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集成商到“被集成”,騰訊湯道生強調自研產品收入與利潤

發布時間:2022-11-30 23:10:13  |  來源:騰訊網  

11月30日,一年一度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湯道生明確了騰訊從集成商到“被集成者”的戰略轉變。他表示,過去三年來,新冠疫情反復、全球經濟預期低迷,“降本增效”成為熱點話題。未來,騰訊將做好企業“數字化助手”,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資料圖】

“如果四年前我意識到做總集項目這么挑戰,我可能不會走這條路,但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也是經過這幾年的實踐,才不斷明晰騰訊在產業互聯網該扮演的角色。”湯道生表示。目前CSIG團隊重點變為對自研產品收入與利潤提出要求,至少不能做虧本生意。

明確“被集成”的助手角色

湯道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如果做集成項目,雖會產生一個很大的收入數字,但其中包括了各種人力外包,最終算下來利潤微薄。因此騰訊目前的重點是強調自研產品的收入占比。

2022年,“降本增效”戰略貫穿騰訊業務發展,在最新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中表現尤為直接。該季度騰訊收入成本同比下降2%至781億元,反映公司對渠道及分銷成本、云項目部署成本及內容成本的嚴格把控。相較于收入下滑的增值服務與社交網絡業務收入,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連續多個季度同比上漲,該季度同比增長4%至448 億元。

經過前幾年的項目實踐,湯道生最終發現,騰訊并不具備強有力的集成管理能力——整個流程串聯下來需要很多經驗,包括收集不同產品,搞清楚成本才可以報價。整個招投標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如財務預算、與客戶的溝通等,這是騰訊原本不熟悉的。交付后還有復雜的管理與尾款結算,驗收也分不同階段。幾年摸索下來,騰訊無法做到低成本地完成端到端的全鏈條工作。

因此在今年,湯道生表示,騰訊將CSIG的戰略升級為聚焦自身產品,做“被集成者”,由合作伙伴擔任直接服務客戶的界面,騰訊的自研產品能力作為其中一環遷入整體解決方案之中。經過一年的實踐,業務毛利實現增長。

湯道生認為,國內缺少平臺級產品廠商,早年間也有部分TO B企業基于微軟、SAP、Oracle等海外平臺產品搭建上層定制開發與交付服務,但今天騰訊有機會去扮演這個平臺產品商的角色,來參與TO B賽道。

在規模與盈利之間做選擇

對于規模與盈利之間的矛盾,湯道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內數字企業將較多精力放在集成工作,每個客戶、每個項目從零建設,投入大量人力開發,但最終并未實現對核心技術的長期沉淀積累。

湯道生認為,企服賽道周期比消費互聯網賽道周期長很多,可以堅持十年二十年,但這個領域內的企業客戶是一個一個贏回來的,騰訊做平臺軟件廠商,選擇的路徑就是打造具備技術含量的產品,以產品為載體,凝練行業信任,簡言之,便是“需要耐心”。

戰略調整需要組織層面進行輔助。2022年,CSIG以自研產品戰略為核心進行了需要組織優化,一方面加大產業生態部的投入,因為需要被集成,去面向ISV(獨立軟件開發商),讓合作伙伴使用騰訊平臺的產品;另外,合作伙伴的需求跟客戶的需求不一樣,需要讓他們深度了解產品。

CSIG今年也加大了對銷售一線的覆蓋,同時將考核指標調整到自研產品的收入占比。過去的總收入雖高,但包括了轉售外包的部分,細算下來,一旦管理失當,甚至可能負盈利。同時構建“三管體系”——經營管理、財務管理、銷售管理,通過更多的自動化來提高銷售效率。

通過多維度調整,湯道生表示,CSIG搭建的數字化平臺不會做定制部分,而是提供靈活的平臺能力與標準件,讓交付團隊與客戶內部研發團隊去使用平臺。明年CSIG會持續投入精力,發展服務類的生態伙伴,通過培訓與認證體系,支持合作伙伴的發展。

一位云計算行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做標準化的路徑選擇是對的,符合長期發展邏輯,只有標準化、快速復制,才有實現盈利的可能,且云計算領域重交付,中國市場客戶個性化需求較多,定制化平臺耗時久、成本高。但短期來看,向標準化的轉型可能產生客戶丟失、市場規模縮減的風險,關鍵就看企業的選擇是短期規模還是長期盈利。

但無論怎樣降本增效,企服賽道本身就是重資產模式,三季度金融科技與企服部分299億元的收入成本占總體的38.3%。湯道生表示,公有云的確是重資產業務,前期需要投入很多基礎設施與服務器建設,以及研發投入等,因此今年CSIG在供應鏈管理方面下了更大功夫,如自研上云,提升整體管理效率等。

關鍵詞: 從集成商到被集成 騰訊湯道生強調自研產品收入與利潤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