美元。
從融資記錄看,OpenAI成立2年便融了超10億美元,足見其燒錢速度。
從2016年到2023年,OpenAI的商業環境有變化,但變化不大:據《財富》雜志報道,OpenAI去年收入不到3000萬美元,而在計算和數據方面的支出大約為4.1645億美元。
因此,國內版OpenAI的誕生首先會面臨嚴峻的融資挑戰。
目前來看,OpenAI雖成立7年但依然是一家“To VC”的公司。在國內美元基金主導的時代,多數商業化成功的模式都是“ToVC”,但自2021年以來,這股力量已經滅絕了。
在人民幣主導的投資時代,也不是完全不允許“ToVC”的項目存在,但方向你得對。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壤,鼓勵的是高端制造、硬科技、醫藥等。
大家路子不一樣。在美國,ChatGPT能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馬斯克、比爾·蓋茨(均為ChatGPT利益方)愿意不遺余力地推動它;但在國內,ChatGPT會受到資本的追捧嗎?我目前沒有看到,我看到的是二級市場虛火,但一級市場大家很謹慎。
ChatGPT畢竟是一個“Copy To China”的產物。在7年前,它必然是一個香餑餑,效仿者必然從前村排到后寨,但在今天,這片土壤還適不適合它生存?這個問題很復雜,要充分考慮好背后的宏觀要素。
因此,融資的通道堵死后,創業者的機會就變少了。那是不是參與者就沒有了呢?不是。小公司無法參與,還有大公司。
所以目前能看到的機會里:大公司的機會要遠遠大于小公司。從產品及技術研發的進度來看,參與者也是大公司遠遠領先小公司。
除去百度等公司外,讓人意外的是,很多“非相關”公司也有類似產品。總之,但凡有一定體驗的類ChatGPT產品,多半是由大企業研發。
比如騰訊推出的寫稿機器人(Dreamwriter)、百度的文心系列產品、中文在線的AI繪畫/文字/小說平臺、萬興科技的AI繪畫軟件、海天瑞聲的數據標注軟件、商湯的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產品、科大訊飛的語音系列產品... ...
即便是360也有類ChatGPT產品,各項指標已經超過GPT2(一種技術水平),而ChatGPT為GPT3.5。
因此,ChatGPT更多是大公司的機會,這也是國內版現實。
我是發自內心地建議,追捧ChatGPT賽道的火焰不要燒得那么旺盛,客觀地看待它。每次“風口升起卻一地雞毛”之后,長期的利益受害者是誰?是那些真正想做實事的創業者,是那些真正想投些實事的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