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愿意,我們都可以做到。”——小米CEO&電動汽車CEO雷軍
“年輕人第一輛電動汽車要來了!”小米宣布造車之后,網友們感慨道。
那么,問題來,“年輕人第一輛電動汽車”會是怎樣一個名字呢?什么時候能夠到來呢?這輛車的售價會有怎樣的驚喜呢?……2021年小米春季新品發布會上,雷軍沒有給出答案,但卻給出了無限想象。
關于造車,雷軍賭上了一切
關于造車,雷軍講述了與馬斯克的故事。雷軍透露,2013年曾經兩次拜訪馬斯克,并且成為了特斯拉的車主。“我們干的好像都是別人能干的事情,而馬斯克干的事是別人想都想不到的!”雷軍曾如此感嘆道。
而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雷軍開始關注電動汽車產業,并且一直看好。因此,在過去幾年,小米投資了將近10家電動汽車企業,包括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
雷軍透露,2021年一月份,董事會曾建議研究電動汽車的前景。對此,雷軍一開始是非常抗拒的。因為小米好不容易將手機業務做到今天,好不容易成為世界第三,而這場仗還沒有打完,造車可能會帶來更大風險。
而在這樣抗拒情緒下,小米從2021年1月15日小米開始認真調研造車。
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在75天之內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航而言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進行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2次正式的董事會討論。最終小米決定造車。
這將是雷軍人生中最后一次創業項目。
“接下來將會壓上所有聲譽和成就來為小米汽車而戰。”雷軍表示。
為何造車,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這年頭,高科技公司不造個車似乎已經非常OUT了。小米宣布造車之前,百度、阿里、華為、蘋果等科技公司已經相繼傳出了造車的傳聞。百度則是已經板上釘釘,與吉利聯手,成立了汽車公司——集度。
蘋果造車傳聞已久,甚至一度傳出了其合作廠商。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曾預測蘋果最快將在2025年發布Apple Car,定位在非常高端的車型。
華為雖然一再宣布“華為不造車,而是使汽車制造商能夠制造出更好的汽車”,但可以看出其在汽車產業鏈的布局已經非常深。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3月5日,在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華為終端有限公司、華為終端(深圳)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名下,以“汽車、自動駕駛、雷達、地圖”為關鍵詞,已經達到357條專利。
除此之外,同為手機廠商的OV也對汽車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那么,為何此時大家紛紛對造車充滿了興趣呢?
除了技術層面,汽車工業面臨著百年一遇的大變革,讓造車門檻大大降低,汽車智能化、軟件定義汽車成為了可能,更是讓這些本身在軟件和計算力方面有著天然優勢的高科技企業,看到了希望。
不僅如此,智能電動汽車是個充滿想象力的賽道。來自IHS Markit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將提升到60%;中國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高出前者1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未來四五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需求將出現全面爆發。
如此“藍海”市場,更是讓資本市場興奮不已。從目前已經上市的新能源電動汽車企業來看,公司市值均實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漲幅近7倍;造車新勢力蔚來市值甚至曾經一度超過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寶馬;小鵬、理想股價則實現了翻幾番的增長。而百度在宣布造車之后一個月,股價上漲了67%。這將是誰都不愿意錯過的風口。
而對于小米來說,這則是百年一遇的歷史機遇。
從小米財報來看,從成立之初直到2020年小米年收入實現著不斷的增長。雷軍稱小米10年時間能夠實現這樣的收入,絕對創造了商業史上又一個奇跡。而“造車”將是小米尋找營收不斷增長的第二增長曲線,也是小米“生生不息”的又一動力源泉。
管理思想大師查爾斯·漢迪曾說過,如果組織和企業能在第一曲線到達巔峰之前,找到帶領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并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彌補第二曲線投入初期的資源消耗,那么企業永續增長的愿景就能實現。
媒體報道,中信證券分析師也指出,隨著小米在智能手機業務逐漸觸及天花板,估值跟著受限,必然要尋找在智能領域全新的增長點。而從目前的市場情形來看,新能源智能汽車無疑是未來發展的主要風口之一。
此前,小米實現的是“手機+AIoT”的萬物互聯,而此后,小米將實現的是“手機+AIoT+汽車”的萬物互聯。小米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將會畫下更大盤子。
不僅如此,無論是從跟進還是聲量上來看,迫于行業壓力,小米造車也是個“不得不”的決定。畢竟華為在“造車”方面已經深入產業鏈核心,小米已經晚了一兩年。
箭在弦上,整裝待發
在此前某次采訪中,雷軍曾評價自己是“極度保守下的極度冒進”,“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小米推進的速度是極快的,而在風險不可控的時候我們非常小心。”
對于確定的智能電動汽車賽道,小米需要解決兩個難題:資金和技術。
據了解,小米已經手握了千億元資金入局汽車賽道,最新財報顯示,2020年現金儲備量已經達到1080億。根據公告,小米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
蔚來汽車CEO李斌曾表示,沒有200億不要造車。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200億是遠遠不夠的。從蔚來、小鵬和理想的報表來看,其分別累計融資總額分別為835億元、458億元、362億元。已經成立五六年的蔚來至今為止仍未虧損狀態,財報顯示2020年蔚來凈虧損為53.04億元,自成立至今累計虧損已超300億元。
可見,造車還需要準備足夠充足的彈藥。而這對小米來說,這不是太大的難題。雷軍更是霸氣的說了句:我們虧得起。
但難的是更強的技術積累。據悉,小米已經開始了相關技術積累。據智慧芽數據顯示,目前小米集團與汽車有關的專利已達834件,小米汽車相關專利中發明專利超過96%,領域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
根據智慧芽專利價值分析稱,新能源車中特斯拉專利價值超過2億美元,蔚來汽車專利價值1864萬美元,小米汽車相關專利的價值超過1億美元。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小米目前的技術積累主要在車聯網以及車載服務方面,而自動駕駛等方面還有欠缺。小米在智能電動汽車方面的專利與車企相比還有些距離,有待提升。
“只要我們愿意,我們都可以做到。”雷軍在發布會上給了大家信心。
小米造車 誰最緊張?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市場在未來一定不止千億規模,但忽略時間因素的趨勢論就是耍流氓。
換句話說,這是絕對趨勢,燃油車也必將成為過去時,但目前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群還沒有形成巨大的規模,預計五年內,車廠還是在搶奪一個“小蛋糕”。
據不完全估計,截止日前蔚來汽車全系累計交付達到8.8萬輛,理想汽車累計交付超4萬輛,小鵬汽車全系累計交付超5萬輛,而燃油車的全年交付是千萬輛級別。中國的目標是,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才能夠達到25%左右。萬里長征才剛開始。
所以,如果小米發布汽車,那一定會影響目前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盤子,尤為緊張的應該是定位相當的小鵬汽車、以及大眾系列電動車,甚至是五菱宏光MINI EV。
而五菱宏光MINI EV的銷量已經突破20萬,相當于4個小鵬汽車的全品牌交付,價格屠夫才是真正的王者。小米有沒有可能拿下這個“發燒”的市場,能不能成為智能汽車的“拼多多”,某種意義上決定了這場戰役的成敗。
小米造車的邏輯也在這里,這些恰恰是小米擅長的東西,畢竟他的使命是為年輕人造東西,供應鏈管理和成本把控,一定會交出雷軍常說的“價格厚道”的智能汽車,小米未來會像賣智能音箱、空調電視那樣低毛利賣智能汽車。
唯一的問題是,小米牌汽車什么時候才能出來?比較常識的估計是三年周期,這個窗口有沒有那么長,誰也沒有答案,但就像行業人士得知小米造車之后,與網易科技《態℃》記者講的那樣,小米造車很正常,不造才是不正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