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德利騰訊研究院
張芳芳工信部科技司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也是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何轉?何處難?如何轉?這三個問題拷問著人們的心靈。我們建議加強分類指導,因企施策,優化數字營商環境,不斷拓寬中小企業發展空間。
數字化為中小企業提供了難得機遇
我國中小企業量大面廣,共有4800萬戶中小微企業(來源:工信部,2022年8月),數量之多甚至超過很多國家的人口規模。可以說,作為產業轉型和躍升的微觀基礎,中小企業能否實現數字化轉型是我國重塑數字經濟時代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整體突破,數字經濟的蓬勃興起,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是數字化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通用目的技術(GPTs)的進步和變革是推動人類社會階躍式發展的核心動力。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是當下最具代表性的通用目的技術。技術進步開始超越線性約束,呈現出指數級增長態勢,為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例如,小程序是中小企業擁抱移動互聯網的有力抓手,它們能夠更好地對接線上資源實現快速發展。不再需要投入不菲的資金和人力去開發APP,節省出更多精力去探索與互聯網結合的新商業模式。
二是數字化有利于中小企業提質增效降本。受疫情沖擊、國際局勢變化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能夠實現提質增效降本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尤為重要。得益于云計算發展,中小企業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網絡和服務器,可以直接享受更加有規模經濟的、統一管理的、成本更低的存儲和計算空間,實現技術普惠。此外,探索中小企業上云通道、打造中小企業生態圈,將獲得更大的產業提升價值回報。因此,中小企業對上云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并已成為上云的主體。根據兩化融合服務平臺數據,2018年我國工業領域中小企業上云比例達到42.2%。
三是數字化有利于初創企業向高層次高端化發展。我國創業的主體、形態和領域呈現高端化發展趨勢,創業人群多為名校畢業的知識型科技型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傾向于人工智能、區塊鏈、半導體、元宇宙等高科技研究和技術服務。燧原科技、優必選、大疆等近年炙手可熱的創新企業均不同程度的帶有高科技屬性。創業形態從原來的個體戶、家庭作坊、鄉鎮企業、訂單加工企業到現代化企業、科技創新企業、高成長企業,創業領域從原來的傳統生產制造和消費品領域到“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領域。
四是數字化有利于中小企業更便捷地融資。中小企業可用于貸款抵押的資產比較匱乏,普遍面臨融資難題。隨著金融科技的不斷優化升級,中小企業有了新的融資途徑。比如,征信平臺通過廣泛收集企業的社會信用信息,利用數據科學、行為分析等手段深層次挖掘信用信息、金融需求,使融資平臺、金融機構等的資金和服務能夠覆蓋到傳統銀行難以覆蓋的長尾客戶,大大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另外,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發展也催生出供應鏈金融、動產融資等新模式,借助網絡平臺完成信息搜尋、定價和交易等流程,將訂單、產品物流等流動資產抵押進行融資,擴展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降低了融資的信用成本,讓中小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金融服務。
五是數字化有利于中小企業參與全球貿易。數字化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成本和門檻,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了重要機遇,驅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小企業可以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實現與他國客戶和供應商的聯系貿易,從而成長為“中小跨國企業”。2021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近2萬億元(來源:發改委),中小企業是主要參與者。數字經濟推動中小企業國際業務、觸達全球資源的能力不容小覷。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問題和難點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是世界性難題,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不易解決的問題和難以克服的不足,需要政府部門予以支持、幫助和引導。
第一,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能力不夠、成本偏高、陣痛較長。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類型和企業類型十分豐富,存在多種生產力水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發展情況大有不同,可用的資源與要素差異很大。因此,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但總體偏低。數字化轉型的能力不夠、成本偏高、陣痛期較長,面臨“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的問題。亟需分類指導,因企施策,推動中小企業完成數字化“補課”,大力提高產業數字化水平,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順應時代潮流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第二,我國數字化服務商還比較弱小,服務能力有待提升。單憑一己之力,難以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偉大愿景。我們離不開一大批深耕行業、有實力和信用的數字化服務商。它們不僅需要了解IT和互聯網,更要了解所服務行業百年積累的專業技術知識,須有較強的業務抽象能力,這是數字化轉型的難點所在。數字化一經開始,就要陪伴一生。這要求服務商必須比中小企業客戶活得更長久,能夠持續提供優質服務。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打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顧慮。近年來,我國IT解決方案商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規模和實力還比較弱小,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我們要加快數字化轉型的供給體系建設,鼓勵數字化服務商做大做強。
多措并舉,
加快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
我國中小企業的產業地位和市場作用不斷提升,但其要素規模、資源實力和經營特征難以支撐各自獨立地去應對、完成數字化轉型。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導、幫助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就成為其中的關鍵。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營造適合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環境。緊扣數字經濟發展實際和中小企業訴求,深入研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進機制和實施手段,形成包含優惠政策、獎勵補貼、表彰等激勵機制,推動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前不久,工信部印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提出了“從易到難、由點及面、長期迭代、多方協同”的思路,為有關部門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了指引。
二是鼓勵上云用云,幫助中小企業提質降本增效。有步驟、有計劃地推進中小企業“上云”,將基礎設施、業務系統等逐步進行云化改造,實現計算資源集中管理和動態分配,在云端開展采購管理、生產管理、銷售管理、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客戶資源管理等應用,不斷提高企業管理質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企業管理效率,從而使中小企業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
三是匯聚多方資源,補足中小企業發展短板。以平臺、聯盟等為牽引,匯聚各類具有服務意愿和服務能力的科研院所、服務機構、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和平臺型企業)等力量,為中小企業送技術、送市場、送智力、送資源,切實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難點痛點和瓶頸問題。例如,騰訊公司在2018年戰略升級產業互聯網,將自身定位為“數字化助手”,通過提供公眾號、小程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云大智”(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及安全能力七大工具,助力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快速成長。
四是加強公共服務,促進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推動產融結合,鼓勵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數據公司、評級機構等廣泛合作,暢通融資渠道,創新融資產品,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整合政府、社會等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資源,以政府資金吸引帶動社會資本的方式,探索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機制,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原文發表于《新經濟導刊》2019年第一期,有修改。)
關鍵詞: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為何轉何處難如何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