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專家:趙偉彤,遵義醫科大學醫學碩士,現任陸軍軍醫大學士官學校附屬醫院(原260醫院)醫師
本文審稿:陳海旭,解放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副所長,碩士生導師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便秘的經歷,腹脹、腹痛、大便干燥,很是難受。
不過,你可別不當回事!
此前有新聞報道,一位24歲的小伙經常感到下腹微微作痛,排便減少,一開始以為是便秘,沒當回事兒。
可誰知一個月后,癥狀還沒有減輕,于是他趕緊去醫院就診,經腸鏡檢查為直腸惡性腫瘤,進一步檢查發現肝臟等多部位轉移。
2020年全球最新癌癥負擔數據顯示,在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僅次于肺癌,成為第二大癌癥。而且近些年隨著腸鏡檢查的普及,現今我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患腸癌人數最多的國家。
明明之前沒有什么不適感覺,怎么就晚期了呢?除了便秘,還有哪些癥狀?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為什么腸癌一發現就是晚期?
大腸包括結腸、直腸、盲腸和闌尾,這些位置均有罹患惡性腫瘤的可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結直腸癌。
2020最新癌癥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結直腸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別增至55.5萬例和28.6余萬例。
結直腸癌如此可怕,但2020年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顯示,64%的患者完全不知道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83%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惡性腫瘤其實是我們的正常細胞基因受到致瘤因素的影響,在基因水平上失去正常作用的一種異型細胞,其生長旺盛,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即便致瘤因素消失,仍能持續性生長,而且腫瘤細胞本身就是正常細胞基因突變過來的,與正常細胞的相似度很高,具有逃避免疫監視的能力。
所以,在腸癌早期,基本無癥狀,而一旦有癥狀時,可能已經引起不可挽回的損害。
患病后身體有哪些異常表現?
結直腸癌早期無明顯表現,進展后主要有下列癥狀:
①最早發現的癥狀一般為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的改變,多表現為排便次數增多、腹瀉、便秘、便中帶血、大便變細、黏液膿血便等;
②腹痛也是早期癥狀之一,常為定位不準確的持續性隱痛,或僅是腹部不適或腹脹感,但當出現腸梗阻時,腹痛會加重,甚至陣發性絞痛;
③腹部包塊多為腫瘤本身,也可以是梗阻近側腸腔內的糞塊;
④直腸刺激癥狀: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肛門下墜感,排便不盡感;
⑤腸梗阻癥狀:一般屬于中晚期的癥狀,多表現為腹脹痛和便秘,當完全性梗阻發生的時候,出現陣發性絞痛;
⑥全身癥狀:由于腫瘤會破潰出血,所以表現為慢性失血,血液又是最好的細菌培養基,就會出現感染、毒素吸收等情況,表現為貧血(皮膚蒼白)、消瘦(短時間內體重減輕)、乏力、低熱等癥狀,再進展下去可見全身多處轉移,出現肝大、黃疸、水腫、腹水等情況,當發展到全身多處轉移時,治療效果就極差了。
哪些人群是腸癌高發人群?
凡40歲以上有下面任意一種表現的人,應視為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
① I級親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有結直腸癌疾病;
② 既往有大腸腺瘤或息肉;
③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結腸血吸蟲病肉芽腫等疾病;
④ 大便潛血試驗陽性;
⑤ 以下五種表現具有兩項以上者:黏液膿血便、長期腹瀉、長期便秘、慢性闌尾炎及患有精神創傷疾病。
如何預防腸癌?
結直腸癌是一種多基因的遺傳性疾病,要想提早預防,還是有解決辦法的。
1、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三早原則”
早期發現有很多種方式,包括每年定期體檢時檢查腫瘤標志物(癌胚抗原等)、大便潛血試驗、直腸指診、腸鏡檢查等,直腸指診是一種很有效檢測直腸腫物的手段,檢出率在93%以上。
千萬不要因為不好意思或者不適感就放棄這項檢查,而腸鏡檢查更能檢查出除闌尾外整段大腸的情況,一旦發現息肉等病變,腸鏡也能直接割除。
所以,40歲以上人群,建議盡早查第一次腸鏡,如果沒有任何問題或只是幾個炎性息肉,可以間隔5-10年再做下一次。
2、低蛋白高纖維素性飲食
蛋白質含量越高的飲食,在腸道內會分解成有毒氣體,進而損傷腸管,出現異變的腸道細胞,逐漸進展成大腸癌;
高纖維素食物能促進腸道蠕動,產生大便并排出體外,如果大便長期存留在大腸內,有害物質會持續刺激腸管,出現異常細胞最終發展成大腸癌。
3、適量的運動
不但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還能促進腸道蠕動,以免有害物質蓄積在大腸內。
4、遺傳易感性
即遺傳因素,比如家族性腸息肉病以及遺傳性非息肉結腸癌,都是公認的癌前病變,一旦知道自己的家族史,一定盡早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