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家們日以繼夜的努力下,大眾看到了一個“不明覺厲”的發明。那就是麻省理工學院夢境實驗室,最新研發的可穿戴氣味擴散器 BioEssence。
戴上之后,設備就會監測心率和腦電波,跟蹤你所處的睡眠階段。一旦到達跟記憶區相關的N3 階段,就會釋放出預設好的氣味。
而因為嗅覺與記憶和情感部分的腦區(杏仁核和海馬體)相連,就可以實現“夢境改造”。做了噩夢,給你來點芳香鎮定;聞到初戀的發香,瞬間夢回青春校園……
當然,和所有的“科技鬼故事”一樣,這一設備同樣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面前還有著技術成熟度、有效性、生產制造、社會倫理等重重考驗要過。
所以我們不過多探討這一“夢境入侵”硬件本身的意義。倒是科學家們為什么如此執著地對“夢境”感興趣,及其真實的科學進展,反而能對我們當下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影響。
為了控制夢境,你知道科學家們有多努力嗎?
人類酷愛做夢,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學者們一樣造夢、解夢、改夢。
古往今來,有多少研究者為虛無縹緲的“夢境”窮經皓首,很難一一窮盡。不過,顯然大家都對控制夢境充滿了興趣。
有的試圖用催眠療法來入侵夢境。
在《盜夢空間》等影視作品中,入夢的“鑰匙”就是借助一些暗示性物體或語言,通過催眠讓病人處于類似睡眠的狀態。
而在催眠狀態下,人的大腦皮層高度抑制,對新刺激的鑒別判斷力大大降低。因此,醫生可以介入患者的“夢境”,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語言向他明確指出有關癥狀定將消失,或進行精神分析,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
事實上,從1775年奧地利醫生麥斯默(Mesmer,E·A)使用催眠術并運用于醫療到,催眠療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弗洛伊德、榮格、巴甫洛夫等學者,也都對催眠現象進行了大量研究。
有的則利用社會科學方法“教人做夢”。
比如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博士、西方現代清醒夢之父斯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就試圖說服大腦細胞讓自己重返夢境。
1913年,荷蘭醫生Frederick Van Eeden創造了“清醒夢”一詞,在這種狀態下,做夢者擁有清醒時候的思考和記憶能力,但卻知道自己身處夢中。
但如何控制自己做一個“清醒夢”呢?20世紀70年代末,斯蒂芬·拉伯格將這作為自己的博士課題。他第一次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揭示了清醒夢和快速眼動睡眠(REM)之間的關系。
在LaBerge供職的“清醒夢研究所”的網站上,就傳授了很多提高清醒夢幾率的方法。比如記錄追夢日記,利用夢中的人物或建筑物作為線索,采取分段睡眠等等。
此外,他還開發了一種叫做NovaDreamer的產品,能在人們進入快速眼動睡眠時發出閃爍的紅光,促使人進入清醒夢。
近年來,伴隨著腦神經科學的發展,一些可控制夢境的硬件也開始被釋放到消費市場。
一家名為Bitbanger Labs的公司,就曾在集資網站Kickstarter上募集資金,以發明能夠通過夢境入侵人類大腦的睡眠面罩。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關鍵詞: 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