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述
某日,客戶唐女士到某銀行反映自己遭遇了電信詐騙,反映其接到了所謂“醫保中心”的電話,被告知有人冒用她的信息在上海辦理了醫保卡,并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有醫療消費且欠款,對方準確提供出唐女士姓名、身份證號碼以及近期發生的醫保卡交易明細,使得唐女士信以為真。隨后,詐騙分子告訴唐女士,因調查需要,她個人名下的所有銀行卡將會被凍結,要求她先將銀行卡里的錢全額取出,再查看卡片是否已經被凍結。詐騙分子利用受害人取款退卡后再次將卡片插入到自助設備查詢余額的間隙,將受害人的銀行卡進行口頭掛失,導致客戶銀行卡被吞卡。于是唐女士相信了詐騙分子所說的賬戶已被凍結的說法,將錢打進了詐騙分子提供的“安全賬戶”,等她反應過來,已損失4萬余元。
不久后,黃女士又來到銀行稱自己銀行卡被凍結,要求提前支取未到期的存單。銀行柜員聯想到唐女士之前的案例,提高了警惕,反復詢問黃女士是否接到可疑電話,并告知其所謂的“安全賬戶”都是詐騙。經過柜員再三勸說,她才意識到自己差點又被騙。鑒于黃女士已將銀行賬戶等相關信息告知不法分子,工作人員建議她及時對銀行卡進行掛失換卡、修改密碼等操作,并將卡內資金轉入其配偶名下的銀行卡中,從而避免了經濟損失。
最近以來,陸續又有多名客戶到銀行各網點咨詢相關醫保卡及“安全賬戶”問題,工作人員將之前的案例告知了客戶并對他們耐心勸阻,最終使客戶意識到自己遭遇了詐騙。
風險特征
一、這幾起案例,不法分子多選擇在節假日或晚上實施詐騙,由于節假日多數銀行網點休業,受害人無法在銀行柜面辦理業務,只能在自助設備上辦理,從而容易落入詐騙分子精心布下的“圈套”;
二、案例中詐騙分子以“醫保卡”為突破口,針對群眾對醫保相關流程的不熟悉,使受害人放松警惕,詐騙手法迷惑性強;
三、在醫保卡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相關機構會通過書面方式通知用卡人,不會使用電話、短信等方式與用卡人直接聯系。
風險提示
一、金融機構應開展對柜面人員、大堂經理、保安的安全教育強化培訓,切實提升員工對此類電信詐騙的甄別能力、處置水平,利用窗口服務,認真執行“三問兩看一核對”,筑牢大堂服務經理“首問”、保安“巡查”、柜面工作人員“核對”“三道防線”。
二、銀行及相關機構應加大對醫保卡等特殊卡種基本用卡安全的風險提示,我國各省市從沒有設立過“醫保局”、“醫保中心”等名稱的機構,醫保卡也沒有透支功能;
三、不要向來歷不明的人透露自己及家人信息,不要相信所謂的“安全賬戶”,遇到銀行卡異常情況應及時撥打銀行客服電話或到銀行咨詢,切勿向不明賬戶轉賬匯款。
來源:現代支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