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中國嫦娥四號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發布時間:2020-09-24 16:57:29  |  來源:IT之家  

9月24日消息 據中國探月工程發布,嫦娥四號著陸器和 “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于 9 月 24 日 7 時 30 分、23 日 23 時 18 分結束第 22 月晝工作,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在月球背面度過 630 個地球日,累積行駛 547.17 米。

中國嫦娥四號最新科學成果:揭示月球內部物質結構

基于第 21 月晝全景相機拼接影像、DOM 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在第 22 月晝期間主要以行駛為主,先后在距離著陸點西北方向約 1.3km 的撞擊坑和反射率較高的區域進行了探測。

IT之家了解到,科研人員利用全景相機環拍探測、紅外成像光譜儀定標探測、測月雷達行駛過程中同步探測等數據,取得多項科學成果,近期發表在 Nature Astronomy 國際期刊上。

科學團隊對雷達探測數據開展了深入研究,獲得了著陸區月壤和淺層結構的重要發現?;诘皖l雷達信號特征,如圖 1 所示,將著陸區的淺層結構劃分為三大基本單元,由上往下依次為強反射單元(單元 1)、弱反射單元(單元 2)和中等反射單元(單元 3)。結合區域地質和大型撞擊坑的空間分布等基本約束,地質解譯結果如下:單元 1(總厚度約 130m)為臨近多個撞擊坑的濺射物堆積(包括芬森、阿爾德、馮 · 卡門 L 和 L’等撞擊坑)和底部的玄武巖角礫層;單元 2(總厚度約 110 m)為多次噴發的玄武巖層;單元 3(厚度不小于 200 m)為著陸區北部萊布尼茲撞擊坑的濺射物。高頻雷達信號進一步給出單元 1 上部的精細結構,如圖 2 所示,其特征為頂部存在厚達 12m 的月壤層,基本不含大石塊,其下為厚達 22m 的條帶狀濺射物,它們均是來自芬森撞擊坑的拋射物,總厚度達 34m。

“玉兔二號”月球車搭載的測月雷達能夠獲取行駛路徑下方的地質剖面,揭示地下的分層結構。由于測月雷達直接基于月面進行探測,因此,其探測到的反射信號能量大,特征清晰,效果遠優于距月面 100km 以上的星載雷達探測。而且,由于采用遠高于星載雷達 5MHz 的主頻,其分辨率優勢也十分明顯。測月雷達兩個通道的主頻分別為 60MHz 和 500MHz,空間分辨分別為 10m 和 0.3m,探測深度分別約 50m 和 500m。高頻通道用于探測淺部月壤及其下伏濺射物的高分辨結構,低頻通道用于探測深部濺射物和玄武巖等分層結構。

測月雷達所獲取的淺層結構剖面表明 “玉兔二號”所探測的月面物質來自于芬森撞擊坑,而不是來自馮 · 卡門撞擊坑自身的充填玄武巖;同時,該雷達剖面還揭示了著陸區經歷多期次的撞擊濺射堆積和多期次玄武巖漿噴發充填。這些新發現對于認識月球南極 - 艾肯盆地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月球內部物質組成和結構的后續探測與研究有重要指導作用。

關鍵詞: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