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G可能將不會在國內推出LG G6,并且未來將退出中國市場。
中國國內手機市場的競爭壓力想必大家都略知一二,因此時不時的就會傳出國際廠商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比如天天都被賣樓、被破產的索尼,類似的還有HTC、華碩等廠商。但是今天的這則消息卻讓人有些意外:
或許有人會覺得,以前國際廠商的這類傳聞最后往往都被證明是謠言,這次LG可能也會如此吧!畢竟LG才剛剛在MWC上風光了一把,G6的預定量也超過了同期產品,國內也有不少用戶對于G6興趣十足,按理說LG應該是風頭正盛的,怎么會退出中國市場呢?
實際上LG最近的日子不好過啊,在2016年Q3季度的財報中,LG營收13.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782億元),同比下滑5.7%,其中手機部分的運營虧損達到了4634億韓元,約人民幣27.5億元,是LG移動業務連續虧損的第6個季度。那么我們把時鐘撥回到6個季度之前,也就是2015年2、3季度,那正是LG G4發布的時候,在那之前,其實LG日子過得還是非常滋潤的。
在智能機時代來臨之前,憑借巧克力滑蓋系列等優秀產品,LG在中國市場是和索尼愛立信、三星平起平坐的廠商,嘗到甜頭的LG又在后續推出了曲奇餅、冰淇淋等產品,整個一甜品店的品牌形象,深受年輕用戶的喜愛。
世界第一款雙核智能手機Optimus 2X
但是在智能機轉型的那段時間,LG卻顯得有些遲緩了,直到2010年年底才推出第一款Android操作系統的手機LG Optimus One,但是憑借當時非常“強勁”的高通600MHz CPU和512M RAM,成功地塑造了Optimus系列超強性能的形象,后續又憑借全、搭載高通驍龍S4和2GB內存的Optimus G完成了手機業務的扭虧為盈,一時間能和HTC、三星平起平坐。
但是在那之后,LG又迎來了一陣低谷,直到2013年放棄Optimus品牌,推出了LG G2,開啟了G系列時代,G2憑借5.2英寸超大屏幕、超窄邊框、超長續航和背后按鍵設計一炮而紅,而后續產品,并且當時G3在國內售價僅3999,各種優惠下來3499元,甚至比韓國市場都要便宜得多,可惜的是G2、G3的也成為LG最后的輝煌。
其實在國內混不下去的廠商多了去了,曾經在國內風光無比的日系廠商現在只剩索尼還在苦苦支撐,松下、NEC、京瓷等廠商甚至沒有在市場上掀起什么波瀾就“消失在人海”。而歐洲那邊的西門子、飛利浦和阿爾卡特也早就退出了國內的手機市場。可是如果大家有注意就一定會發現,即使退出了國內市場,依然有很多廠商想回來。
這一切都讓人有些匪夷所思,在里面的想著賺不到錢就走,而在外面的又削尖腦袋想進來,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了一個圍城。
比如大家熟悉的夏普,功能機時代SH系列收獲了多少女神的歡心,但是智能機時代夏普的沒落使其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不過在被富士康收購之后,夏普還是回來了,只是這存在感并不是很強而已。同樣的還有諾基亞,被HMD收購之后,諾基亞品牌回歸的第一站竟然是中國市場。
能在中國站住腳就等于大把的鈔票,但是最好的土壤也一定會孕育出競爭最激烈的市場
確實,中國市場就是一個誘惑與挑戰并存的地方,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14億人口強大的消費能力都是手機行業最好的土壤,,國內廠商從小米開始,以低價為切入點打破了此前由三星、LG、HTC等廠商構成的市場平衡。
并且從那以后,中國的手機市場就成了一片“血海”,品牌的密度堪比超市里的方便面,誰都想進來插一腳,并且憑借所謂“互聯網思維”將傳統國外手機品牌打得抱頭鼠竄,雖然現在HTC和索尼依然在國內市場堅守,但是明眼的人估計都看出來他們已經斗不過國內廠商了,因為他們的產品已經無法支撐他們現在的售價。
如果假以時日國內廠商的產品像以前趕上HTC、LG那樣趕上蘋果和三星,那蘋果三星還能這么舒服么?
而轉頭看看現在比較滋潤的蘋果和三星,我們發現支撐他們高價的還是優質的產品和宣傳,
所以未來,退出中國市場可能會稱為國外手機廠商的常態,而這種情況的發生也并不代表著國內廠商“閉關鎖國”了,在完全搞定國內市場之后(其實現在已經基本塊搞定了,甚至iPhone的銷量也同比下滑),國內廠商會進軍國外市場,最后就像日本車和德國車一統世界一樣,中國手機會成為世界主流,而蘋果三星,可能會成為像美國福特、韓國現代這樣的追趕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