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新技術的突飛猛進,基于數字經濟的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消費多樣化、便利化不斷滿足了大眾需求。與此同時,疫情之下,網購、外賣、直播帶貨、快遞等指尖下的快消形態在方便消費者的同時,也暴露出安全保障不足的消費風險,電信網絡詐騙損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個人信息安全的現象時有發生。
以案說法:擦亮眼睛防詐騙
日前,晶報連續報道了三起發生在身邊的電信網絡詐騙的真實案例,值得廣大消費者提高警惕。
案例一:3月1日,家住民治的熊女士接到一陌生來電,對方稱她參與了一宗洗錢案,涉及犯罪。正當熊女士試圖證明自己“清白”,按照對方的要求準備將名下27萬元存款轉到“安全賬戶”時,派出所民警接到了分局反詐中心的詐騙預警指令,迅速前往熊女士家中進行勸阻。
面對突然上門的民警,熊女士還很詫異。在民警強烈要求下,熊女士才掛斷了與詐騙分子的通話。后通過民警的耐心解釋,熊女士這才明白過來,自己正在遭遇電信詐騙,對自己差點遭受損失后怕不已。
案例二:3月4日,龍華上塘派出所接到分局反詐中心指令,轄區有人可能正遭遇電信詐騙,需要上門勸阻。接到指令后,上塘派出所民警立即前往當事人楊女士家中,沒想到楊女士并不在家,經向其丈夫了解,楊女士接到一電話后便獨自出門了。民警判斷楊女士此時正被騙子“洗腦”,立即發動反詐隊員一同尋找。經過近2小時才找到了楊女士,而此時楊女士已給詐騙分子轉賬了4000元,正準備將貸款來的18萬元轉給詐騙分子,所幸民警及時趕到,這才避免了更大的損失。目前,楊女士轉賬的銀行賬戶已被凍結,挽損工作正在進行中。
案例三:3月8日,西麗派出所接一女士報警稱,自己的侄女李某處于失聯狀態,電話一直無法接通,請求警方幫忙尋找。通過前期的分析研判,民警判斷李某可能正在遭遇詐騙,并很有可能已被騙子“洗腦”。通過地毯式尋找,西麗派出所民警最終找到了李某,并告訴了他實情,李某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當天上午,李某接到一個自稱是某公安局民警的電話,騙子告知李某的銀行賬戶涉嫌違法犯罪的操作,需要配合調查,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一時慌了神的李某按照騙子的指示,將手機開啟呼叫轉移功能,并下載軟件啟用了屏幕共享,配合對方所謂的“視頻辦案”。在視頻中,李某看到了騙子展示虛假的“警官證”“逮捕證”以及公安機關辦公場所,從而對騙子冒充的“警察”身份深信不疑,并準備把籌集的10余萬元轉賬到騙子提供的“安全賬戶”。
警方提醒: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網絡等途徑進行辦案,也不會使用視頻聊天軟件進行辦案,更不會要求市民提供賬戶信息,通過資金清查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清白。凡是在電話中自稱“公檢法”工作人員并要求轉賬的一定是詐騙,請廣大市民時刻保持警惕,切莫輕信,一旦受騙,要及時撥打110報警。
認清ETC短信,車主莫上當
隨著ETC的普及,很多車主都收到過“五花八門”的短信通知,這其中可能會有詐騙短信。隨著這個專門針對車主的詐騙升級,騙子所冒充的對象不再是之前的“高速ETC”,而是改為“交管12123”,使得騙術更加具有欺騙性,令受害人的“服從性”更強。
看起來是“交管12123”發來的善意提醒,實際卻隱藏著陷阱。受害人手機收到虛假短信提示自己的ETC異常,里面附帶了一個“網站鏈接”,其實,這極有可能就是釣魚網站。車主點擊進入之后,填寫個人信息,包括銀行卡信息,最終將導致被騙。
警方提醒:銀行卡密碼(取款密碼)是賬戶安全的最后防線之一,在沒有確認是自己的轉賬操作、對方賬戶、轉賬金額這三個關鍵要素之前,不可以在任何渠道下泄露;謹防ETC短信詐騙,凡是稱ETC過期、失效、注銷的短信都可能是詐騙,凡是推送ETC業務辦理網址的短信均是詐騙。網址不點擊、信息不輸入、短信不理會。
疫情之下,謹防快遞行騙
不僅如此,冒充客服的電信詐騙又有新花招。據了解,近年來利用疫情進行快遞退款的詐騙形式時有發生。在這類騙局中,對方謊稱受害人的快遞進入疫情高發區,需要集中銷毀并進行賠償,后續再利用支付寶“備用金”、屏幕共享等功能對受害人實施詐騙。
據悉,假冒客服通常會聲稱賠償的錢款已經退到了受害人的支付寶,直接提取出來就可以了。在這類案例中,受害人大多不了解支付寶備用金的實際功能(備用金其實是支付寶的一個短期借款),誤以為“備用金是商家的退款”而上當。
在此過程中,騙子往往把這個程序描述得十分復雜,然后引導受害人下載相關軟件,以指導進行操作為由誘騙受害人打開屏幕共享功能,要求輸入個人的一些信息,比如說名字、身份證號、銀行卡,還有密碼驗證碼等等,詐騙分子正是運用這些關鍵信息,對賬戶里面的金額進行操作,最終把賬戶里的錢轉走。
警方提醒:疫情之下,廣大市民不僅防疫還要防騙,消費者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財產損失,若不慎被騙一定要保留好證據并及時報警。
疫情防控期間也要注意防范詐騙
近期,深圳市疫情出現反復,部分地區采取相應疫情管控措施。記者從深圳銀保監局獲悉,為不斷提升消費者“涉疫”防詐防騙意識,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作出以下風險提示:
1、謹防不法分子打著“流調”的幌子行騙。流調人員在開展流調工作時,只會核實個人基本信息、健康狀況、近期行程等對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不會通過電話或短信要求提供銀行卡號、支付賬號、付款碼、驗證碼,更不會索要錢款或推銷產品。消費者要注重保護個人信息,切勿隨意向他人透露銀行卡密碼、手機驗證碼等敏感信息,謹慎網絡轉賬。
2、仔細辨別收到的退費退貨信息。不法分子可能聲稱因受疫情管控道路管制的影響,無法發貨送貨,需通過有關鏈接或二維碼操作退費,進而竊取消費者個人重要信息。消費者要提高安全意識,仔細辨別內容真實性,及時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快遞的配送情況,切勿盲目點擊掃描來路不明的網絡鏈接或二維碼。
3、警惕非法“代理維權”活動危害。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部分消費者可能出現短期收入下降,在信用卡或貸款償還方面存在壓力。如遇相關困難,應當通過合理的方式和渠道與銀行協商解決,切勿輕信非法代理維權組織“解決債務”“修復征信”等錯誤宣傳。
晶報記者 曾令松
關鍵詞: 電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