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配音演員張冬梅。
愛宅家煲劇的可不止年輕人,廈門不少阿公阿嬤也熱衷于此,《我的前半生》《長安十二時辰》《那年花開月正圓》《花千骨》等熱播劇都在他們的“追劇清單”上。不同的是,在他們的電視熒幕里,劇中人物一開口卻是一口純正的“地瓜腔”。
近年來,越來越多閩南話譯制劇出現在電視上,不僅讓閩南話這一“語言活化石”更具生命力,也培養壯大了本土配音隊伍,張冬梅就是其中一員。
(相關資料圖)
與角色同呼吸共命運
入行不到5年,張冬梅已參與了30多部電視劇的閩南話譯制工作。
2018年,她辭去企業高管工作時,恰逢廈門一家制片公司招募閩南話配音演員,朋友便推薦她去試一試。經過方言翻譯及表達能力、試音等一系列嚴格考量后,她從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自此邁進了配音行業的大門。
一名合格的閩南話配音演員可謂千里挑一。“不是聲音好聽、會說閩南話就能當的哦!”配音演員是用聲音“演戲”的人,除了聲線好聽、吐字清晰、口音純正以外,還要考量演技,要和劇中角色同呼吸共命運。
與普通話配音演員不同,閩南話配音演員除了能說會演之外,還得擅長“同聲翻譯”。如何將普通話遣詞造句的方式轉換為閩南話口語的表達,常常讓張冬梅犯難。
記得剛入行,她接到了熱播劇《我的前半生》里的幾個角色,即便前期已做了大量的準備和練習,第一次正式錄音時,她還是幾度崩潰。翻譯成閩南話的臺詞念出來既拗口又生澀,怎么聽都不順耳;有些成語在方言中并無對應的詞語,難以表述……“我好像不會說閩南話了!”為了完成配音,她咬牙長時間泡在錄音棚里,和導演一遍遍調整,逐字逐句推敲,把每一句臺詞反復說到順耳、每一個發音修正到準確。
配音中體驗百樣人生
迄今為止,張冬梅為上百個角色配過音,從群演到配角,可愛的、嬌媚的、端莊的甚至是搞笑的,這些精彩的幕后聲音,凝聚成一個個鮮活立體的角色,為影視作品錦上添花。
行業里有人來也有人走,張冬梅堅持了下來,一步步沉淀、一點點突破,也在配音中體會百樣人生。
每部影視劇都有眾多角色,而閩南話配音演員相對稀缺,因此,平均每部劇張冬梅都會被分配到三四個角色,最多的一部甚至達到8個。這就要求她快速切換聲線和情緒,去貼合角色的身份和性格。
她笑稱:“還好我內心比較奔放,從青樓女子到大家閨秀,我都能放開去演。劇里的角色生孩子,我也替她使勁呢!”
張冬梅把每一次演繹當作人生的體驗,也在配音中成就更好的自己。越來越多電視劇字幕中出現了張冬梅的名字,“我們配音行業很簡單,沒有什么主角配角,只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我姓張嘛,特別好找,一般名單里最后一個就是我?!?/p>
希望“圈粉”更多年輕人
張冬梅說,每次錄音,她往往要在錄音棚待上4-6小時,每小時只能完成600-800字的配音。這個行業其實既枯燥又寂寞,能堅持下來的,除了熱愛,還有對閩南話的深厚情感?!拔覀兊姆窖哉谙?,令人惋惜和痛心。”據張冬梅介紹,她所在的配音隊伍存在明顯的年齡斷層,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年長的演員已超70歲,年輕的則是“80后”。
張冬梅說,為優秀國產電視劇進行閩南話譯制,能讓閩南人聽著熟悉的鄉音、看到精彩的劇情,是推廣、保護方言的好方法。據介紹,她參與的30多部電視劇中,除了部分在廈門衛視播放,還有不少譯制劇揚帆出海,傳播到海外的華人社群中去。
張冬梅說,她希望能盡力譯制好每一部閩南話電視劇,“圈粉”更多年輕人,也讓更多海外華僑華人聽到來自家鄉的聲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