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在高考過程中將高考數學題拍照上傳至小猿搜題 App。
相信大家這兩天都被這個新聞震驚到。
起因 6 月 7 日下午,小猿搜題 App 工作人員監測后臺時發現,某用戶通過手機拍照搜索疑似高考真題,App 未提供任何搜索結果,考試結束后,經確認,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舉報,并將后臺截圖和數據等線索打包提供給相關部門供核查。
隨后湖北省教育考試院高等教育考試辦公室以及黃陂教育等機構連夜處理該事件,湖北無線電管理部門回應稱已組成專班調查。
在一片不可思議的震驚中,一系列疑問涌現。
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其中有三個關鍵問題:
手機為何可帶進考場?為何拍攝未被發現?為何有信號可上傳?
業內人士告訴 AI 掘金志,高考屬于標準化考場,標準化考場的設備一般包括手持式身份證閱讀器、手持式金屬探測儀、多通道全功能無線信號屏蔽儀、無線隱形耳機探測器、標準化考場專用電波鐘。
專家介紹,手機探測器有別于手機信號探測器,手機探測器除得到來自目標的基波通道信息外,還可以得到 2 次、3 次及更高次的信息,手機不管是開機還是關機狀態下都可以檢測到,其主要探測對象是手機中的金屬結點和 PN 結。
而未能檢測出手機,可能在于安檢環節問題大過檢測設備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否有科技能識別考試作弊行為?
其實今年不少省份都針對高考加大了科技手段。
比如,河南今年高考各考場將實行視頻監控無死角全覆蓋,全程高清錄像,全省聯網監控。
在監考上,每個考場配備 3 名監考員,每 4 個考場配備 1 名視頻監考員,實行考場和視頻雙監考、網上和網下雙巡考。
考后復查上,采用技術手段對考生報名和考試入場照片進行全面比對復查,對考場視頻進行智能篩查,將智能識別技術引入高考網上評卷,采取人機結合的辦法,嚴格查處雷同卷。
湖南今年高考也強化了考試全過程視頻監控,所有考點通過視頻監控系統對考試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并錄像,在考試結束后組織專人對監控錄像進行集中審看。
可以發現,在智能視頻技術運用上,以上省份都只針對考后復查。
是否有針對考試過程中的作弊行為呢?
據悉,有不少機構針對高考場景推出了相關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比如蘇州科達的標準化電子考場網上巡查與視頻指揮系統技術方案,包括網上巡查系統、視頻指揮調度系統、考試綜合業務管理系統、作弊防控系統、考生身份驗證系統五個模塊,其中就有智能行為識別、異常行為識別等功能。
蘇州科達教育事業部總經理劉祥權表示,高考作為典型的標準化考場,以公平性和規范性為主要目標,包括研究生考生、司法考試、會計類的等各類考試場景。
國考院、省考院等相關政策規定,標準化考場可拍攝教室全景,但清晰度不能過高,也不能有 PTZ 的鏡頭,禁止對焦、鏡頭拉伸等。
“因為如果鏡頭拉近,拍攝到試卷內容,也許會被記錄進監考錄像,如遇到網絡漏洞、惡意攻擊或人為原因,會造成試卷內容泄露。”
劉祥權介紹,智能行為分析作弊行為的難度是相對的,對于沒有 AI 算法、技術和場景積累的廠商比較難。
通過智能算法,可以判斷考場異常行為,比如某人長期扭頭朝左看,比如轉身、站立、抬頭、趴桌、離開座位等行為,都能被識別。
在智慧教室或智慧教學場景,基于教學場景錄播視頻進行大量數據訓練,如果有學生起立,檢測到學生起立,攝像頭會自動聚焦,切換錄制鏡頭,也可檢測出學生是否使用手機。
但在標準化場景,目前很多攝像機并未添加“拿手機拍照識別”算法。
“因為標準化場景默認是沒有手機的,在前期的數據訓練中,數據里面沒有拿手機這個行為。”
“默認手機在進之前就沒有了,當然如果考場沒有此類設備,或者設備靈敏度不夠,或者人為原因,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為什么不加一個識別手機的算法? 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 AI 掘金志:
AI 并非想象的萬能。
技術問題之外,更多是付費方和成本問題。
第一點,目前應用最廣泛的 AI,如圖像識別、語言識別和計算機視覺識別等屬于感知型,核心邏輯是輸入輸出函數,邏輯較為單一,有諸多未解之題。
曠視首席科技學孫劍曾對 AI 掘金志表示,比如物體檢測中的遮擋問題是計算機視覺中非常前沿的研究,如果一張照片中有兩個人,一個人被另一個人部分遮擋,雖然人類的眼睛非常容易分辨出,但是因為包含推理,所以對于計算機來說是個非常困難的問題。
第二點,識別拿手機或拿手機拍照等行為,需要通過大量有監督的訓練標注方法。 考試場景并非高頻場景,長尾分布就是機器學習中的核心難題,也即對于不經常發生或者不易常見的數據很難有充足的訓練樣板,機器學習方法就很難訓練好模型。
因此此算法需要大量的數據量和模型訓練,而人工智能是先有人工才有智能,有多少人工才有多少智能。人工智能有今天的繁榮,背后默默奉獻的成千上萬的數據標注人員,一些大公司的標注團隊更是多達上萬人,這需要巨大的成本。
全國 1078 萬考生,共設考點 7200 余個、考場 46.6 萬個(含 2.6 萬個備用隔離考場),涉考工作人員 140 余萬人,其中監考人員 95 萬余人。
在千萬人之中,出了一個吳某某。
各種考試場景的付費方是誰,是否愿意為了千萬分之一支付高昂的建設費用、設備和系統的更新維護費用,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信號為何沒被屏蔽?
某運營商技術人士表示,無線信號屏蔽器的工作原理是噪聲堵塞,在特定頻段發出無意義的信號,壓制正常的手機信號。
有專家分析,也許是因老款屏蔽器或無法屏蔽 5G 信號。 根據 5G 頻段劃分,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的 5G 主要用的是 3.5GHz 頻段的各 100MHz 頻譜資源,而中國移動主要使用的是 2.6GHz 頻段的 160MHz 和 4.9GHz 頻段的 100MHz 頻譜資源。
通信技術不斷升級,5G 信號制式與原有 4G 制式也不同,存在舊型號的干擾設備不能完全干擾 5G 信號的可能性。
他推斷,可能是 5G 信號不在現場所使用的信號屏蔽器的工作范圍內;也可能是 5G 信號本身抗干擾能力就比較強,信號屏蔽器沒能成功壓制干擾。
如果作弊設備使用超高頻波段是否可繞過屏蔽器?
劉祥權告訴 AI 掘金志:
第一,超高頻的特點是波段非常短,穿透力差,尤其在教室內,墻體會進一步限制傳輸距離。
第二,超高頻需要發射裝置和接收裝置,因其穿透力弱、傳輸距離短的特點,就算信號傳播出去,外面的接收裝置需要距離較近,而這在高考場景并不現實。
“從 4G 到 5G,甚至到未來的 6G,頻段越來越高,波長越來越短,目前在研的 6G,也許可達到 20G 的頻率,但傳輸距離會更有限。”
他補充道:“也許將來技術進步了能實現,但是至少目前來看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在社會各界一通分析之后,黃陂區招考辦帶來了最新消息:或因 5G 信號屏蔽出現漏洞,導致該考生能用手機上傳考題。
網傳的攝像頭眼鏡真的可實現嗎?
在官方通報之前,有消息傳該考生使用的是高科技作弊眼鏡。
這則“美國高科技眼鏡”其實是 2018 年的新聞。
據報道,新聞中的考生考試途中,眼鏡上掉下來一個很小的類似螺絲的東西,被監考老師詢問時支支吾吾,隨后得知作弊情況。
網上關于“高科技眼鏡作弊”的新聞并不少,并非最新的“高科技”,每年都有類似 報道。
那么問題來了,攝像頭眼鏡是不是高科技?能否實現?
劉祥權告訴 AI 掘金志,這類作弊眼鏡,其實與 Google 智能眼鏡等類似。在考試場景,這種設備成功運行需要 2 個前提:
1、無線通信。
首先,前端感知技術并不難實現,無論是圖像、視頻或語音形式,目前市場上不少攝像頭和麥克風可做到針孔級別,肉眼也不容易分辨,但傳輸層面,必要有無線通信。
目前的屏蔽器技術,無論是 WiFi、3G、4G 還是 5G,具備屏蔽移動網絡的頻段。
如果使用全頻段的屏蔽器,理論上傳輸成功的可能性較小。
2、要實現無線通信,需要有電。
“沒有電的話,你怎么能實現無線通信,我的認知范圍內是不行的,當然也許有更高的科技也說不定。”有電的設備,經過 X 光機,會檢測到電源以及相關的結構建設。
總結
近年來,娛樂明星直播時公然談論他的高考作弊經歷;茍晶、陳春秀們的高考成績被公然冒領。
各種槍手替考新聞層出不窮,各類窮困但成績優秀的學子努力十幾年的成績被惡意侵占。
甚至這次震驚中國的高考拍照作弊事件的第一發現者,竟然是一個搜題 App。
一邊是高考因褲子拉鏈不能進考場,一邊是堂而皇之地帶手機進考場甚至拍照上傳。
對比太過刺眼。
高考被公認為是當今社會僅存的幾塊凈土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最大范圍的、最為公平的一塊凈土。
盡管中國每年都有近千萬考生奔赴高考戰場,再嚴絲合縫的組織和體制都難免滲入一些惡心的雜質。
今年多地高考已經結束,但此次事件不能就此結束,暴露出的管理問題大過技術問題,不能僅是取消作弊者成績、加強安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