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電影在動畫電影中相當常見,年輕觀眾內心容易積蓄負能量,又往往沒有好的方式釋放于是渴望尋找共鳴,動畫治愈電影應運而生。
(資料圖片)
但是治愈電影在年輕觀眾中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淺薄。
《深海》就是一部淺薄的電影。
電影講的是重組家庭兒童的境遇心理問題。
美術是很棒的,偏向水墨畫風,用色大膽。除此之外我要特別夸獎這部電影故事敘述的目的性。
這部電影的每個情節目的性都很明確,每個意象的含義都相當清晰,這是現在很多電影不愿意做或者根本做不好的點。
當然,僅當受眾是年輕觀眾時,極端的清晰這是合適的。
電影商業氣息極其濃厚,而故事敘述層次則相當淺薄,節奏慢,再次考慮到電影受眾這都可以接受,但這也就注定電影深度不夠。
我一開始說美術很好,另外一層意思是:其他的藝術表達不好。
首先是運鏡,令我難以置信的是:我一個經常接觸各類極容易3d眩暈藝術作品的人,從未感到過一絲的3d眩暈,看這部電影居然讓我感受到了一點。因為這部電影不僅大量用近端特寫,色彩對比度極高,畫面還一會兒晃一會兒靜且毫無規律,每一幀都在意料之外且區別極大,難以做心理準備,還超大量超大量的使用聚焦模糊,模糊的那部分還真的有相當的信息能捕捉到但就是要惡心你不讓你看。再比如角色的臉配合身體動作使得位置角度永遠在變,還有夸張的表情拉伸,讓你不知道要看哪里,抓不到表達的規律。國產動畫想搞藝術創新是趨勢也是好事,但這部電影過于自信了。依我看,想搞這種表達方式不如去畫漫畫。
說白了,主人公精神狀態是不好,但真沒必要把觀眾精神狀態也搞砸了。
主客觀的引導的權重是這部電影另一敗筆。因為本就講的是重組家庭兒童境遇造成的心理問題,電影還采用了第一視角這種偏向主觀敘事的角度,結果電影還做了大量的藝術夸張和負面情緒的特寫。這本是一個社會問題,但電影既不表現主要矛盾所在,也不主張解決辦法,只是一味地聲張受到的傷害,搞煽情,這種做法和互聯網拳師有什么區別呢?
我以前講過反戰,我在此引用以作類比:
什么是反戰?反對戰爭就是反戰嗎?當然不是!如果不知道為什么要戰,為什么不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戰,面對戰爭要怎么辦,更不講戰爭的性質,對個人民族國家的意義,而只是一味的講戰爭怎么怎么不好,多么多么恐怖,那只會讓人們被真正的戰爭打敗。這部電影就是類似的做法。說的殘酷一點,小女孩再可憐,南河,或者包括我在內的其他人,亦或是社會整體,又憑什么參與解決,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只會立足弱勢地位索取關注是不會有出路的。
另外我懷疑劇組有相當多心智不成熟的人參與了制作,因為電影充滿了膚淺的諷刺暗喻,設置了極負偏見的意象。
至于故事本身,推薦去看路溫1900,講的比我好。
兩分全是辛苦分,因為看的出美工是下了功夫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