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市委書記多地調研學習,武漢市正忙著“補課”)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6月17日至6月20日,湖北省武漢市黨政代表團先后赴南京、蘇州、上海、杭州展開學習考察,與上述城市共商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經驗,助力武漢市2023年發展新局面。
其實,早在5月初,武漢市黨政代表團就開啟了“學習之旅”,赴廣深兩地考察,并同步舉辦了兩場面向粵港澳大灣區企業的招商活動。在這兩次考察活動中,武漢市的黨政班子都學到了些什么?對于這座力爭2023年邁入“兩萬億俱樂部”的城市又有哪些關鍵啟發?
01
等候在“兩萬億”門前的武漢
拿2022年GDP數據來說,我國GDP過萬億的省會城市為11個,其中武漢以18866.43億元的成績三年來首次超過杭州,重新回到全國GDP第八位。但其實,兩城之間的經濟總量差額并不大,僅為113億元,不過今年一季度,武漢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17.69億元,被杭州以405億元的差距反超,失去“第八位”的位置。
分產業結構來看,其實拉開兩市經濟總量的就是第二產業,而從2022年GDP排名上升的城市可以看出一個共性,工業制造業較強的城市,抵御疫情沖擊能力也較強。數據顯示,2022年武漢市第二產業增加值為6716.65億元,同比增長7.3%,第二產業增長迅速,對武漢市經濟增長貢獻較大。相比之下,杭州市同期第二產業增加值為5620億元,增速僅為0.4%,到了2023年一季度,杭州市第二產業增加值還下降了1.5%。
不過,杭州的第三產業展示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與武漢不同的是,服務業在杭州市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2023年一季度,杭州市第三產業增加值3402億元,同比增長6.9%,高于GDP2.3個百分點,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4.9個百分點。
作為受疫情沖擊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和多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影響,武漢市雖然制造業表現強勁,但在對外貿易上的恢復還有比較大的潛力可以挖掘,一季度其進出口數據持續承壓。數據顯示,一季度武漢市完成進出口總額730.9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9%。其中,進口值為294.8億元,下降12.8%;出口436.1億元,下降11.4%。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武漢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37772元,同比下降0.5%。這意味著在GDP增長的同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卻出現了下滑,經濟增長還未充分惠及市民。
如今,武漢、杭州GDP均接近1.9萬億,兩座城市也先后提出了邁向“兩萬億”的目標。可以預料到的是,在沖刺2萬億的新征程上,兩座城市的排名之爭必然會更加激烈。
02
工業發展創新力不足,武漢新城該怎么建?
學創新正是此次考察活動的目的之一。從考察對象來看,武漢考察團先后奔赴了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學習借鑒這些城市在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上的先進經驗。
“科技創新”和“改革開放”是在廣州、深圳市考察學習的關鍵詞。其中,在廣州南沙新區的考察給了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田燕不少感悟。她認為,廣州南沙新區的蝶變給了她不少啟發,從小碼頭到大通道,從一片荒蕪變身科創樂園,從灣區之心躍進未來之城,這是堅守的力量,也正是武漢新城可以參照的標準。
可以直白地說,武漢新城的規劃建設是促進武漢提升城市能級的關鍵,對于促進武漢的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近段時間以來,武漢新城建設不斷升溫,在5月31日舉行的武漢城市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府咨詢委員秦尊文認為,武漢新城建設應當大力推進生命健康、汽車制造、光電子信息、機器人智能制造等產業,同時繼續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下一代信息網絡等產業集群建設,強化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并加快醫藥醫療產業技術前沿的發展和創新,實現新的突破。
事實上,武漢的科創實力并不弱,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武漢位列中西部第一名、全國第7名,不過城市科創企業十分缺乏,在A股的科創企業數量遠不及長三角城市。
站在“兩萬億”門前的武漢,正是需要查漏補缺、精益求精的時候。在考察行中,武漢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盛繼亮直言“為什么蘇州的高校沒有武漢多,卻形成了高效有序的科技協同創新體系?”
考察發現,創新資源相對較少的蘇州,通過與國內外20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在全球設立35家海外離岸創新中心,并在蘇州聯合成立各類創新載體,短短數年便走完制造業升級的道路。而武漢擁有92所大學、130多萬大學生,科教資源在全國并不多見,如何利用好這些資源、對標經驗、因地制宜成功應用,才將是武漢黨政考察班子們的“真正考題”。
今年以來,武漢市一直在在積極貫徹國家戰略、大力推進科創、加快提升城市能級。近日,2023年二季度湖北省武漢市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舉行,共有232個重大項目開工。此次集中開工項目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制造業項目高達85個,正好對應了今年“新春第一會”上提出的舉全市之力推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03
房地產市場表現低迷
在行業整體寒冬和周期波動交織下,武漢市房地產市場持續震蕩調整。今年2月6日,武漢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文件中直接將房地產行業列為困難行業,并提到將加大支持力度,提出了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消費,結合房價和新房庫存情況動態調整住房限購范圍。
為什么會成為困難行業?數據來看,過去的一年,武漢房地產市場的成交量和投資力度均創下近幾年新低。其中,武漢新建商品住房銷售量不足12萬套,與2021年相比下滑了42%;而且,2022全年的土地財政收入也在大幅下滑。截至2023年5月,武漢的土地成交金額僅為32.19億元。
今年以來,房地產市場在經歷疫情后迎來了一波短暫的復蘇熱潮,市場成交量突然反彈。但是,武漢遠城區不少項目由于供應量大,競爭劇烈,紛紛降價換量。而且樓市整體復蘇動能不足,近期,地產市場又出現了新一輪的成交量下降,6月19日-06月25日,武漢市新房成交量環比下降56.5%,僅有919套,較上周減少1193套。
近兩年,武漢市的房地產市場調整壓力較大,城市吸引力排名也下降兩位至第9位。在房地產表現低迷的情況下,武漢已在尋找新的突破口,加大科創投入發展新興產業,為城市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出品|華博城市觀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