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的“降維”打擊,深深“傷害”了每一個造車新勢力。
面對特斯拉發起的價格戰,造車新勢力并沒有選擇跟牌,而是選擇了集體沉默。沉默的背后是毛利率的巨大差距,代價是小鵬美股15.04%的跌幅、理想美股9.16%的跌幅、蔚來4.51%的跌幅……
【資料圖】
以價格換銷量是特斯拉的一貫手法,本次因為2022年銷量未能達標以及今年的產能過剩以及需求疲軟,特斯拉直接開啟了大招模式。
Model 3后驅版降了3.6萬;
Model Y長續航更是直降了4.8萬元……
大幅的降價策略下,一切主打配置以及其他功能的噱頭都成了雞肋。
與造車新勢力相比,特斯拉1月6日股價大幅低開并且高走,收盤上漲2.47%。當然,特斯拉的價格戰并非一次就會結束,有媒體預測春節之前還會有一波降價。
與此同時,小米首款車也有了新消息。有媒體透露小米首款車為中型溜背式轎車,分為兩個版本。內部討論的方案有兩個:
第一個版本定位在26萬—30萬區間;
第二個版本定位在35萬元以上。
該媒體還透露小米還在研發第二款量產車,計劃2025年推出。
從價格方面而言,小米汽車并無優勢,價格基本上跟目前市場上造車新勢力的定價重合。而且對比已經盈利的比亞迪和特斯拉,造車新勢力均還在虧損的“泥潭”里掙扎。
換一個角度,雷軍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能夠做出一家全球五百強企業已經非常之不容易了,連續做出兩家影響全球的企業概率實際上非常之小。而且造車遠比制造智能手機要復雜得多,供應鏈也更長,小米似乎也沒有搭建起來這樣的供應鏈。
且造車屬于重資產項目,將會消耗大量的資源。也就是說對于造車新勢力,小米并不具備任何優勢,甚至還要遠遠落后于造車新勢力。
畢竟新能源已經進入到了完全競爭狀態,量產和非量產之間鴻溝巨大,強如蘋果這樣的企業量產仍未可知,小米又何來勇氣?
在這個一步快步步快的時代,遲一年都有可能決定生死,因此,雷軍押上榮譽的最后一戰,并不只能停留在口號之上。
挑戰蘋果,一場高端化“困局”
小米上市后,雷軍的演講多了很多,在以往的歲月里,他把很多夢想做成了現實,站在風口之上,他用實力證明了夢想的力量。
后來,雷軍的夢想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敢想。
2021年12月28日,一場發布會上,雷軍用一種堅定的口吻說道:“我們決定正式在產品和體驗上旗幟鮮明地對標蘋果,向蘋果學習,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一步步超越蘋果。”
并且他給小米定了一個目標,手機銷量三年成為全球第一。
對于雷軍的信心滿滿,市場并未給予其正向的反饋。
段永平曾經說過,“不賺錢的生意,多少營業額也沒有用。”
2022年,小米與蘋果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12月11日,雷軍攜小米13系列交出了一份答卷——對標iPhone的答卷。
發布會現場,雷軍表示:“回首過去三年,高端化深刻的影響著小米。并且深度改變著小米。”
他稱,小米13系列是小米高端化戰略三年探索期的答卷之作。
盡管雷軍如此描述,但是一系列嘗試背后,小米手機在出貨量、產品均價、毛利率等方面差距依舊明顯。
根據其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營收、凈利雙降,其中凈利潤更是直接虧損了6.77億,智能手機毛利率更是從12.8%下降到8.9%。更糟糕的是,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不容樂觀,根據市場第三方機構IDC的數據顯示,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02億臺,繼續延續跌勢,同比下滑8.8%,而小米則出貨4020萬臺,同比下滑8.4%。
對于出貨量的下滑,小米將因素歸結到了外部環境以及全球供應鏈因素的影響,但是在高端化的戰局當中,小米與蘋果之間的差距并沒有縮小。
雷軍的“最后一戰”,勝算幾何?
對于造車,雷軍曾經認真的解釋過:“小米造車不是在追風口、趕潮流,而是因為智能電動汽車已經從‘機械產業’轉變為‘信息產業’了,小米不做就會被淘汰。”
但對新能源汽車龍頭特斯拉,雷軍也曾發文稱:“特斯拉比小米提前十多年進入電動汽車行業,有些人認為小米已經錯過了進入電動汽車行業的時間窗口。對此,我不同意,比賽才剛剛開始,我認為小米還有很多機會。”
夢想的歸夢想,商業的歸商業。
不管雷軍如何看好,雞湯如何的熬,新能源行業已經開始從增量市場向存量市場轉變,行業的競爭已經開始。且在造車領域,小米純粹就是“新生”,而且從設計到量產,從量產到交付,從交付到起量每一步都是一個未知,能做好手機并不代表一定能做好汽車。
更為重要的是,造車是一個重資產項目,研發和落地之間差距巨大,并非研發投入越高,產品就一定越高級。
更為重要的是,產品的定位以及如何搶奪市場。
當下,小米從宣布造車已經過去了600多天,汽車團隊也已經擴大到了1700多人。盡管雷軍一直強調小米做手機的經驗,但是并不代表小米就完全能夠挑戰其他車企,對于小米而言,其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塊:
第一,供應鏈的掌控問題。如果不能掌控供應鏈,那么對于成本的可控性就會變低,交付也很容易受到影響,這點造車新勢力均領教過;
第二,代工或者是自建廠的問題。當下選擇代工模式對車企本身的制約相當之大,品控問題也不容易解決。如果自建工廠,那么企業的負擔就會加重,對于小米而言,企業盈利能力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對現有股東是不公平的,這點從小米疲軟的股價就能感知一二。
第三,時間問題。當下小米汽車量產時間表依舊不是特別清晰,且市場品牌已經足夠多了,小米很難和其他車企在價格以及性價比上拉開優勢。更為重要的是,多家造車新勢力已經量產,且得到了市場的認可,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越來越高,小米汽車未來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
光環不會一直存在,幸運之神也不會一直眷顧。對于小米還有雷軍而言,留給他們的時間并不會特別多,也沒有更多的容錯率。因此,侃見財經并不認為小米造車就一定能夠成功,在未來的變數當中,如果小米汽車不能在某些領域搶占先機,那么等待雷軍的有可能就是他人生中最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