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作者:阿聯,編輯:caicai、WEIFAN,頭圖來自:作者拍攝
(資料圖)
在北京,如何判斷有些中產真把你當朋友?是他開始偷偷建議你:找時間應該去一趟白云觀了。
在年輕人都涌向雍和宮的時候,北京的中年人正在白云觀里尋找清靜。
作者拍攝
被視為“北京第一道觀”的白云觀,隱匿在西二環一側。據白云觀資深愛好者說,過去慈禧老愛來,“以李蓮英為首的太監們捐了3年俸祿,就為了在白云觀里打造一片假山,給自己積福。”
這里沒有買手店,也沒有咖啡廳。附近人流最大的地方就是北京西站,幾乎不會有哪個年輕人會在周末跑來這里。
中年人總是在周末訪問此地,卻幾乎很少發朋友圈。即便發了,也是某個抽象的局部照片,語焉不詳,更不會輕易向他人展示定位。
在北京,白云觀是真正屬于中年人的隱秘之地。
這種隱匿的樂趣,恰恰應對著資深中產的稀缺——你可能認為中年人在輿論場已然失聲,其實他們只是給自己換了個討論區。
“不能輕如鴻毛,但又不能人盡皆知。”來到此地的中年人小心恪守著這樣的原則,要知道中產扎堆的地方,往往會吸引來更多的中產。而一個地方如果太熱鬧,就不能再適配中年人的無力感。
“雍和宮太擠,白云觀剛好。”
作者拍攝
看多了金碧輝煌的大型寺廟,這個樸素到墻皮斑駁的道觀,“倒是很符合我們看過人生起起落落的心境。”
有問題,就去白云觀解決解決
最近10年,80后媒體人安妮在雍和宮和白云觀兩邊跑。對她來說,這就像是兩個需求不同的外賣訂單:一個是祈福祈愿的,一個是“花錢辦事”的。
去廟里的時候,安妮是去充電的。“讓佛給我注入一些新的能量,順便幫我梳理一下最近的想法。”
而去觀里,安妮則是去解決“實際問題”的。
如果家里長輩生病了,除了保養品,安妮會去白云觀買個周邊,“一聽說是觀里專門求的,老人家聽完跟喝了十全大補湯似的,心態一下就積極很多,比心理醫生還好用。”
白云觀的周邊
除了常規的手串和配飾,“秘符”是白云觀的主打文創周邊之一,30塊錢一枚。據稱放在枕頭底下能消除睡前煩惱,“使自己早起精神倍增,容光煥發”的失眠符,就十分暢銷。
這就像在給你的生活做咨詢服務。“最近睡眠不好?親子關系有點差?感情出現問題?都有對應的解決方案。”
觀里的另一個主打業務就是“化太歲”——據說,本命年的時候,“人的事業和生活都會面臨嚴峻的考驗,心理壓力會增大,工作中很多事物都有所阻礙”。來觀里填個單子,寫下家里的地址,花500買個周邊郵寄回家,希望神仙能幫忙化解化解。
安妮覺得,年輕人對未來迷茫,心里彷徨,就適合去廟里許愿求索。“而中年人啥都看開了,訴求就是解決當下的問題,來白云觀就更加對口。”
中年人去白云觀,不求許愿,只求避險
85后的大廠產品經理派派,早就聽身邊的中產們說過:他們愛來白云觀,但不愛跟別人說。
“他們覺得,比起年輕人去廟里,自己去道觀的訴求明確。明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并不多,所以白云觀還沒有那種人潮洶涌的景象。”
對于已經積累了一定社會經歷與財富的中年人來說,向天許愿太空泛,自己努力努力也能夠著;來道觀解決“避險化兇”等實際問題,才是他們的真剛需。
作者拍攝
“中年人去白云觀一般是缺啥補啥。比如我最近就要帶閨蜜去補個‘財庫’,要是發了朋友圈,不就等于告訴別人她存不住錢嘛?所以去白云觀沒法兒大張旗鼓。”
資深中產去白云觀發表的隱晦感慨
大隱隱于市的白云觀一共有19座殿,分中、東、西三路及后院。占地面積跟雍和宮差不多,但現場可以說得上是“地廣人稀”。無論是燒香還是買周邊,即到即得,不用排隊,工作人員基本可以提供專屬一對一咨詢服務。
因為人少,身在其中,沒有每個殿都得去打卡拜拜的緊迫感。
派派的一位中年朋友,就是沖著這種氛圍感來的:“他說,白云觀有種‘愛來不來,愛拜不拜’的氣質。我覺得這種氛圍來自道家的一些精神,比如我命由我不由天,打鐵還需自身硬。”
燒香自取
在現實生活中,派派是個實戰派,職場上遇敵殺敵,從來都只相信命運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每年的生日愿望,都是希望能夠通過努力而實現某個目標。
“我朋友說,許愿,難道不應該求自己飛來橫財或者不勞而獲嗎?”
到了今年,適逢本命年的派派,也開始或多或少有些忌憚傳統上對這一年的重視。于是,她第一次決定“用一用”白云觀。
春節期間,她參加了一次白云觀的線上活動,求了個白云觀500塊的化太歲符,放在自己LV包包的夾層里。“我不會許‘求上岸’之類的愿望,只是想借此追求一種內心的平靜。”
她覺得,人在20多歲的時候,很自然地想要一些具體的愿望,比如“想賺到100萬”“想要一個好的男朋友”。
但年輕人在拜佛拜仙的時候不知道,“衡量獲得的同時,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否則就是純純的迷信了。”
像她一樣的中年人,早就知道,努力依舊有用,風險也會一直在。于是,他們不求許愿成真,只求安全避險。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另一面,是“也要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在現實努力之外,派派愿意再來白云觀加一道buff。
許愿的“瘋狂”,中年人看開了
84年的公司財會阿力,也是因為本命年,今年過年第一次去白云觀。
春節那幾天是白云觀人最多的時候,“人擠瘋了,隨便一個能摸的銅器前面都排著幾十個人等折磨。財神廟前面上香的人,穿過倆院子直接排到大門口。有人能排倆小時,必須展示一個心誠。”
500塊一個護身符,有人從通州過來買10個。聽說阿力來白云觀,外地的朋友還要求批量代購周邊。“以前沒來過,不知是不是年年都這么刺激。”
過年期間扎堆兒打金錢眼,這也是白云觀的民俗活動之一
阿力自己花90塊錢買了3個周邊,主題分別是全家健康、廣結善緣還有貴人扶持。
求“廣結善緣”,是因為阿力覺得自己過去一年與人有些隔絕,“我希望今年能跟人發生更多真實的連接”。
盡管今年家里買房又裝修,阿力的積蓄幾近見底,但他不直接求財,而是求“貴人扶持”。“這其實是我自己對人生的一個看法。我覺得機會比錢更重要。機會到了,錢自然就來了,不能生求。”
摸石猴祈福,也是白云觀傳統的民俗活動。猴都被摸包漿了
身為一個資深中年人,阿力很清楚,觀里大家前仆后繼地祈福,自己也花錢買了“心安”,但大概率也不是求啥來啥。“你不會覺得求完今年啥也不干也踏實了。祝你生日快樂就一定會快樂嗎?”
在白云觀,中年人完成了自己的儀式,但該干的,還得自己干。
結語
年輕人去雍和宮,找的正是一種生日許愿的感覺。“期待花點錢,沖命運撒撒嬌,就有了‘咱上邊兒有人’的底氣。”
而資深中年人去白云觀,本質上是看透了愿望本身的單薄。
他們知道,命運也有自己的“底層邏輯”:財運背后是貴人,健康背后是心態。“得到”的前提,是你是否準備好“失去”。
“倒不是不想向天許愿,只是已經過了期待不勞而獲的年紀。”對中年人來說,來一趟白云觀,就如同是他們的“好夢一日游”。與其說是真許愿,倒不如說是做一把許愿就成真的好夢。
作者拍攝
所以,相比于年輕人成群結隊、大張旗鼓地前往雍和宮,直接求上一把姻緣和財富,中年人只會獨自一人開車去白云觀,把愿望模糊成一個契機。
“給個機會就行,剩下的我自己來。”
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作者:阿聯,編輯:caicai、WEIFAN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