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外科團隊在兄弟科室的配合下,巧辟蹊徑為終末期心衰患者實施微創“二尖瓣成型+人工心臟植入”術獲得成功,手術不開胸、不斷骨,一次手術同時解決兩個問題,創下全國首例!這支歷經打磨、被譽為“心尖舞者”的心外戰團以科室為家,一心勇闖生命禁區,挑戰各種高難、尖端“修心”術;用生命溫暖生命,用仁術捍衛健康,一次次挽救患者生命于危難中,接連創造一例例起死回生的“心奇跡”;“全國首例”、“世界首創”……不斷刷新著業界一項項空白!在創造出無數令人矚目的醫學奇跡同時,“心外天團”不忘踐行醫療國家隊的社會責任,敢于擔當、不斷探索、不斷進步,”勇攀“心”高峰,為數以十萬計的心臟病患者帶去“心”的希望!
01
醫“心”傳承
(資料圖片)
接力書寫生命贊歌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機器,心臟就是這臺機器的發動機。心血管外科是臨床醫學中風險最高、挑戰性最大的科室之一,無影燈下的“戰場”只在毫厘之間,做手術就像“在刀尖上跳舞”。從60多年前外科界一代宗師陳向志教授創科伊始,到歷屆科室主任如侯立業、李兆志等薪火相傳,再到如今以“心外科玩命干活群”為群名的“硬核戰隊”,心外科以精醫、仁術和創新鑄就了獨特的團隊精神和科室文化。
據心血管外科閆煬主任講,心外科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是國內設立專科和開展心臟手術最早的單位之一,成立于建院之初,是我國著名外科學專家、醫院創始人之一陳向志教授親手創建。1956年陳向志教授成功實施了西北地區首例二尖瓣閉式擴張術,隨之,相繼開展了食管、肺、縱膈和心包手術。1959年,進行了西北首例、國內第3例低溫麻醉下巨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當年首屆全國心臟外科學術會議在西安召開。1978年,心血管外科開展了常溫針麻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術,獲得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獎。
六十余載,交大一附院一代又一代心外人接續奮斗,始終追求卓越。近年來,心外科厚積薄發,重啟心臟移植,開展人工心臟植入手術,以強烈的進取心,始終瞄準業界前沿,不斷開展臨床創新。科室朝氣蓬勃,總人數近160人,50歲以上的僅有5人,大多數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年齡大一些的三線醫生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榜樣力量奮戰在一線,24小時隨叫隨到,時刻為患者保駕護航。年輕人積極進取,虛心學習,有朝氣有闖勁,善于接受新事物,大家擰成一股繩,心里時刻裝著患者。
2022年8月,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獲批心、肺移植資質后重啟心臟移植術
“心外科的工作強度在全院是最大的,晚上十點以后下班是常態,遇到大手術工作至凌晨也是家常便飯,我們科室的微信群叫‘心外科玩命干活群’,正是所有人廢寢忘食的付出和良好的團隊氛圍才有心外科今天的良好發展局面。”閆煬說,“醫生是一個講究傳承的職業,只有接受前輩的經驗教訓,才能更好的去積累和發展。想要達到國際水平,不僅需要我們在技術上規范提高,優化創新,更要在學術上努力提升,做好理論儲備,成為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
02
凝心聚力
創造“心”的奇跡
“五人團結一只虎,十人團結一條龍……作為科室領導,必須坦誠公正待人,做科室團結協作的帶頭人,才能形成薪火相傳的優良團隊氛圍。”閆煬說。心外科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形成了生命至上、團結協作、卓越進取、忘我投入、以科為家的優良文化。
只要患者有需求,無條件服從科室安排,即使是半夜也隨叫隨到,無時無刻不展現出活力滿滿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狀態。“科室內部有分工有協作,雖然有組別界限,但是只要有急救任務,一推急救車,大家就都往一塊跑,干起工作來沒有人磨洋工,都是腳底生風,始終把患者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護士長王娟告訴記者。
團隊作戰時刻為患者生命保駕護航
心外科黨支部書記鄭建杰是科室的資深教授,他頗有感觸地說,“我在科室奮斗了三十余年,把科室當做自己的家。不管是在家屬區碰到退休的前輩,還是外出參會時跟同行交流,對方總會由衷地稱贊科室近年來的良好發展勢頭,讓我感到非常自豪。我明白,一個好的團隊需要不同角色的配合,如同下棋一樣,既要有沖鋒陷陣的急先鋒,又要有肯干臟活累活的工兵,還要有默默無聞甘于奉獻的后勤保障人員。作為科里的老同志,既要給年輕人舞臺,又要發揮好老同志保駕護航的兜底作用。要發掘年輕人的潛質,制定合適的發展規劃。因為醫學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研究和探索,離不開每代人的積累、發展和傳承。新一代的青年醫師已經走在路上,我們也將把科室文化和團結拼搏精神傳下去,生生不息!”?
03
以心暖心
做仁心護心的“賢內助”
“ICU是心外科團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好比一個大家庭里的‘賢內助’,把外科醫生打下來的江山守好”,科室副主任師桃教授告訴記者。當好“賢內助”也必須火力全開,必須時刻具有危機意識。ICU里面的患者是離死亡最近的,因而ICU的家屬普遍焦灼不安,憂心忡忡,盡管我們工作強度很大,但仍然堅持以同理心對待他們。“記得曾經有一位戶縣轉來的重癥患者,他的愛人是一個40多歲矮矮胖胖的中年婦女。我每天負責跟家屬談話,每一次只要我從ICU門口路過,家屬都會掙扎著從小板凳上站起來沖我鞠一躬,我當時既感動心頭壓力也特別大。幸運的是這個病人恢復的還不錯,順利回歸了家庭。回想起她每次顫顫巍巍的給我鞠這一躬,到現在我依然感動著,我覺得這是患者對醫生最樸素的情感表達,這讓我更加堅定了帶領團隊竭盡全力治好每一位患者的信念。” 師桃說。
科室副主任醫師劉淼淼說,心外科是一個溫暖的集體,雖然工作繁忙、強度大,但是卻有著滿滿的幸福感,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科室高年資的老師都身先士卒,有困難總是沖在最前面,拽著大家向前,年輕同事也積極進取,大家互相補位,毫無怨言;二是科室給每個人都定制了培養計劃,隨時關注個人成長,在忙碌中每個人都收獲滿滿,實現了個人價值。
青年醫護屢次隨隊外出支援勇擔疫情救治重任
“從業六年來,最深的感受是這是一支適合年輕人成長的團隊,幾乎每天都能感受到新的變化,不斷更新的手術技術倒逼著我們不斷學習、成長,高年資老師無私地帶教、傳承,特別是在援武漢、援胸科、援寶雞這三次抗擊疫情任務的過程中,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樣互相幫助,更讓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科室男護士王皓冬感動地說。
04
心動力量
大愛勇攀“心”高峰
據國家微創心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CMICS)發布的2021-2022年中國微創心血管外科統計數據顯示,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外科體外循環下微創單純主動脈瓣手術量位居全國第三,微創二尖瓣置換手術量位居全國第四,微創主動脈開放手術量位居全國第五,微創瓣膜手術總量位居全國第六……這些亮眼成績的背后,是心外科“硬核天團” 榜樣領航、廣博思取、刻苦奉獻創造的一項又一項“心傳奇”。
作為科室主任和學科帶頭人的閆煬身先士卒、處處引領做表率,團隊在薪火相傳的優良氛圍中錘煉成一支技術過硬“戰狼”梯隊。隨著手術量逐年攀升,科室一方面千方百計擴容,把能改造的地方全部改造為病房,甚至連主任、教授的辦公室和科室交班的會議室都改造為病房收治患者;一方面是盡可能提高病床利用效率,加快周轉,上班時間完不成的任務就犧牲休息時間沒日沒夜地干。“去年心外科手術超過了1700例,在全國能完成同等體量手術例次的,我們的床位是最少的。其中500多臺急診手術,起碼有300多臺是半夜做的,遇到重大手術幾臺同時開的情況我們所有的二線醫生都堅守一線。還有就是提高微創手術占比,原來傳統開胸方式解決的問題,我們已經能用微創。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的微創心臟手術量占全科室所有手術的50%以上,其中所有瓣膜手術中,采用微創方式的比例高達90%。大血管手術也在逐漸向微創化治療發展。”閆煬說到。
閆煬主任身先士卒守護患者健康
作為科室的“主帥”,閆煬精兵布陣、唯才是舉激發團隊最大潛能,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崗位,能夠發揮其最大作用,也能提升個人工作成就感。比如王京玉老師,他在醫工結合、設備研發上有想法有興趣,就全力支持他從繁重的臨床工作中脫產,潛心研發國產ECMO。醫院創建國家醫學中心不光需要高質量的臨床醫療技術,也需要提升醫療設備研發水平,打破國外壟斷,這不光是他個人的夢想,也是科室的榮耀。
國產ECMO研發實現重大突破,成功應用于臨床挽救患者生命
年輕人王飛揚本職工作是護士,但是在工作實踐中閆煬發現她在自媒體運營、視頻制作等方面有特長,就安排她脫產專職承擔科室宣傳工作。“我們革新技術手段的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那么就需要通過各種媒介宣傳出去,觸及更多受眾,讓更多患者了解到心血管外科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讓更多患者重獲健康回歸正常生活。”閆煬說。
面對心外科一代代接續傳承,不斷向前高質量發展,心外科老主任許鎖春教授高興地說,心外科的科室文化如同我們中華文化一樣,也是融入到每一個心外人的血脈之中。它是從一代代心外科前輩和老師們那里傳承而來。科室遵從創建者、著名醫學家和外科界一代宗師陳向志教授的心路歷程薪火相傳,傳承敢為人先的無畏與創新精神;澆灌愛院如家、愛崗敬業的家科情懷和理念等。幾十年來,正是這種科室文化滲透于心外科各項工作與活動之中,“傳幫帶與謙敬勤”的師德學風互動模式;“請進來與走出去”的國內國外交流渠道;任何時候心外團隊作戰的高效性和協同性等;造就了科室自身成長與壯大的原動力,修煉了大家和衷共濟、永不服輸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內核。還有不圖任何回報的義診善舉與愛心奉獻,可以驕傲地說,心外科人個個是醫者仁心的典范。? ? ?
“這一切的一切,是后來者‘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取之不盡的肥沃土壤,是心外科不斷進步與發展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是心外科或是曾經的心外人不論走到哪兒都不會舍棄的精神家園。我曾是心外科賽道上的一個接力手,像科室的戴剛、任滬平等老師那樣,將陳老主任為人師表的品行和歷屆主任、教授與老師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延續并傳送至下一代同仁們。現在閆煬主任率領的心外團隊已經不負眾望地開創了新天地、邁向了新的征程。”許鎖春教授欣喜地說。
編 輯:劉炳圻
責任編輯:龐 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