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淄博燒烤太火了。過去聲名不顯的淄博,一眨眼成了三四線城市中的頂流。
隨著城市爆火,淄博的樓市在近期,也突然亢奮,迎來了一波成交熱潮。
根據易居發布的《2023年4月的50城新房成交預測報告》,2023年1月1日-4月16日,淄博全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數為10417套,成交面積133萬平方米,與2022年同期相比,成交套數和成交面積,分別同比增長75%和77%!
(資料圖片)
淄博成為今年前4個月,三四線城市中樓市最熱的城市,沒有之一。
燒烤火,咱們地產人不關心,畢竟五一可能要加班。但是一陣燒烤熱,能把樓市帶活,這地產人就坐不住了。
根據分析,淄博這一波的購房成交,其實依然是以內生性的需求為主,也就是本地客戶購房。
之所以樓市暴走和燒烤熱高度重合,一部分原因和其他成交回暖的城市一樣,是政策寬松和需求積累,帶來的小陽春。另一部分原因,則是網絡爆火之后,城市名片打響,客觀上提升了置業信心和置業能力。因為人流聚集,本身就有巨大的經濟效益。
淄博的這次燒烤熱,就類似一次規模龐大、持續時間超長的“燒烤美食節”。
而會展業具有1:9的產業帶動效應和乘數效應,也就是如果一次會展的直接收入為1,對餐飲、交通、旅游、酒店等相關產業的帶動本地收入為9。簡單理解就是,有人流量,就有一切。
這也是越來越多城市,開始加入到“網紅城市”競爭中來的原因。城市營銷也因此成了當前的一門顯學,各個城市的文旅局長卷起來了,宣傳部長卷起來了,對開發商來說,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機會。
圖片:各地文旅局長紛紛“應戰”,親自下場推介帶貨
大分化時代
城市競爭越來越激烈
之前說過很多次,現在房地產行業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城市高度分化。
而城市分化的背后,其實就是供需關系的分化,人口凈流入的城市需求相對旺盛,房地產的市場空間就更大。而影響人口流入還是流出的因素,除了經濟水平、產業結構這些硬指標,城市魅力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軟性指標。
從去年的人口流動數據來看,全國范圍內都出現了一波人口回流:從一線城市流向二線省會城市,從東南沿海流向中西部省會城市。
其中,人口增量排名第一的城市,是網紅城市長沙。長沙在營銷和傳媒文化上的優勢,讓長沙近些年在新媒體上的城市營銷保持著很高的聲量,成為近幾年旅游和一線撤退的重要目的地。
三八婦女節有“粉紅斑馬線”、“粉紅地鐵專列”、“粉紅公交”、“粉紅出租車頂”、湘江兩岸粉紅燈光秀;七夕節一些紅綠燈,從圓形變成愛心形……一系列事件營銷在社交平臺的廣泛傳播,很大程度上喚醒了市民的歸屬感。
如今風頭無兩的成都,更是國內城市營銷的鼻祖,靠著“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最幸福城市”,把成都“休閑”、“巴適”的標簽,嵌進了全國人民的心里。
而2000年前后,《新周刊》生造出的“第四城”概念,更是成為“中國城市營銷的經典案例”,讓成都走上人造網紅城市的捷徑。
這兩年在互聯網上“新一線第一城”概念的廣泛傳播,又一路把成都的城市地位拉升到了新的高度。2017年《第一財經》發布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成都勇奪第一,然后一直到今年,都是第一。
這讓成都產業形象開始受到關注。生活舒適、產業發達,直接讓成都成為了“北上廣深”的平替,成為了大量在一線城市漂泊的年輕人心中的夢想烏托邦。
而事實上,這個榜單的運作方是由成都傳媒集團的子公司100%控股,這就和房企打榜各種排行榜的思路很一致了,通過品牌營銷做大影響力,吸引關注度,從而吸引資金、人才和產業資源。
可以發現,如今在城市競爭中占優勢地位的城市,除了本身的產業、文化稟賦之外,城市營銷力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例如,洛陽今年的牡丹文化節,依靠“漢服經濟”火爆出圈。“著華服免費入園”的政策,徹底激活了社交流量。甚至連洛陽博物館內都設立了單獨的漢服換裝室。
淄博爆火,鄰居濰坊也抓住機會去“拓客”。文旅局長親自現身淄博燒烤攤,給游客送風箏和特產,給自家的“濰坊風箏節”做宣傳,喊游客到濰坊去玩。這一波“蹭熱度”的玩法,營銷高手也直呼內行。
圖片:近期,社交媒體上,集中涌現海量的城市營銷內容。背后都有官方的積極推動。
各個城市文旅花樣百出的內卷,看上去是為了抓住疫情放開之后的報復性旅游機會,實際上,背后有更深層的邏輯。
一是我國經濟從“出口”轉向“內需”,從生產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型。過去地方政府,往往是想盡辦法招商引資,引進工廠到本地來生產,提供就業機會和稅收。現在則要想盡辦法引進消費群體,用消費來帶動生產,帶動本地經濟發展。
二是產業增長點,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可以明顯看出,當前國內工業品消費非常低迷,工廠盈利能力減弱。而另一方面,服務性需求卻爆發出巨大的增長點。
這一上一下之間,是城市經濟結構的變化,也讓一批城市的發展潛力,出現了新的排序。
這一變化,對于開發商來說,意味著新的投資研判邏輯,也意味著新的業務機會點。
城市營銷+體驗經濟
也需要開發商的深度參與
城市營銷,就是通過市場營銷的手段,對城市的資源進行整合、策劃、運用,從而塑造城市品牌,吸納更多可用的社會資源,擴大城市知名度、美譽度,促進經濟發展。
而城市的資源,在硬件上,是物理空間資源的高效利用,包括空間打造和活動運營。這就給開發商的深度參與,創造了空間。
一、高度重視政企聯動,參與城市建設和城市運營
政府是城市營銷的主要操盤者,這一次的淄博走紅過程中,政府的主導作用就非常關鍵。
宣布舉辦燒烤節慶祝活動,開辟“燒烤專列”、市內市內21條燒烤專線,專門制定燒烤地圖,文旅局長甚至親自到車上熱情推介,賣力吆喝……讓淄博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
很多人說,這一次的燒烤熱,是大學生滯留淄博集中隔離的疫情故事的后續,大學生自發組織到淄博吃燒烤,淄博政府只是順勢而為,城市走紅也只是一場偶然。
但事實情況卻并不是這樣。
淄博政府在這次事情中,扮演了絕對的主導者角色。這次事件,并不是一次偶然的營銷活動,而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營銷campaign,還作為政府規劃明確寫進了正式文件里。
在《淄博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規劃(2018-2025年)》中,就清楚寫著強營銷的發展策。
營銷對象,聚焦年輕人;
營銷手段,是網絡滲透;
重點營銷專項,是高鐵營銷和新媒體營銷。
現在對照來看,這份方案的落地實現度幾乎是100%,秒殺大部分的營銷公司。
這說明,政府作為城市營銷的操盤手,親自下場統籌資源,的確擁有遠超一般企業的強大勢能。
在這種自上而下的城市營銷浪潮中,開發商作為空間提供方,或是資金提供方,都可以主動去參與。
首先,是在城市建設方面,可以主動向政府思路靠攏。
成都從2019年開始主打“公園城市”的概念后,成都網紅打卡點可以說是“批量上新”。一大波的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地鐵站、綠道,形形色色的網紅打卡點,開始在社交網絡刷屏。
從商業到公共空間,空間的設計向“潮文化”、蜀地特色和“公園城市”概念靠攏,更容易和政府宣傳形成合力,獲得更高的傳播勢能。
其次,在城市運營方面,可以深度參與政府活動,搭上順風車。
最近五一期間,很多地方政府都在舉辦各種活動來進行城市炒作、板塊炒作,例如沙灘音樂節、美食節等等,邀約的明星陣容也都非常強大。
對于開發商來說,如今要獨自舉辦這樣一場活動,已經非常吃力。搭上城市營銷的順風車,也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營銷策略。
例如,福州某央企就通過活動贊助的方式,去參與政府主辦的音樂節,用極低成本就獲得了一個拓客的機會,和政府官方渠道的宣傳資源。
二、流量時代,體驗經濟+微度假,蘊藏巨大潛力
對于非旅游城市來說,體驗經濟和微度假,是很好的流量入口。
根據去哪兒x小紅書聯合發布的《五一旅行趨勢報告》,總結了2023年最新的十大旅行趨勢。
除了傳統的特種兵式旅行、拍照打卡式旅行,越來越多人,開始專程奔赴一場自己感興趣的演出,各種類型的藝術展、博物館、演唱會井噴;
有人追求松弛感人生,掀起「換個地方睡覺」熱潮;
也有更多的人,開始熱衷鄉村旅游,擁抱返璞歸真的鄉村體驗;
還有人單純以探尋美食為目的,開啟一場旅游,淄博燒烤也是在這類消費趨勢的推動下出圈……
年輕人的文旅消費,不再局限在傳統文旅資源地,而是呈現出非常多元化的特色。旅行也更加的碎片化、日常化,戶外露營、野奢餐飲、農場體驗,也給很多中小城市和城市邊緣地帶的地產項目,提供了絕佳的營銷機會。
一些地產項目,開始將瑜伽、冥想、野宴、露營、舞會等主打放松、療愈的活動,作為引流工具。通過活動打造社群,通過社群形成客戶粘性,提升老帶新的比例。
如今的阿那亞,也早就不是依靠海浪、沙灘的自然資源來吸引客流,真正讓阿那亞出圈的,是孤獨圖書館、教堂、美術館、音樂廳、劇場等一系列精神地標,以及基于物理空間延展出來的精神社群。
現在的阿那亞已經不只是一個文旅項目,而是一個文化地標。每年開展上千場活動,包括LV、華倫天奴等奢侈大牌的時裝大秀,蝦米音樂節等等。
日常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日常化,成為阿那亞的標簽。游客來到這里,不僅僅是看海,而是文化消費、精神消費。
對于很多開發商已經拿在手里的非城市核心地段的土地,到底該如何定位、如何開發、如何營銷,從最新的年輕人消費趨勢入手,或許可以找到突破思路。
小結
在降本增效的行業趨勢下,現在的開發商做營銷,早已不能一擲千金。流量時代,地產項目的定位和營銷,必須要找到放大聲量的杠桿解,也就是要學會借力。
借趨勢的力、借政府的力、借平臺的力,在城市營銷的大潮中,使出項目營銷的“巧勁”,才能事半功倍。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