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4日)是“中國航天日”,我國的探月工程將有新動作。
【資料圖】
探月四期穩步推進 嫦娥家族任務滿滿
國家航天局今天將發布一系列我國未來深空探測的戰略及規劃,記者日前對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院士進行了獨家專訪。
吳偉仁院士介紹,我國正在進行月球探測的四期工程,其中,嫦娥六號任務計劃于2024年前后實施,它的主要任務是到月球背面采樣,并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月球背面采集月壤。嫦娥七號將去月球南極尋找月球存在水的證據,嫦娥八號將配合嫦娥七號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對月球資源勘探和利用等進行一系列試驗。
在采訪中吳偉仁院士還介紹,我國正在構建一個環月球的通信導航衛星星座,簡單地說就是月球版的北斗導航系統。
建設以月球為中心的深空互聯網
在地球上,我們有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衛星,它們組成的各種星座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便利。那在月球上,誰來支持月球科研站的工作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我們正在構建一個以月球為中心的星座,這么一個集通信、導航、遙感以及其他一些功能的系統,構成一個星座,這個系統構成過后,我們還可以擴展到更遠的深空。
吳偉仁告訴我們,人類正在邁入月球探索與開發的新時代,未來諸多無人探測器和載人航天器會成功登月,在復雜的月球表面上行動,都需要更加精準的導航信息、更加流暢的大容量通信保障,所以建設完善的月球通信導航星座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未來要探索更遠的深空,除了月球“通、導、遙”一體的星座外,他們還計劃把星座延伸到其他星球。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吳偉仁:后續還要建設我們以月球為中心的深空互聯網,負責通信、導航、遙感等多種功能,把我們在地區為中心的這么一個空間基礎設施,變成了以月球為中心的、可以向太陽系延伸、更廣闊更大范圍這么一個大的系統。在互聯網構成的情況下,以后在月球上也可以看電視,也可以看比賽,也可以使用Wi-Fi,航天員上個月球都不寂寞了。
傳承航天精神 講好航天故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師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傳承航天精神,講好航天故事。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場名為《造火箭的“大學生”》的主題論壇吸引了數百名北航學子齊聚參與。三位從北航畢業的年輕航天人分享了在校期間,參與“北航1-4號”探空火箭項目的難忘經歷。在北航的航天文化節活動中,多名航天領域的專家學者受邀走進校園,開展系列學術講座,和師生互動交流,勉勵青年學子空天報國、接續奮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研究生 李心瞳: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和未來的發展方向,要夯實自己的理論基礎,要把論文發在祖國的藍天上。
以“中國航天日”為契機,北航已經連續8年組織校園“航天文化節”。今年的文化節為期一周,將開展院士報告、知識競賽、嘉年華等十余場校園文化活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黨委書記 劉睿:空天報國精神是北航人的文化基因,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一個航天文化節的設立,傳播航天的知識,傳承我們的航天精神,講好我們的航天故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