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過財務風險的張強醫生集團,堅持不“搶”病人
(相關資料圖)
文 | 《財經》記者 凌馨
編輯 | 王小
因為騎車40公里取銀行U盾給員工授權發工資,張強在2022年上海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間“出圈”了,“火”遍各大社交平臺。然而,那個5月,正是他創辦的張強醫生集團,最艱難的時刻。
張強。圖/視覺中國
上海的診所兩個月沒法開張,杭州業務量幾乎為零,北京、廣州等各地靜脈病中心業務也受疫情影響,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兩個月,張強集團的現金流就要觸及警戒線。
四個月后,經歷了裁員、關閉部分自有診所,到9月,張強認為,公司挺過來了。他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2022年“轉危為機”已成定局。
每家醫療機構都這么想。連上海最知名的兩家公立三甲醫院,都連續安排了一個多月的周末義診,掛號費全免,以期召回患者。
公立醫院都這么拼了,張強醫生集團為什么不需要“搶”病人?離開三甲醫院科主任的崗位創業八年,張強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裁員+關診所為求生
《財經》:你曾說如果上海大規模本土疫情再持續兩個月,集團現金流就會出問題。現在怎么樣?
張強:我們很快調整了,把一些成本砍掉了。原來有個蠻大的辦公室,現在縮減了,杭州的診所場地正好到期,我們就不再續簽,這個診所的房租加其他消耗一年要支出數百萬元,因此節省不少。還陸續裁員減成本,非醫療部門,比如品牌部,裁掉一部分。
一些原定的發展計劃暫停。本來我們要在海南博鰲開中國第一家OBS(辦公室手術offic base surgery)診所,先行先試,已經準備申請執照了,現在先緩一緩。還有血栓病中心,也暫時放棄,因為它的病人要住院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本極高,外地病人也過不來。
在杭州,有我們的長期合作伙伴的醫療機構,我們的醫生過去看診、做手術,對方提供場地、設備、必要的跟臺護士,我們付設施費。因此,當地的病人診療沒有受影響。
《財經》:集團關掉了第一家自有的診所?
張強:關之前已經糾結了一年。這是我們成本最高的診所,上千平方米,很漂亮,先期投入600多萬元,也花了很多心血。不少領導去視察過,是我們開啟線下自建醫療機構的一個象征和標志,舍不得。但是今年的疫情幫我們下了決心。
自有診所成本太高,而且一旦停診一分錢收入沒有,房租、人員工資都要付的。這時,你要想清楚,2022年所有的企業最重要的是什么?活下來。當天我們高層討論了一小時,就定下“關閉”。
從各方面來分析,我們認為未來中國非公醫療重資產會面臨挑戰,因為政策走向將發生改變,輕資產發展、調整都比較容易應對
《財經》:投資機構好像還是希望非公醫療能自己建醫院。
張強:自有醫療機構跑不掉,即便跑路,至少還有個實體店留下。但這就是心理安慰,診所如果沒有醫生,誰又會去看病?團隊弱,則會看中機構。反之,人才是最重要的。
《財經》:張強醫生集團五年沒融資,什么原因?
張強:融資前要有一個藍圖,融來錢干什么?我們正打算開啟下一輪融資,5000萬元,準備把我們的靜脈病中心開到每個省份、自治區
《財經》:好像有點矛盾,一邊關診所一邊又要擴張嗎?
張強:在我看來,原來的診所業態已經從先進變成傳統,未來再建自有診所會越來越精致、采用共享模式。現在我們上海診所就是僅200平方米,三間診室、一間手術室,每平方米使用效率很高,有時候一天的收入就接近它一季度的房租。
復工到現在,僅上海診所每天平均要做六臺手術,這樣持續下去,下半年的營收能夠彌補上半年損失,我們繼續拓展的信心更強了。如果盈利能夠超2021年,年底我們就可以建立更多優秀醫生團隊,用自有資金就能先擴展三五個省份。否則,手頭有資金你也不敢隨便投入。
絕大多數醫生不適合創業
《財經》:為吸引病人,包括上海最知名的醫院都搞了周末互聯網義診。非公醫療還有空間嗎?
張強:這確實會對非公市場形成擠壓。新冠肺炎疫情致使公立醫院病人也少了,上海大醫院原來有一大部分病人來自外地,現在外地病人來滬不方便,所以他們危機感也很重。很多綜合醫院體量很大,就像一只恐龍,需要很多病人。再加上醫院擴張,就更缺病人和醫生了。
其實2018年到2019年間,整個非公醫院就開始面臨巨大危機。醫保改革后,公立醫院更加強勢,民營醫院如果同質化競爭就沒有優勢。特別是沒有技術優勢和特色的綜合性民營醫院,醫保支付有限制、自身沒特色,附近又有公立醫院的話,患者為什么要找你?新冠肺炎疫情只是把這層紙更快捅破了。
《財經》:2022年3月,人社部發文鼓勵事業單位技術人員在職創辦企業,你覺得現在醫生創業的時機怎么樣?
張強:現在公立醫院的醫生收入在下降,又要養家糊口,所以有些醫生會考慮跳槽。當前的政策環境也好,支付環境也好,我認為都有他們的機會,關鍵是政策鼓勵,開診所能拿得到牌照。
只是規模不容易做大,現在資本不像以前那么熱,未必愿意投錢在傳統業態。如果自己出錢或貸款創業,幾百萬元的投資規模還可以承受。
創業是件很難的事情,100個人里有一兩個冒出來就不錯。如果真的要創業,就一定得從事業單位走出來,就像你喜歡一個姑娘,還有什么顧慮,擔心損失另外一個姑娘嗎?真正的創業者決心一定很大,all in(全情投入)。腳踏兩只船,往往會損失寶貴的時間。
你想業余時間搞搞創業就能夠成功?還是在醫學這種技術領域,那基本不可能。因此,絕大多數不愿意走出體制的醫生不適合創業,也沒有必要非要創業。只要為患者服務,都是好的。
《財經》:不考慮吸引在職醫生或其他醫生團隊共同創業?
張強:以前有過,但是我們越來越不主張了。因為你做了個平臺就要服務不同的其他團隊,相當于變成平臺方了,這不是我們的優勢。我們的優勢在于醫療技術和品牌影響力。
《財經》:當初為什么這樣做?
張強:我們的戰略能力都是有限的,作為企業家的能力還不夠。當時覺得這個不錯、那個也很好,都去試一試。一旦試了覺得有問題,那就停。現在越來越成熟了。
管理是一門技能,它的重要性不亞于醫學。就像外科醫生,邏輯要清晰,在手術臺上要很快地下結論去判斷,而且執行力要很強,快速決斷。
比如說我們2015年國內最早從美國引進的射頻技術,服務兩年后就“退休”了,改用更為微創和有效的基于血流動力學評估的靜脈曲張治療(CHIVA)技術。兩臺上百萬元的設備,放倉庫睡覺。
哪怕做診所,也得有創新意識
《財經》:公立醫院越來越渴望新技術,張強醫生集團現在的特色是CHIVA,會有競爭壓力嗎?
張強:公立醫院學了這項技術估計也很難用上。一個是醫保控費,這項技術如果是按照現行醫保政策收費,就虧本。而且這項技術的投入成本很高,看一位病人需要半小時,每位醫生要配備超聲設備,這在公立醫院不容易實施。
這個技術的培養周期至少要六個月以上,它要求醫生對超聲血流動力學評估技術非常熟悉。我們是血管外科,每間診室配一臺超聲儀。這在公立醫院更做不到。
所以這也回到剛才的話題,非公醫療的未來在哪里?真正要高質量才有生存的空間。
《財經》:怎么界定“高質量”?
張強:美國的梅奧診所(現譯名“妙佑醫療國際”)的LOGO(標志)由三個盾牌組成:醫療服務、科研、教學,這三個維度的結合可體現“高質量”。
以其為榜樣,在醫療服務方面,我們今年有一個很大的轉變:改革品牌部功能。過去可能是寫科普、傳播品牌,今年的重點任務是做患者體驗。
我們不再調查滿意度。過去每年滿意度都是95%以上,但我跟小伙伴們一復盤嚇一跳,這個滿意度調查還真的會麻痹我們自己。病人對你的訴求,其實沒有一個很好的表達渠道。有些不滿能講出來,背后可能有十倍的不滿是沒有講出來的。即便滿意度達到99%,我們也要轉而關注那1%,他為什么不滿意?
醫療技術,每五年更新一次,你一定要走在專科領域的前沿。領先至少兩步,你才是標桿,品牌才有生命力。
我們是全球下肢靜脈曲張CHIVA技術國際認證專家組的組織者,32位世界各國知名靜脈病專家,我們是評審委員會的組織者。我們可以給全世界的醫生進行培訓。這是我們和全球性的非營利性醫學認證組織(Inteleos)合作的項目,年底要報瑞士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備案,2023年正式開始培訓項目。
《財經》: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張強:我們正在考慮如何給徒弟們搭建平臺,正在想具體怎么操作。師傅擔心徒弟搶飯碗,那就不要做師傅,沒有足夠的格局和能力就不要做師傅。
《財經》:如果有更新的技術,被公立大醫院搶先拿到呢?
張強:你知道腹腔鏡技術最早在中國哪家醫院運用?是云南的一家縣醫院。任何新技術出來都會受到原有傳統學術體系的反對,所以一線城市、大醫院對新技術往往不敏感,因為現有的環境利益已經形成。但是我天天研究成果,每天早上一小時閱讀國際上的各種最新研究,我們的醫生團隊和國際同行保持高頻的交流。當然,我們還要向所有引領者學習,形成一股協同的力量,最終是給患者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財經》:張強醫生集團過去五年的發展是否有偶然性?發現了一種培訓周期長、對門診時長有要求、設備又不太貴的技術。
張強:這個認識是片面的。醫生集團的資源投入在于人才和技術創新,不依賴于大型設備。比如說機器人,一臺幾千萬元,小型醫療機構肯定承擔不了,但醫生集團可以,我只要找一家有機器人的醫療機構合作就行了。
所以我一直說,醫生集團是醫生創業的首選。它的創業硬件成本最低,但是你要付出的持續的技術創新、優質的服務、智慧、同理心和影響力。
關鍵詞: 張強絕大部分醫生不適合創業 醫生集團 公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