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商業觀察》 施子夫
資本市場中常有分拆子公司上市的行徑。而多點卻在知名連鎖超市物美集團還未成功上市前,“搶先”遞交了自己的上市申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12月7日,多點數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多點 )遞表港交所,擬港股主板掛牌上市,瑞信和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多點國內運營主體為多點生活(中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在“物美系”的版圖中,已擁有新華百貨(600785.SH)、重慶百貨(600729.SH)兩家上市公司。2021年3月,物美集團也曾遞表港交所,后因招股書失效,上市計劃隨之擱淺。
脫胎于物美集團的多點會搶先一步成功登陸資本市場嗎?
01
物美系依賴頗深
多點誕生于創始人張文中的二次創業。
2015年,為發展數字零售業線上線下一體化,多點mall由此成立。通過為本地零售提供基于云的一站式端到端的數字零售SaaS平臺,幫助零售商及品牌商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以及降低成本。
作為零售云解決方案服務商,多點提供的服務包括零售核心服務云、電子商務服務云以及營銷及廣告服務云。其中,零售核心服務云解決方案以Dmall OS系統軟件及智能物聯(AIoT)解決方案為基礎。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多點已為約458家客戶提供服務。
成立至今,多點狂攬一眾明星資本。2015年4月,多點即完成1億美元的A輪融資。隨后在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完成1.76億美元B輪融資。2020年8月、2021年10月,多點再次完成C輪、C+輪融資,融資金額分別為3.70億美元、5180萬美元。最后一輪融資完成后,多點投后估值達30.52億美元。
能受到資本市場如此青睞的背后,是多點和物美之間極強的關聯性。
根據多點遞表港交所的招股書顯示,多點的實控人、執行董事兼總裁張峰為張文中的外甥。
張文中作為多點的創始人兼高級顧問,在IPO前的股東架構中,張文中及其弟張斌合計持有公司59.93%的股權。此外,IDG實體、興業銀行、騰訊分別持有公司7.67%、3.32%以及3.26%的股權。
更為直觀的是,招股書顯示,在公司的業務層面,多點來自物美集團的收入占比每年均在四成以上。
從2019年至2021年以及2022年前三季度(以下簡稱,報告期內),多點來自物美集團的收入占比分別為59.1%、54.5%、45.3%和44.4%,雖出現小幅下滑,但整體的收入已從2019年的1.56億元提升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4.90億元。物美集團已牢牢占據多點第一大客戶的位置。
除物美集團外,多點的前五大客戶還包括麥德龍中國、銀川新華集團以及重慶百貨集團。
根據企查查APP顯示,張文中持有銀川新華40.85%的股權,持有重慶百貨22.19%的股權。2019年10月,物美集團收購麥德龍中國股權,合資公司持股80%,于2020年4月23日正式交割完成。
與物美系的關聯雖然能讓多點在短期內實現快速擴張,但長期來看,若無法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多點未來的業績體量恐難以再復制過去。
百聯咨詢創始人、零售電商行業專家莊帥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多點的優勢在于對商超行業在運營管理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和人才,以及相應的行業資源和技術實力。另外還提供行業化的整合服務,更加重運營服務而不是軟件或技術。依托物美、麥德龍等商超業態能夠讓多點短時間內獲得收入,但同時,多點也需完善商業模型、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
報告期內,多點來自前五大客戶的收入合計分別為74.5%、69.8%、70.2%及78.4%,均占總收入七成以上。
02
近四年巨虧42億
通過經營期間多點業務結構的變動可以看出,多點正逐步加大自己來自零售核心服務云的收入。
多點的零售核心服務云包括操作系統及AloT解決方案。其中操作系統Dmall OS,是多點自主開發的SaaS解決方案,通過全渠道數據實現零售商的數字化運營及支持智能商業解決。
從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零售核心服務云的收入從8943.1萬元提升至6.40億元,占總收入的比重從33.8%提升至58.1%。
與此同時,多點的電子商務服務的收入在持續縮減。報告期內,該收入分別為1.70億元、2.45億元、4.09億元和3.36億元,占當期總收入的比重從2019年的64.5%下滑至2022年前三季度的30.5%。
根據招股書顯示,電子商務服務為線下零售商及商家經營一個線上到線下的零售商平臺。同時,公司還通過外包配送機構的騎手滿足O2O業務的配送需求。
此外,多點另有小部分收入來自營銷及廣告服務云,該業務主要用于移動應用程序提供以橫幅及文本或圖形營銷鏈接形式的展示營銷服務。報告期內實現收入分別為439.7萬元、4385.6萬元、1.96億元和1.26億元,占當期總收入比重分別為1.7%、9.0%、18.8%和11.4%。
由于業務的調整,毛利率較高的零售核心服務云收入占比逐漸增高,多點整體的毛利率表現也止虧為營。報告期內毛利率分別為-47.6%、-7.5%、34.3%、41.7%,整體呈增長趨勢。
從2019年至2021年,多點的營收規模保持高速增長,分別為2.65億元、4.87億元、10.45億元。至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1.02億元,同比增長50.3%。
與此同時,公司也在持續虧損不斷。報告期內,多點經營現金流持續流出,流出金額分比為7.7億元、8.34億元、8.7億元以及3.12億元,累計流出金額27.86億元。
同一時間,公司凈虧損分別為8.3億元、10.9億元、18.25億元及4.81億元,近三年九個月的時間,多點累計虧損42.26億元。
成立七年的多點,仍在面臨不斷虧損的困境。莊帥也表示,多點目前仍然屬于投入期,商超行業的數字化服務在前期的投入非常大。
公司方面在招股書中還坦言,“公司擬在可預見的未來繼續投資Dmall OS系統及其他技術應用程序,以提供額外的增值服務,并支持更大的服務組合。”
03
高成本下,違規與投訴不斷
“多點本質上是為線下連鎖企業提供O2O服務。而作為零售電商的特征就是要有足夠的規模體量做支撐。往往這樣的IT企業也在研發和營銷投入方面比較大,所以在前期企業很有可能一直呈現虧損狀態。對于虧損的主要原因,和多點顯著的成本開支密切相關。”談及多點虧損的原因,連鎖產業專家、和弘咨詢董事長文志宏對《港灣商業觀察》表示稱。
從2019年至2021年,多點的研發開支分別為2.27億元、4.44億元、6.14億元,占當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85.9%、91.2%、58.8%;銷售及營銷開支分別為3.75億元、3.34億元、6.08億元,占當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41.8%、68.6%、58.1%。
“不論是京東還是滴滴,或者是更早期的亞馬遜。這些互聯網企業的商業邏輯基本都是先通過大量低價的優勢或者是補貼來獲得大量的用戶,而直到企業上了足夠規模之后才開始實現盈利。”文志宏補充道,“當然也有更多互聯網企業倒在了尚未成規模之前。”
2022年前三季度,多點的研發投入4.60億元,銷售及營銷開支2.43億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41.7%、22.2%。
不難看出,多點也正在逐年降低自己成本方面的投入。盡管經營成本上投入力度已大幅縮減。但公司方面也表示,“若不能成功用總收入的顯著增加抵消增加的成本及開支,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可能會受到重大不利影響,公司可能無法在未來實現盈利或凈運營現金流入。”
大手筆的投入,持續燒錢式的運營,通常能為公司起到拉新、引流的作用。但根據近幾年的相關報道來看,多點面臨的負面評價同樣不減。
2020年2月,多點APP被爆銷售過期8年的口罩,并且涉嫌用貼標簽的方式遮擋生產日期等關鍵信息。
2021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和稅務總局聯合召開互聯網平臺企業行政指導會,責令 34 家互聯網公司自查整改,其中包括多點。
2021年8月,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信息,多點app存在違反《電子商務法》等針對互聯網消費“砍單”問題。
2021年11月,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通過互聯網監測發現包括多點APP在內的12款電商購物類移動應用存在隱私不合規行為,違反《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關規定。
2022年2月28日,有消費者向“電訴寶”反映,多點平臺由于業務調整無故清退商家,且保證金要拖延半年才能退還。
2022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第三方檢測機構發現包括多點APP等在內的84款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并且予以通報。通報要求,上述84款APP應該在6月8日前完成整改落實工作。
除上述違規被通報事件外,截至12月18日,在黑貓投訴平臺搜索關鍵詞“多點”共計有1521條投訴量,其中近30天內投訴量74條,平均每天超過兩條。消費者投訴問題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售后服務、不按時發貨、無法聯系人工客服等。(港灣財經出品)
關鍵詞: 多點深度捆綁物美仍巨虧42億高成本下 違規與投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