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桂清就“東數西算”情況答記者問時介紹,中國電信全面推進云改數轉戰略,一直高度重視和積極參與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總體布局設計,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圍繞“數網”“數紐”“數鏈”“數腦”“數盾”五大要素,加快數據中心布局及算力調度體系、數據流通、數據應用、安全能力建設。當前“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將有利于中國電信充分發揮云網融合優勢,進一步優化中國電信的算力資源布局,進一步降低數據中心的運營成本,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布局進一步完善。
從算力資源布局角度,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將推動業務需求和各類建設條件向八大節點集中,因此將進一步推動中國電信的算力資源向核心區域集約布局,使得資源配置更加精準、資源利用更加高效,有效彌補東部資源的不足,同時充分盤活西部資源。從降低運營成本角度,一直以來,數據中心的能耗居高不下,2021年1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于嚴格能效約束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的若干意見》將數據中心定位為高能耗產業。以中國電信為例,2021年數據中心耗電達到56億千瓦時,占總耗電量的20%。此次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布局要求能源網和算力網高效協同,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運營成本。從推動信息基礎設施布局角度,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與傳統數據中心不同,其將數據中心、通信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安全等融為一體,從而構建新型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中國電信在2020年明確提出,按照“網是基礎、云為核心、網隨云動、云網一體”的原則,打造云網融合、安全綠色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其核心內容與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的要求完全吻合。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將推動中國電信將信息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要求。
中國電信是國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中國最大的IDC服務提供商,擁有794個數據中心、50萬個機架。按照“2﹢ 4﹢31﹢X”的結構進行全國布局,該布局與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的國家樞紐節點的選址、業務定位以及核心集群與城市數據中心的分類高度吻合。其中,“2”指在內蒙古、貴州兩個樞紐的內蒙古和貴州數據中心園區,定位為全國數據存儲備份、離線分析的基地;“4”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四個樞紐的布局,定位為熱點地區高密度人口高頻次訪問的視頻播放、電子商務等實時要求較高的業務承載;“31﹢X”為包括甘肅、寧夏兩個樞紐在內的在31省(區、市)及多個重點城市的布局,重點定位為車聯網、自動駕駛、無人機、工業互聯網、AR/VR等超低延遲、大帶寬、海量連接的業務。目前,中國電信在“2﹢4”區域擁有數據中心機架40萬個,占比達到80%。下一步,中國電信將進一步加快在八大樞紐節點的征地、建設工作,預計“十四五”末占比達到85%;進一步優化東西部比例,由現在的7∶3調整至“十四五”末的6∶4。
中國電信擁有全球最大的寬帶互聯網絡、最大的光纖寬帶網絡、最大的干線光纜網絡,已率先建成全球最大的ROADM全光網,運營全球最大的政企OTN精品專網。近年來,根據客戶網絡連接需求的變化,中國電信持續推動通信網絡從傳統以行政區劃方式組網向以數據中心和云為中心組網轉變,實現了四大經濟發展區域的扁平化、低時延的組網。同時,將骨干通信網絡核心節點直接部署到內蒙古和貴州數據中心園區,一跳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或經濟熱點區域,為全國用戶提供低時延、高質量的快速訪問。
下一步,中國電信將圍繞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優化網絡架構、降低網絡時延,實現算網高效協同,承接“東數西算”業務需求;提升國家樞紐節點核心集群所在區域的網絡級別,實現全國至核心集群的高效訪問;大力推動國家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建設,在有效監管下,提高數據中心的跨網交換能力;根據東西部節點間的互補特點,實現架構優化和新技術引入協同,打造多條連接東西部數據中心節點的大帶寬、高質量、低時延的直連網絡通道;在樞紐節點內部構建高速的互聯網絡,全面提升核心集群間、核心集群與城市數據中心之間的互聯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