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則魚悅,城強則賈興。”
好的營商環境就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樹”、最大的“吸鐵石”。
【資料圖】
何謂營商環境?集中辦公的政務服務大廳?“最多跑一次”的承諾?
答案或許不止這些。
企業選擇一片沃土深耕細作,往往會綜合考慮諸多因素,包括政策服務的穩定、陽光、透明,考慮產業鏈條的完整、多元化融資需求的滿足、科技和人才的儲備、貨運物流的便捷通暢等等,這一份整體賬單計算出綜合發展前景。
如此看來,營商環境的提升也永遠在路上。它的方向勢必從“窄”向“寬”轉變,從“硬”到“軟”升級。
樹立“大營商環境觀”,西安正在以建好“雙中心”、建強“秦創原”、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建設西安都市圈、城市“北跨”發展、優化開發區體制機制等六個新的維度,深化拓展營商環境的概念內涵,營造營商環境的“六度空間”。
01
“我們是一家科技型企業,對高端科研人才的需求很大,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再加上秦創原的成果轉化等機制,恰好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剛在西安建立研發中心的深圳暢想視界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胡海平說。
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一座城市的科創資源,無疑是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選擇投資發展的重要指標。
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創智云谷內,一批精密零部件正在陜西金信天鈦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深加工,這項技術是我國亟待突破的“卡脖子”技術之一。
企業負責人米天健是西安理工大學青年學者,從事相關研究多年。“秦創原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過程,是一個夢想照進現實的地方。”在從“技術端”到“市場端”的貼心服務下,目前,公司已建成十余條生產線,去年營業額達到4500萬元,預計三年內總產值可達5億元。
舉全市之力建設“雙中心”、秦創原總窗口,復制“一院一所一港”模式,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硬科技創新示范區……西安正縱向貫通科創鏈條、橫向融通各類資源,把教育、科技、人才和秦創原平臺變成營商環境。
創新驅動能力提升,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在西安設立研發中心。目前,西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達到10431家和10186家,年底將達到1.2萬家和1.4萬家。
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中,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結果顯示,西安市排名全國第6位。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關于公布2022年度全國技術合同交易數據的通知》中,西安以2881.30億元的輸出技術成交額位列全國第三,僅次于北京和上海。
將視野放大至全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全球科技集群排名顯示,西安從2020年的全球第40位,2021年的全球第33位,躍升至2022年的全球第22位。
“原”上風起,動能無限。“雙中心”的創新硬核,正是企業的發展硬核。
02
一個人能發揮多大的價值,很大程度取決于他所處的平臺,對于企業來說,同樣如此。城市發展的平臺、空間、機遇,與企業發展的高度、廣度、深度相契合。
“中歐班列長安號往返穿梭于西安和中亞五國,為西安帶來了物流、人流和商機。中國-中亞峰會將為西安未來加強同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和經濟交流帶來嶄新機會。”5月19日的中國-中亞實業家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中國貿促會副會長張少剛表示。
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和紅利,一批企業感觸最深。
5月23日,中國-中亞峰會閉幕后的第四天,重達兩噸的車厘子就搭乘波音B757-200型飛機,從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運抵西安。即到、即查、即驗、即放,僅1小時這批貨物便完成了交付。
5月30日,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裝載著各種貨物的50個標準集裝箱從西安駛向塔什干,貨物總貨值突破一億元。
數據印證了張少剛的說法。
上半年,長安號開行數量和貨運總量分別增長46.2%、64.1%,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增長37.8%;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新增市場主體26845家,同比增長91.5%;新增外商投資企業49家,同比增長36.1%......
從駝鈴相聞到班列飛馳,從立柱架梁到聯通萬里,站在向西開放的前沿,西安正在成為對內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把區位優勢、交通優勢、開放優勢正加速轉變為發展勝勢,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03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城市“北跨”發展……時代命題予以西安一次次機遇,多重機遇疊加予以西安一次次賦能。
渭北新城渭河特大橋南北橫跨渭河
今年以來,通過加快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邁出“北跨”發展關鍵一步,實質性推進西渭融合和西商融合,全面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能級,為企業開拓了更大發展空間。
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標準股份)西安基地整體搬遷到了渭北新城渭水七路。在公司副董事長黃瑋看來,區位優勢是企業搶占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市場的重要支撐,渭北新城具有發展先進制造業得天獨厚的條件。
渭北新城鳥瞰圖
不久前,《西安市2023年北跨發展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出爐,按照《計劃》,西安將安排北跨重點建設項目287個,總投資8205.28億元。
城市北跨,擁河發展,是西安打造“工業強市”的一大步,“北跨”區域成為有效支撐西安下一個萬億級經濟體量和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
風景宜人的涇河入渭口堤防交通橋
而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空間格局的拓展,對于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空間和新的突破。
04
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軍,開發區是聚集和配置先進生產要素的重要載體,更是打造營商環境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
如何把開發區高效運行機制變成營商環境?西安出臺《關于推進開發區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優化提升開發區運行機制,剝離社會職能,聚焦主責主業,切實發揮開發區經濟建設主戰場、創新驅動主力軍、對外開放主窗口、產業發展主陣地作用。
“沒想到短短7天,就完成了所有的征地拆遷賠償。如果不是‘區政合一’,我們公司很難這么快拿到這塊土地。”西安鋼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感慨。
“企業在北屯街道李浩村進行了選址,征地拆遷涉及兩個村子210余畝地。以前對接程序相當復雜,征遷這么大的地方至少需要半年。”北屯街道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現在閻良區與航空基地成為‘一家人’,事情好辦多了。”
2022年4月13日,西安市閻良區(航空基地)召開動員大會,全省首個“區政合一”改革正式啟動。閻良區與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統一機構設置,實行“一個機構、一套班子、多塊牌子”集中管理,為西安市開發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揭開大幕。
以去行政化為導向,截至2022年底,各開發區已累計剝離移交2902項社會事務。
各開發區實現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西咸新區由三級管理優化為兩級管理,各開發區“輕裝上陣”,積極探索創新“管委會+產業園區”“管委會+公司”模式……
通過推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市屬開發區內設機構數量精簡一半以上,在行政成本減少的同時管理效能顯著提升,讓市場主體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
數據顯示,今年1-7月,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33.45萬戶,同比增長23.56%;市場主體總量達到306.82萬戶,同比增長10.01%。
“六度空間”的創新實踐,是西安加強制度供給、要素供給、服務供給的探索。通過廣義理解、深化拓展營商環境的概念內涵,做強“引力場”,做大“蓄水池”,做優“生態圈”,做廣“競技臺”,西安正在形成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營商環境生態體系,全面提升國家中心城市能級品質,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行穩致遠。
來源 西安報業·“前方+”工作室出品
主筆:拓玲 何興龍
責編 李佳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