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單車傳出新動作 下單百萬輛共享電單車訂單

發布時間:2020-04-29 17:10:34  |  來源:鈦媒體APP  

繼青桔單車融資超10億美元之后,美團單車方面也傳出新動作。

據36kr報道,美團本月向富士達、新日等電單車企業下單百萬輛以上的共享電單車訂單。同時,美團還獨家買斷了富士達一款Q8車型,作為代工廠,富士達將不能再給其他品牌生產相同設計款式的電單車。據悉,這批電單車將會先在成都等城市上線。

對此,鈦媒體向美團單車公關部進行確認,對方表示不方便透露相關消息。

據了解,共享電單車跟共享單車幾乎是同一時期的產物,都屬于兩輪出行業務,但在彼時激烈的共享單車大戰映襯下,顯得格外低調。

2019年上半年,隨著互聯網租賃電動自行車編入發展《綠色產業指導目錄》以及《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實施等一系列政策利好,電動車有了“合法身份”,吸引更多資本入場。

同時,高門檻準入制淘汰了大量不合規的玩家,手握資源、資金、技術的共享單車企業迎來新機遇。據悉,市場上不少品牌如松果電單車、7號電單車等都在覬覦這一市場。

事實上,共享單車三巨頭在共享電單車領域也早已有布局,哈羅出行推出哈啰助力車,美團單車將原摩拜助力車收入囊中,青桔單車通過運營“街兔電單車”品牌來實現突圍。

只不過,美團對于電單車的野望似乎更加兇猛。

王興在2019年11月財報電話會議上曾表示,共享單車將是2020年核心的投資領域之一,公司內部的支持也會繼續加大,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2020年美團單車的重點是加大投車,“不論多少個城市,全部加大投入”。

據了解,自從2018年以27億美金將摩拜單車收入囊中,共享單車在美團的財報里就一直是“拖后腿”的角色,美團單車亟需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共享電單車無疑擔負起這項重任。

有數據顯示,一輛共享電單車的平均成本為3000元左右(包含定位系統和電池),據此推算,美團下單百萬輛電單車的成本或達幾十億元,延續了美團高舉高打的作法,也足可見此項業務對美團的重要性。

那么,共享電單車的商業回報到底怎樣?

據《全球電動車網》報道,當前共享電單車使用單價基本為每15分鐘/20分鐘計價2元,也有按照每分鐘0.2元計價方式等,根據實際運營結果,平均每輛車日均使用60分鐘,因此如果運營順利8個月就能回本,普通情況下10-12個月也能收回成本。

鈦媒體注意到,哈啰出行在2019年年初,便已宣布電動車業務實現盈利。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哈啰助力車已進入320座城市,占據七成以上市場份額,無怪乎美團單車也想要分一杯羹了。

在共享單車業務普遍微利的情況下,共享電單車似乎開啟了另一扇商業大門。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電單車可能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

商業管理實踐專家倪云華向鈦媒體表示,電單車解決的是用戶短距離出行需求,但相對單車來說收費更高,用戶未必會普遍接受。其次,電單車3-5公里的半徑會面臨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擠壓,只能在一個狹長的空間里生存。最后,電單車還需要能源的支持,運營、維護成本比單車要高,在大規模普及和推廣的時候,可能也會受到一些限制。

“從目前判斷來看,共享電單車只是作為巨頭的補充業務,未來占比不會超過50%。”倪云華表示。

他同時表示,從整個共享出行領域來看,各產品的盈利模型相對還比較簡單,并沒有像通常意義上的互聯網產品一樣,到了某一階段出現非線性增長。對于三巨頭而言,在既有出行業務上找到內部協同價值,才是至關重要的。

無論是哈啰出行在單車業務基礎之上構建本地生活服務場景,還是滴滴借青桔之名收割兩輪出行需求用戶,亦或者美團發力電單車業務以補足出行場景,從本質上來說出行行業已經完成一次進階,如何將其打造成為一把商業利器,穩固各巨頭的護城河,就成為2020年的重頭戲。(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柳牧宗)

關鍵詞: 美團單車 共享電單車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