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電信網絡詐騙,“中間商”要給力|長江評論

發布時間:2022-04-15 22:42:16  |  來源:人民資訊  

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評論員 魯珊

近日,國家反詐中心公布數據,在2021年電信網絡詐騙的受害者中,超過六成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60歲及以上只占比1.4%。出人意料的數據引發了網友熱議:最熟悉互聯網的年輕人居然更容易被騙,這是為什么?

據公安部數據分析,年輕人使用網絡時間長,留下的信息多,更容易“裸奔”,從而被犯罪分子盯上。被害者往往面臨的是在大量數據的基礎上,針對被害人“量身定制”的詐騙劇本。當對方精準地說出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習慣后,騙局就變得難以辨識。換句話說,年輕人之所以成為最容易被騙的群體,是因為他們在網絡上留下的痕跡更多,更容易被盯上和算計。

在我們身邊,較為常見的是老年人成為電信網絡詐騙的受害者,從數據分析來看,老年受害群體之所以占比不高,因為手機操作轉賬、匯款等步驟比較麻煩,一些老年人因不會操作而未落入陷阱。也就是說,老年人通過電話受騙的還是很多,沒有成為網絡詐騙高危人群,只是因為使用手機時間比較短、程度比較淺。

這其中就有一個悖論:如果算法、大數據不能用來鎖定有詐騙嫌疑的電話,為老年人筑起防騙屏障,那么算法、大數據等又如何能如此精準地鎖定閱世不深的年輕網民?要知道,算法也好、大數據也好,技術是中性的,要看是誰在用,怎么去用,有利于誰。

詐騙是違法犯罪行為,與過去面對面詐騙相比,如今的電信網絡詐騙多了一道“中間商”,即電信運營方和網絡平臺。由于不能面對面,詐騙的危害比過去更甚。打擊這一類違法犯罪行為,兩頭要給力,一頭是監管和法治要給力,比如公安部就建立了防詐反詐系統,另一頭用戶要提高警惕,不要輕易相信“天下掉陷餅”。但中間環節也特別要擔起社會責任,電信運營方、網絡平臺、互聯網企業掌握著海量的數據,這些數據怎么用,怎么維護,拷問企業社會責任和良知。在技術賦能下,“中間商”的能力非常強大,應最大可能地識別和屏蔽詐騙苗頭,保護用戶利益,擔起防詐反詐的責任。

關鍵詞: 電信網絡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