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商業世界,本質是常識驅動,其中的本質常識,即「對用戶價值的理解」,是百年來商業成功的唯一要素。那么如今,該如何回歸常識,進行增長驅動?本文主要討論了驅動增長的四個方法,具體分析了需求縱深、認知牽拉、理性錨點以及做厚品牌四種圍繞用戶價值的增長方法。
【資料圖】
整理好所有的思路和筆記,寫下這篇之前,我回頭又去看了下《人本商業評論》的文章。
兩年前的文章,現在看來,仍充滿觀照當下現實的意義:
我們從小到大的整個教育體系中,都特別關注操作性的方法論。
小的時候最受歡迎的是如何解題,幾大類型如何套用公式,哪怕語文這種學科,都會有什么閱讀理解的幾種不同題型應對的解答套路。
長大之后,最受歡迎的是什么,詳解電商運營七步法、抖音投放的六大步驟、私域流量策略指南、如何投放小紅書爆款筆記之類的實操性方法。
但我們始終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少關注一些操作的術的層面,多關注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找到正確的路。
術的層面,并非不重要,在今年,芋艿也整理發布過幾篇方法論的內容,如(長文)關于種草營銷的一切,抖音、小紅書、B站、微信、知乎、微博,在《全鏈路品牌營銷操盤方法》里,也有比較全面和細致的講述。
然而,探究真正驅動增長的因素,須回歸本質。
想起芋艿從小到大的學習歷程,小學我的成績非常一般,對學習也沒啥太多興趣。當時我媽請了一位教數學的家教老師,據說有很特別的教學思路。
他一教,就教了我5年。從初中到高中。這位老師幾乎不讓我做題,也不講題。每周上一節課,每節課就把最核心的方法和原理講清楚,讓我自己學著自己推導一遍。一般,會比正常的教程提前5-6個課時。
之后就一通百通。從初中到高三,我的理科都非常好,尤其是物理和數學。憑著理科的優勢,高中大小考試基本年級第一,且從不參加晚自習,每晚11點前睡覺。
后來上了大學,上交的理科考試以難著稱,我的成績也一直還可以?;剡^頭來想想,道理是一樣的。
原理和常識的力量,常常被人忽略, 就像真正搞清楚一個原理VS題海戰術,大部分人都選擇后者,因為前面看起來太簡單,不像能發揮重要作用。
然而,它才是萬能的解題鑰匙。
和任何學科的底層邏輯一樣,消費行業也是如此,一通百通。
如《人本》所言,消費行業,甚至整個商業世界,本來就是常識驅動的,沒那么多秘密。而其中最本質常識,也是百年來商業成功的唯一要素,即【對用戶價值的理解】。
全球范圍內,任何我們所熟知的消費企業,成功的因素一定來自于對用戶需求的精準洞察。而成功的大型消費企業,推出的那些失敗的產品,大多也源自于對用戶價值的理解偏差。
所以,找到精準的用戶洞察,任何時候都有可能做出成功的消費品企業,不需要外在的紅利,你用最傳統的渠道,無論線上線下切入;用最主流的打法,無論高舉高打還是單點突破,都可能成功,而沒有精準的洞察,靠紅利催出來的銷量沒有任何意義
他們以元氣森林舉例——它的實際增長的路徑并不像『新消費』,反而是典型傳統消費企業的成長路徑:
80%銷量來自線下,經銷商體系建立和管理、渠道縱深都在向傳統消費企業看齊。
大量戶外廣告、電視廣告、品牌廣告投入的占比,營銷策略也和傳統消費企業拉齊。
它為什么成功?
從本質上看:0糖0卡0脂,把這個概念顯而易見展示出來,才是它碾壓之前無糖飲料的關鍵(超過可口可樂、超過燃茶)。這是概念和concept的勝利,而非赤蘚糖醇VS阿斯巴甜的勝利,甚至是否以氣泡水這個品類的形式出現,都沒那么重要。
再看一個非實體的例子,那位在微信公眾號時代叱咤風云的女王,靠著情緒精準拿捏和女權傾向,作為『嘴替』一般的存在,風頭無二。后來轉戰抖音之后,旗下的情感類短劇類賬號依舊是排行榜遙遙領先,無論是播放還是廣告接單,數據都極其漂亮。
成功的原因是一樣的,拿捏大眾情緒的內功沒變,作為日常生活中女性所有的委屈和發泄對象的嘴替沒變,文字也好、視頻也好,形式而已,成功關鍵依舊是理解用戶且穩準狠地表達。
與之相對的是:在今年幾乎一片雞毛的慘淡背景下,增長兩個字足以讓所有人如坐針氈,把所有人拖到了一個看似正確但極其荒謬的地方:哪里還有流量紅利?怎么抓住紅利?
甚至有一些公司,在回顧自己經歷中,把成功(或者暫時成功)的因子也歸于抓住某些流量紅利。
所謂紅利蒙住了決策人的眼睛,錯判為企業的核心增長能力,而輿論場和平臺方因為自身商業利潤的鼓吹和造勢,加劇了企業主對流量的渴望和追逐:2017年瘋狂卷入拼團和社交裂變的流量競爭中——早就消失了,拼團賣貨是平臺的競爭力,而不適合絕大多數的單品或者單一品類。
2020年一窩蜂達人直播降價賣貨的流量爭奪中——逐漸撐不住了,一次銷量爆發的代價是長線平銷的折損影響。
2021-2022年,所有人都在種草、直播、KOL、聯名、設計驅動、國潮、年輕化……品牌把這些都做一遍,才發現流量根本經不起卷,認知差異化被迅速抹平。
方法、渠道的紅利,在平臺輿論宣傳加持下,一波又一波涌現,每一波潮水褪去,沙灘都是死去的尸體。依舊樂此不疲。
對此,黃海有更犀利的觀點,消費品最終端的用戶肯定是消費者,而不是渠道。如果一家消費品公司把所有的關注都集中在渠道有沒有紅利上,最終肥的是誰?
他認為,第一是網紅主播,第二是平臺方,比如抖音電商,三年時間就實現了從0到一萬多億的收入。對消費企業來說,直接的后果是:因為哪天跟李佳琦關系差了一些,或者他沒有選擇你,公司收入就直接掉了一半。
很多投資人如今也不怎么投資消費了,就是因為看到了這些現象——品牌方不賺錢,生意最后的價值都被網紅主播和流量平臺這樣的渠道方拿走了。
過于依賴渠道紅利,必然被反噬。因此,在這個時間節點,我們強烈建議,剝離開所有的渠道紅利,去關心和研究真正決定增長的要素。
真正的紅利是什么?
我們認為,在《人本》所說【用戶價值理解】的基礎上,真實的紅利,在于對用戶認知理解的超前洞察。
說得更具體,即【基于用戶價值的準確理解,超前提供解決方案,并準確傳達給消費者,在過程中建立長期共識】
因此,在這篇探討機遇的文章里,我們停止討論所謂流量紅利,從用戶價值洞察維度出發,關注四個層面的事情:
用戶底層需求。
需求在當下環境下的變量因子。
需求匹配性準確傳達和影響大眾。
建立持續的用戶認同。
基于以上邏輯,我們正式進入關于增長機會的討論。
一、需求縱深
說【需求縱深】之前,我們簡單討論一下【定位】,定位理論在這兩年爭議頗大。
不少人認為【定位】失效,原因包括去中心化的媒介導致傳播難度大、精神偏好消費不適合品類決策等等。
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市場內卷導致品類占位的困難:在消費決策領域,針對同一種需求,存在太多跨品類的解決方案,從某種程度弱化了品類維度的固化思考路徑:比如想喝點提神的水,氣泡水、咖啡、茶飲等都在滿足這種需求;而想喝點放縱小甜水——奶茶、酸奶、拿鐵也彼此競爭;導致市場競爭這一側,想占住一個品類,所面臨的投入成本都是巨大的——包括品類內和跨品類的競爭。
因此,很多品牌選擇的是極其細分品類賽道切入占位,在初期當然是有紅利和空間,然而,走過從0到1,發現無法掙扎出【細分】的局限,想跨越細分進入大品類,市場教育的成本和風險不可預知。
不妨換一個視角:品類定位的本質,是競爭導向,當競爭成本更高,意味著占位的成本急劇提升。而與之相對的是『用戶導向』,從用戶需求的角度進行心智占位,圍繞某一類需求點開拓空間。即在更激烈的市場環境競爭中,從品類要增量,轉變為從需求要增量。
如果在頭部大品類賽道已經穩穩占位,比如第一或者第二,品類定位戰略無疑是正確且應該堅持:
但如果屬于非頭部玩家,或者從細分品類進入主品類競爭門檻高、難度大,不妨『由橫轉縱』。開拓需求的縱深,讓產品和服務成為需求滿足的集合體,形成需求綁定的核心聯想。
妙可藍多,在2018年,從奶酪這個在中國市場尚且很小的賽道切入,打兒童奶酪賣點(高蛋白、高鈣、小包裝),作為下午甜點和隨餐補充,比其他零食都更加健康,不到四年時間,市場占有率達到35.5%。然而,隨著市場加大,伊利、三元、奶酪博士這些品牌都盯住了這塊蛋糕,入局奶酪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那么,妙可藍多是從兒童奶酪拓展到全線奶酪賽道,還是往前一步,去搶占液態奶賽道呢?都不是。它選擇了【兒童營養餐桌】這個需求,推出兒童奶酪片以及各種形態的零食,把產品矩陣作為滿足某一具體需求的集合體。跳出『奶酪品類生意』,做『親子關懷』的生意。
需求和具體情景相關,當我們建立起情景的主動聯想,意味著品牌有更多機會在情景里扮演極其多元的角色。舉個例子,比如當你最近比較憔悴,想調理一下身體,如果能馬上聯想到一個品牌,去看它有哪些系列的產品,哪些組合最能應對自己的情況,甚至去詢問品牌解決方案,那么,意味著這個品牌的每一款產品和服務都有機會獲得被購買的機會。只要綁定『健康內調』,延展空間是極大的。
Chillmore憑香氛沐浴露走紅,而要在沐浴液這個紅得不能再紅的賽道里競爭,太難,因此,它選擇了某一類需求——『擁有自然體香』。用戶使用后發現自己喜歡這種香氣,那么,一系列的身體乳、身體油、沐浴露都擁有近似味道,都可以選購,不同季節也可以出不同的香型款提供嘗鮮。
徐福記,在實現多品類戰略遭遇失敗后(從糖果到堅果),選擇從場景需求點出發:從過年到婚慶、添丁、升學、祝壽等,根據不同場景來提供對應產品組合,從而實現持續高增長,市場份額超過30%,高居市場第一。
而一旦需求的縱深拉開,往往是一個極大的空間,品牌滲透可以無處不在:
更多新型奶制品,主打營養美味,都可以作為兒童早餐(妙可藍多)。
想要持久體香,冬季和夏季各有不同的香型沐浴身體乳選擇(Chillmore)。
針對敏感肌需求,要有專門的面霜、精華、面膜,甚至防曬(薇諾娜)。
各種新奇特零食等待吃貨們挖掘,烘焙、飲料、即食、生鮮甚至沒有見過的『奇葩』(盒馬自有品牌)。
跳脫品類框架的激烈競爭,而把注意力聚焦在不同環境、不同情景下的用戶需求,無疑能為企業拓展更大的伸展空間。
二、認知牽拉
產品的定位不是你創造出來的,而是去找那些本來就已經存在于用戶心智中的認知,當你找到了一個用戶已經存在的認知,那你說服用戶的決策成本就會極低。
人性固有的認知和偏好,是絕大多數購買行為得以成立的基石。以前,要做得很簡單:第一步,找到基本認知,第二步,基于認知提供相應的產品或服務。然而,隨著市場內卷嚴重,對應某個基礎認知的商品選擇有無限大。
因此,在基礎認知之上,要找到引導認知的【變量】,用【認知+變量】的組合,把用戶牽拉引向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舉兩個例子:
減肥是存在多年的基礎認知。
當脂肪成為肥胖公敵的時候,味全打出『0脂肪』的概念破局,而迅速占領市場,占據僅次于養樂多的市場第二名。而當糖成為第一肥胖殺手,主打0糖的氣泡水火遍全國。
同樣,預防兒童近視是基礎認知。
藍光作為傷眼殺手,誕生了一批防藍光產品:燈、防藍光屏幕、防藍光眼鏡……之后,眩光又作為視力公敵,類紙屏(紙一樣的屏幕)開始流行,類紙屏的學習機、平板開始走紅。
每一個基礎認知的天花板都會隨著社會發展(經濟、科技、文化、觀念)而無限提升,這其中意味著各種各樣的增長機會。
具體做法:借用新的時代因素,找到符合【基礎認知】的牽拉力。
有人可能會質疑,新認知存在市場教育的成本,是不是會很困難?對此,正確的操作是,把用戶直接受益的地方(基礎需求被滿足)一起說出來。比如說到防眩光的時候,必須要點明【護眼】,在某種程度上,沒說就是沒有。
更聰明的做法還有兩種:
第一, 新老認知要素的捆綁。
回到前面的例子,味全打出 0脂的同時,保留之前乳酸菌飲料的賣點——腸道健康;同樣,元氣森林在打出0糖的時候,沒有忘記把0脂加在后面。
在同一社會,存在著巨大的認知信息差,我們市場教育的成本實際是不均等的,因此,更聰明的做法是,在同一認知基礎上,疊加牽拉認知的新舊因素。
第二, 找準引入的契機。
在某一類新的社會概念流行一段時間,處在從earlybirds過度到大眾消費者的階段,或者少量競品已然對市場有一定教育,往往屬于市場營銷的黃金期間。
食品安全健康是一種基本認知,而在基礎認知之上,黃天鵝用了【可生食】的標準作為認知的牽拉力。為什么【可生食】可以被接受,隨著日料的流行,這個概念在白領和高消費力人群中已經被接受和教育,把它作為自身產品的標準,是一個很妙的時間點。
最后,再提醒一下,當我們想要牽引認知的時候,需要重點辨別,是否建立在真實的基礎認知之上(而非偽需求),可以通過一系列問題自查:
基礎認知存在了多久?
在特定的區域里,是否真實扎根?
人群滲透率達到多少?
關注基礎需求,能在引入牽拉力的時候,讓我們更謹慎,防止偽需求。如格倫費雪所說,不要試圖改變人們的想法,人們相信他們想要相信的建議。
三、理性錨點
面對依然疲軟的市場環境,人們的消費決策更謹慎:一方面,信息多元化加快發展,人們對更美好的生活、事物仍有充沛向往;一方面,尋求更理性的決策和性價比最高、效果最優的解決方案。
如何在二者看似矛盾的心態中,獲得增長空間?在這里,我們先弄清楚一個概念。
便宜是一個客觀概念,原來賣90元,現在50元,是便宜了。
劃算是一個主觀概念,不同維度的對比,有不同層面認為劃算的感知。
人們實際上不排斥更貴的產品,而是擔心自己買貴了。
然而,為了便宜,品牌方們大量使用了各種買一送N、促銷打折、直播清貨的方式,,在拼多多、抖音直播間、達人直播、社區團購這類天然占便宜屬性的渠道給予更多價格讓步,或者把所有資源押寶在大主播、大促季。
值得警惕的時候,越來越聰明的消費者和更加透明的信息環境,這一類價格歧視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且渠道管控力一旦沒收緊,造成亂價反傷品牌。而節點性、主播清貨式甩賣,在流量爭奪期風險較大,且對平銷影響不可估量。
那么,除了這些方法(不是不做,而是更謹慎),從用戶角度出發,還有什么辦法?答案是從劃算出發,打造主觀的劃算感知。
有一個相對于降價遠未被重視的方法是:創建錨點。
在人們對錢的問題所做的決定里,強大的錨點效應幾乎無處不在:
在《思考快與慢》這本書里,提到一個實驗,調查人員對一些海洋探索館里的隨機參觀者詢問,愿意為海上石油污染問題捐款的數量,實驗員人員并沒有直截了當地問她們,愿意捐多少錢,而是先問了一個錨點問題【你是否愿意花5美元來……】
若沒有提到錨定問題,這些對環境很敏感的探索館參與者會說他們愿意拿出來的錢平均是64美元。當錨點金額只有5美元時,平均捐款則是20美元。當錨定金額達到400美元,人們的捐款平均數竟然達到了143美元。
如何打造錨點,通??紤]三種形式:
直接平替。
自建錨點,向下兼容。
跨品類錨點。
第一點很好理解,平替概念今年繼續大行其道,明面上對標戴森的徠芬吹風機,暗地里對標豪華車的比亞迪(打出安全是最大的豪華)都增長可觀。
第二點,自建錨點向下兼容,比如超豪華的月子會所推出輕奢品牌小貝拉,走中高端路線,作為從今年開始鋪量開店的主力品牌——自家有一個更高級、更貴的對標物存在,不僅有效消解價格支付中的心理障礙,也對自家品質也有背書效應。
第三種,跨品類錨點,這也是最有意思,發揮空間最大——世上萬事萬物都可以對標成為錨點,讓產品和服務以『平替』的方式繞開價格理性。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當推廣高端品『大排燈』(一款光療美容儀),于小戈是這么說的:18年,我還去瑞士做過身體的紅光抗衰美白艙,在瑞士做一次挺貴的,國內便宜,但再便宜,正經的美白艙也得大幾百一次,現在我想通了,反正居家辦公,我就用大排燈,把我從頭到腳、從頭皮到身體,全都照一遍。照得越多越快回本,一個機器采4000多,照幾次就回本了,比店里做便宜多了。
這款產品并不便宜,且沒有直接對標形態的類似產品,但一旦作為【瑞士美白艙】的平替,立馬就顯得極其劃算值得。
在很多場景下,『外部價格不菲的服務』都可作為『家用高頻耐用品』的錨點:類似按摩椅、主打按摩功效的床墊、洗地機等等。
推薦一款『皇家銀耳』(價格遠高于普通銀耳)的時候,她對標『全家人的燕窩』:燉一大鍋燕窩每天喝,對很多人來說不現實,但一大壺銀耳全家都喝——多便宜的跨品類平替(針對滋陰潤肺功效)。
在消費緊縮甚至降級的時期,似乎【高性價比】大行其道。然而,對用戶來說,『成功追求高性價的快感』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前者非常危險——當習慣了靠不斷降價拿份額,且沒有給出大眾充分可信的理由,購買者會和品牌自身一樣,對產品和服務逐漸失去信心。
讓我們再引用一下安德森的名言:高定價等于高增長——如果你真堅信自己做的是一款好產品,那就絕對不能降價。
上述三個層面,我們圍繞從用戶價值角度的增長,分別講述了底層需求(需求縱深)、變量因子(認知牽引)、以及傳遞用戶(理性錨點),最后,我們談一談如何如何建立持續的用戶認同。
四、做厚品牌
《新消費『病』在哪里》一文寫到:用戶價值的理解,是決定性的因素,不過是一個非顯性的東西,它無法被直接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它最終是通過產品功能、形象設計、廣告傳播等一系列具體的外在表現,呈現給消費者。
那顯性層面,真正渠道消費的核心什么呢?唯一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品牌在百年的商業歷史上,無論商業環境如何演變,即使到今天,驅動消費企業的唯一核心因素,也從來沒有變過:一定還是依靠品牌驅動的。
而站在今天,我們發現唯一能鞏固和驅動長期增長的動作,即【做厚品牌】,包括品牌資產的積累和品牌文化的積淀?!酒放瀑Y產】和【品牌文化】也對應芋艿和貓在《全鏈路品牌營銷操盤方法》里的的明暗線。
先說品牌資產。有兩個特別典型的誤區:
1. 企業自認為其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總是大大超越實際認知數量
不少人可能疑惑:為什么麥當勞、可口可樂這些膾炙人口的品牌,還需要一直打廣告、做營銷。
實際上,認知情況遠沒有大家自認為那么樂觀。
當你停止向大眾持續傳遞認知,被遺忘的速度遠比我們想得要快得多。
2. 只要觸達或者和用戶互動過,就能產生品牌認知
很多企業錯誤預估了大眾對品牌的的記憶容量,即大眾能吸收和記憶某個品牌的各種信息——當我們面臨數千上萬的品牌時,留給每個品牌的記憶是非常有限的。
短時記憶容量大概只有5-9比特之間。
很多人認為通過社區種草、通過短視頻、甚至各種話題、炒作、爆款內容都可以建立品牌認知,并認為這就是積累品牌認知的更高效方法。
問題在于,我們能讓用戶記得的到底是什么:是一個情節段子里的產品話術,還是一段長圖文里的植入提及?還是一次和品牌方的互動,這些各種碎片化內容在腦海里是否可以轉化為長期記憶?
事實上,這些太容易被遺忘了:信息環境過于冗雜、同類、同質化內容高密度輸出、信息輸出內容多元難以統一……認為種草能夠種出品牌認知的本質問題在于:無法濃縮在一個絕對可控的最小信息單元里,無法確保每次傳遞的信息是高度一致的。而如果每次講的東西都不一樣,消費者不僅無法有效記憶,還會對品牌內核產生疑問。
因此,認為品牌認知人群是幾個話題、或若干次種草能完成,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誤區——違背人腦接收信息和存儲信息的客觀規律。
平臺包裝出來的『認知人群』、『興趣人群』,很大程度上,并非真正的品牌資產。
對于積累認知這件事,唯有確?!咀钚⌒畔卧?,在高頻、低干擾的環境下持續觸達,才能把短期、即時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重復、保證頻次傳遞【最小單元信息】,進行品牌認知的持續疊加。
蘋果持續在視頻網站做投放,去年愛奇藝投放量達到4.5億,沒有任何植入或者劇情,全部是硬廣資源,保持品牌視覺和核心信息的高度一致。
很有意思的是,在當下營銷行業,廣告作用被極大地低估——討論瑞幸的時候,無數人都在說私域運營和新品營銷,而其大手筆的廣告幾乎被忽略不計。
在整個營銷鏈路上,種草、內容營銷未必不重要,然而,當以積累品牌認知作為目的,我們必須合理而尊重規律地找到對應目標的方法。
我們再說品牌文化,說實話,在當下:讓企業主相信品牌認知的持續復利,是難事。讓企業主相信品牌價值和文化的建構意義,簡直是玄學。
事實上,強化品牌文化價值和emotional層面的輸出,對絕大部分處于充分競爭市場的品牌,或者需要較高溢價空間的品牌來說,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
從競爭上看,中國供應鏈如此發達,一個好產品的紅利期,通常只有3個月甚至更短,產品端的領先優勢,壁壘非常有限。這個時候,用戶選擇的感性偏好就異常重要——如果能和用戶產生鏈接能力和情感共振,即使在沒有紅利的時候,也會認為『是和自己有關系的產品服務】,而非在一堆模糊無差別產品中隨手選擇。
而關于品牌溢價和品牌價值之間的關聯——文化情感認同驅動的價值判斷(超越功能物理屬性價值),很多文章已經說得非常清楚,就不贅述了。
這一條品牌的暗線如何經營,可歸為以下三個步驟,感興趣也可以專門去了解:
從0開始,品牌故事的重復敘說。
從1開始,日常溝通的范式建立。
從10開始,品牌態度的反復強化。
品牌故事、溝通風格和品牌態度,在邏輯和情感上,都應該是一脈相承,彼此自然融合。
每個行業的人,都認為現在身處嚴冬,天寒地凍,在極冷的環境里,唯一可以御寒的『棉被』就是品牌。
所有對產品積累的興趣、好感、體驗,被一層松軟溫厚的棉被包裹住,被窩的熱氣不流散;哪怕有冷氣或者狂風入內(不可知的變量或風險),亦能有效抵擋。
產品內卷、渠道擁擠、流量紅利不可持續、消費疲軟——唯有品牌能夠讓消費企業扛過寒冬。
總結一下,討論本質驅動增長的因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用戶底層需求——從品類拓展到需求縱深。
需求在當下環境里的變量因子——找到基礎需求的當下『牽拉力』。
需求匹配性準確傳達和影響大眾——找到理性錨點。
建立持續用戶認同——做厚品牌。
說實話,這些并不是新概念。我們也不愿意去挖空心思搞一些新概念去博人眼球。
太陽底下無新鮮事。
站在今天,我們花了極其巨大的精力找各種流量紅利,各種新機會和新渠道,或者流量爭奪的種種技巧和方法,有的企業甚至80%的精力在此。
而在另外一段,看起來似乎更務虛的【用戶價值洞察】,幾乎少有人提及和關注:相比于真實的用戶,流量規則和平臺算法更值得押寶。
然而,【超前且精準的用戶價值洞察】是已經被太多商業實踐證明,比紅利重要太多。
有人說,二者是否可以兼顧呢?
事實上,除了資源和精力分配問題,兩種選擇之間會存在本質的沖突和矛盾。
第一,產品矩陣構建和用戶管理建立,到底是用戶價值出發還是流量算法出發?如黃海所說:依賴直播賣貨的基本用戶關系都很弱、很淺,因為關系都掌握在主播手里。其實關系掌握在誰手里誰就值錢,如果關系是由推薦算法決定的,推進了什么就買什么,那值錢的就是抖音的算法,而不是消費品公司。
第二,關于營銷策略:因為流量的反饋驅動是即時見效的,使用流量紅利的規則能馬上獲得反饋;比如當你拍一個短視頻,主打【買1送N、買*送**】這些利益點的時候,幾乎都是平臺點擊最高、轉化最快的方式;然而,聚焦和傳遞【用戶價值】的角度,流量是工具,而不是讓一切適配流量模型,堅定正確的輸出,目的是超越流量競爭而獲得真正穩定的收益和健康增長模型。
我們提供了4種方法去探索圍繞用戶價值的增長機會,但真正的實踐中,是非常難的,無論是從思考邏輯上,超越個體偏好維度去探索和提煉人類最本質的基礎需求,幾乎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無糖可樂VS0糖0卡0脂),還是在用戶購買決策路徑的精準描摹和有效牽引,更不用說品牌力建立打磨的漫長艱難。
然而,本質上,商業世界的增長的原動力,一直是:【至簡原理+精準洞察+堅持執行】。
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關鍵詞: 萬字解讀停止討論『紅利』 回歸常識 我們提煉出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