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大學工程學和經濟學雙學位,到哈佛大學工程學博士;從麥肯錫醫療項目部到自主創業;從納米材料科研到生物醫療產業,劉寒不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和跨越。今年4月,他與其他創始人帶領團隊將墨卓生物的首套產品推向市場。他說,這一切的底層邏輯在于:“不斷進化,做有價值的創新。”
注:文章由福布斯中國 · 全球華人精英Top 100評選組委會采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疫情與國際局勢的影響下,各行各業的格局都正經歷重大變化及重組,生物技術行業自然不例外,而作為生物技術行業的前沿分支,中國的單細胞測序行業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蓬勃發展。“2022福布斯中國·全球華人精英Top 100評選”入選者劉寒博士,正是中國單細胞測序企業墨卓生物的聯合創始人兼COO。
從清華大學工程學和經濟學雙學位,到哈佛大學工程學博士;從麥肯錫醫療項目部到自主創業;從納米材料科研到生物醫療產業,劉寒不斷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突破和跨越。今年4月,他與其他創始人帶領團隊將墨卓生物的首套產品推向市場。他說,這一切的底層邏輯在于:“不斷進化,做有價值的創新。”
01.一周需要延續兩次的生命
劉寒第一次接觸生物醫療行業,是2015年博士畢業后在麥肯錫參與的第一個咨詢項目,其關注的是晚期腎衰竭患者透析器械缺乏的問題。此前,他的專業都是工程學,主要研究納米材料,那時的他未曾想到,自己會在生物醫療行業中找到方向。
盡管提前做足了功課,但在踏入醫院實地走訪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還是超出了劉寒想象:簡陋的水泥地面,白綠兩色的粉刷墻壁,讓人仿佛回到了90年代。透析病房里像沙丁魚罐頭般塞著20多張病床,床與床的間隙僅能勉強通過一人,每張床上都躺著一位形容枯槁的腎衰竭患者。
“國內透析病床數量極其匱乏”——之前在資料上讀到的信息,突然就以這樣一種殘酷的方式展現在他眼前。
更殘酷的是,即便如此擁擠簡陋的透析病房,對患者來說依舊一床難求:一位患者大叔告訴劉寒,自己要倒兩趟大巴才能到這兒做透析,單程就得花上半天時間——這還是在順利的情況下。可這已經是距離最近的選擇了。
更令人心酸的是,即便如此辛苦,由于透析病床有限,很多患者依然無法得到維持生命的每周兩次透析。在無法及時透析的日子里,患者可能會出現肢體麻木、嘔吐、水腫、憋咳、心衰等并發癥,甚至有生命危險。
“在我的人生里,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和個體生命緊密相連。在那以前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對一個人的生命產生這么大的影響和價值。”時至今日,劉寒回憶起這個項目依然充滿感慨,“從那之后,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專注在生物醫療方面的項目上,希望能通過商業的方式創造更多影響生命的價值。”
02.“要勇敢拋棄自己之前的經驗”
從工程學背景轉而深耕生物醫療領域,甚至后來自己創業,這對劉寒來說是不斷“進化”的過程,需要很多次的拋棄與重構:“人總傾向于待在自己的舒適區,希望復制自己之前成功的經驗,但很多時候環境和之前不一樣了,從前的經驗也就不適用了,這時就需要勇敢拋棄自己之前的經驗,不斷地和自己作斗爭。”
劉寒第一次有意識地“進化”是在加入麥肯錫醫療項目部后,那時他剛從哈佛大學博士畢業,“許多科研人員追求絕對正確,甚至‘沉迷于’精確性,我當時就是這樣。”可一次麥肯錫董事的話給了初入行業的他“當頭一棒”:“我們的時間有限,有限的時間里要做對客戶決策影響最大的事。模型無論如何都是猜測,小數點后究竟精確到幾位數對于客戶的決定沒有實質性影響。”這讓劉寒開始深刻反思自己之前的經驗,由此逐漸實現從科研思維向商業思維的“進化”。
在麥肯錫工作四年后,劉寒加入了硅谷醫療大數據獨角獸企業Clarify Health擔任產品總監。基于美國的醫保數據,Clarify Health為藥企、保險公司、醫院等客戶定制了不同的數據分析工具。“比如,一家藥企需要了解自己的藥物上市后在不同人群中的安全性,它需要通過大量真實應用案例來了解是否有不良事件或副作用,以及新藥與傳統療法效果的對比,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根據這些需求來定制數據分析工具。”劉寒解釋道。
這份工作的挑戰在于彌合客戶需求與研發技術之間的鴻溝。“在加入Clarify Health前,我自以為已經掌握產品開發的方方面面,但其實這種了解很薄,像一幅‘二維’的畫,盡管全面,但并沒有深度。”劉寒說。
為了更好地研究客戶需求的落地性,劉寒專門自學了編程。“如果不親自進數據庫查看數據的完整性,你無法確認有些指標是否能夠開發出來。”劉寒說,“有一次,一個客戶提出需求,希望了解有多少晚期肺癌患者經過一、二線治療耐藥后開始使用客戶公司的藥。”進入數據庫親自查看后,劉寒發現醫保數據中并不能看出患者是否耐藥,只能看到藥物的使用記錄。
通過不斷與客戶的溝通,劉寒發現,如果將產品需求轉換為了解患者是否使用過特定藥物,就既能夠在技術上實現,也可以滿足客戶實際需求。“我之前認為從產品定義到研發是一條明確且單向的路徑,但實際做了才知道,這往往是個重復多次、反復迭代的過程。”劉寒意識到,通過深入研發,甚至自己動手做一些研發工作,才能真正完成迭代,把對產品開發的“二維”了解進化成“三維”的具體認知。
歸國創立墨卓生物,對劉寒來說意味著新一輪的“進化”和“自我斗爭”。創業與在企業工作不同,一切都是真正地從零開始——包括開設銀行賬戶、場地的裝修設計、關鍵設備的選擇,作為聯合創始人的劉寒都需要親力親為,和團隊一道從頭做起。“從前我一直認為,充分的準備和出色的規劃是一切成功的來源。自己創業后才明白,規劃和準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夠落地,拋開從前經驗的束縛,在實踐中不斷迭代。”劉寒感嘆道。
03.選擇一個賬上沒錢做的方向
如今,劉寒和合伙人共同創立的墨卓生物是單細胞測序賽道上一家受關注的企業,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公司成立早期,墨卓生物差點沒錢做這個方向。
墨卓生物的底層核心技術是前沿的微流控技術。成立后不久,該公司便利用這一技術開發了數字PCR產品。不過,數字PCR市場培育周期很長,這意味著變現周期非常長。對企業來說,現金流就是生命,因此墨卓生物亟需一個具備獨特競爭力,且可以快速商業化的產品,和數字PCR這類長周期市場產品“打配合”。可這個產品的方向在哪里?團隊一度因此焦慮和迷茫。
為此,劉寒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親自跑市場、做調研,前后拜訪了幾十家客戶。根據自己之前在麥肯錫跨國醫療咨詢項目中鍛煉出的商業判斷力,以及在硅谷獨角獸企業Clarify Health積累的實操經驗,他敏銳覺察到一個適合墨卓生物的新興賽道——單細胞測序。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測序技術讓人們得以解讀奧妙復雜的人體遺傳信息,但即便在同一個個體中,每個細胞中攜帶的遺傳信息及其使用狀態都可能大不相同,這也和許多復雜疾病的成因有關。單細胞測序可以將對遺傳信息的解讀精確至單個細胞水平,從而為解決這一問題帶來了希望,為基礎科研、藥物開發和臨床診斷等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助力,而這一技術也是墨卓生物的研發團隊有著深厚積淀的方向。
在中國,單細胞測序領域被國外產品嚴重壟斷,導致技術應用的成本非常高,因此急需國產替代,劉寒當機立斷認定這是公司應該快速推進的方向:“這是一個以技術驅動且市場快速增長的領域,且整個市場集中化程度較高,所以對有技術的創業團隊來說,單細胞測序這一賽道的商業化路徑是相對清晰且確定的。”
盡管有了決斷,但公司方向的調整仍非易事。更何況,根據商業模型的測算,啟動這一新賽道需要大約5,000萬人民幣的投入,但當時墨卓生物賬上的資金只有800萬人民幣,只夠支撐半年的支出。是繼續保守地推進原有產品,還是投入一個充滿希望但尚無足夠資金的方向?
立項之初,團隊內部有不少疑慮與討論,但劉寒堅定地認為,單細胞測序是一個適合墨卓生物的賽道,商業邏輯清晰明確、潛在市場夠大、團隊有技術積淀是核心,資金不足可以通過融資等途徑來解決。在劉寒的影響下,團隊迅速決定投入到這個方向中。劉寒為公司的轉型設計了清晰的商業路徑,并與其他創始人一起推進落地執行。與此同時,劉寒還親自帶領產品團隊,對單細胞測序產品的開發思路、系統設計、性能細節等方面都進行了細致的打磨。于是墨卓生物轉入了以單細胞測序產品為主的高速發展階段。
劉寒在2021MAIC大會上介紹墨卓生物單細胞測序產品
圖片來源:墨卓生物
04.創業是場“不斷進化”的馬拉松
如今,墨卓生物已經在兩方面建立了競爭力的壁壘:一是“單打的能力”,即深厚的技術積淀——團隊有著大約三四十年的微流控技術積淀,以及十多年單細胞測序的技術積淀,為快速推出穩定優質的產品提供了保證;二是“生態系統的能力”,即完善的產品系統性設計。作為公司戰略和產品團隊的負責人,劉寒的產品思路非常清晰——用高性價比的產品主攻存量市場,用占領技術制高點的產品為客戶提供差異化體驗,用針對臨床樣本的獨特解決方案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墨卓生物MobiNova?高通量單細胞轉錄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墨卓生物
在“單打的能力”和“生態系統的能力”的雙保險杠加持下,墨卓生物已發展成為擁有單細胞測序和數字PCR兩大產品線的科研及IVD解決方案提供者,并實現了在生命科學研究、藥物開發、臨床檢測等多領域的快速發展。今年,墨卓生物還推出了高通量微生物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MobiMicrobe,由此在微生物領域實現了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的應用。
在轉入單細胞測序賽道后,墨卓生物已獲得了超過2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投資方包括源碼資本、華蓋資本、LYFE Capital(洲嶺資本)等,目前估值已達十多億人民幣。在公司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劉寒也快速建立了對管理的獨到認知。他認為,管理模式需要和公司的發展階段相契合。對于初創公司而言,初期需要鼓勵創造力、探索與嘗試,因此管理上需要倡導開放和扁平,鼓勵團隊有勇氣去突破條條框框;但當公司規模逐漸擴大,就需要建立系統,讓團隊形成對規則的理解和尊重,并通過更嚴格的管理來批量解決問題。“總的來說,管理還是來自于觀察和實踐。”劉寒總結道,“但同時,我認為沒有絕對最佳的管理方法,合適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劉寒依然每天都在工作中迎接新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在能力上不斷進化,同時在適合的方向上勇敢堅持。”劉寒說。他認為,創業是一場馬拉松,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方向上的誘惑,這時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作為突破點,并堅定地堅持下去。另外,創業過程中面對的環境、市場、客戶,乃至商業邏輯都會不斷變化,在如今的疫情環境下更是如此,所以需要突破路徑依賴,快速迭代自己的能力,用“進化”的方法擁抱變化。“創業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劉寒說,“但只要堅持下去,不斷進化,堅持做創造價值的事情,最后一定會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