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三言財經 作者|DorAemon
【資料圖】
近日,健身鏡獨角獸FITURE魔鏡被曝光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裁員,涉及人數超過500人。
有網友在脈脈上爆料稱,FITURE裁員比例達到70%,并且補償2N當天走人。此外,還有媒體報道稱,此次裁員范圍主要是國內業務一線員工,并且還有四位VP離職。
對此,FITURE方面回應稱,作為一家處于成長期的創業公司,為了更長遠地發展,需要根據戰略靈活調整組織架構,但并不存在網傳的大批員工離職的說法。
3年融資超3億美元,估值突破10億美元
據天眼查顯示,FITURE魔鏡運營公司是成都沸徹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注冊資本1000萬元人民幣;公司大股東為執行董事、CEO唐天廣,持股比例66.7%。
自2019年以來,沸徹科技共完成4輪融資,總融資額超過3億美元,估值也已突破10億美元。該公司更是獲得了紅杉中國、騰訊、蔚來資本、金沙江創投以及君聯資本等多家明星投資機構青睞,似乎意味著健身市場風口已經形成。
一直以來,關于智能健身鏡是不是剛需以及是不是“智商稅”的爭議從未停止。而這次FITURE被曝裁員一事,是否坐實了健身鏡不是剛需的說法,并且所謂“健身市場風口”僅是曇花一現?
FITURE CEO 唐天廣:我們鎖定的是市場95%的用戶
FITURE CEO唐天廣非常看好健身鏡市場,他曾在接受專訪時談到了對健身市場的個人觀點。
唐天廣認為,健身服務分為四類,第一是弱互動,弱服務的健身APP和健身網紅模式;第二類是智能穿戴設備;第三類是健身房基礎會員服務;第四類是強互動、強服務以及高度定制化的私教和團操課。
健身APP和健身網紅本質上起到的是健身市場用戶的啟蒙和教育作用,當用戶產生更強的健身需求時,便會開始從第一類服務逐漸向第二、三、四類遷移。但絕大多數用戶最終會成為健身市場的流失用戶,這個比重為95%。
唐天廣稱,FITURE魔鏡鎖定的就是流失掉的這95%用戶市場。他還強調,當前健身市場上的四類服務,并沒有形成良好閉環。
比如手機屏幕小,體驗差;智能穿戴設備只有數據沒有內容;健身房器械沒有內容、用戶前往健身有時間邊際成本;而私教團課費用高,只有少數人負擔得起。這些都成了用戶堅持健身的“攔路虎”。
而做健身鏡就是以硬件+AI+內容+社區一舉解決上述問題,讓用戶養成良好健身習慣,并且不被各種“攔路虎”阻擋。
不過,產品是否真的好,還得用戶說了算。
智能健身鏡是剛需嗎?
無論是天貓還是京東,FITURE健身鏡的銷量不算亮眼。在天貓中,各種FITURE健身鏡月銷量100余臺;京東上各種健身鏡評價量也并不多(注:京東平臺部分商品評價數為店鋪總評數,并非單一產品評價數)。
而從已購用戶的評價上來看,大部分消費者都評價稱很滿意。
如果將目光放到整個健身鏡市場來看,也呈現出不溫不火的表現。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各種品牌的健身鏡銷售數據平平無奇,似乎撐不起“徹底解決健身痛點”的說法。
所以,選擇購買的用戶認為產品不錯,但是整體卻又沒有“熱賣”的景象。這是否說明健身鏡是小眾玩物,實際上并不是剛需呢?
用戶定位模糊
雖然不是智商稅,但并非剛需
雖然看上去,健身鏡擁有屏幕大,智能、內容多等優點,但實際上這款產品并不是那么“好賣”。
首先是價格問題。
唐天廣在談到傳統健身市場中的私教和團操課問題時,形容稱這類服務價格貴,不親民,但是健身鏡花費也并不便宜。
可以看到,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各種品牌智能健身鏡價格,最便宜也要2000多元,而最高更有2萬余元的產品。
而且,并不只是一次性繳納硬件價格就可以一勞永逸,實際上用戶買回家后,每年還要購買會員才能使用產品提供的各種課程。
以FITURE為例,其一款健身鏡產品每年會員費就為1100余元。
有不清楚情況直接購買的用戶就抱怨稱,買回家后才發現要想持續使用,必須購買會員,如果不買,就相當于幾千元買了面鏡子。
相比之下,像Keep這類健身App,年費會員價格200元;此外,健身房雖然看上去貴,但按照上一次團課80元,每周2次計算,一年開銷為8000余元。折合下來并沒有比購買健身鏡相差太多。
因此,健身鏡的金錢成本實際上已經阻止了部分受限于經濟條件的消費者。
另一方面,智能健身鏡也并不那么“智能”。
這主要是表現在那些擁有多年健身經驗的用戶身上。據《財經周刊》報道,多名擁有超過三年健身經驗的用戶反饋稱,在購買健身鏡之初,的確會被其“未來科技感”所震撼。但是一旦使用過一段時間后,便發現所謂的AI技術局限性很大。
一位用戶表示,在健身房中,專業教練會根據不同人的身體素質設置針對性的鍛煉項目。但是健身鏡即使再智能,仍然遵循一套特定的數據模版,并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個性化定制。
還有用戶稱,健身鏡功能看上去豐富,課程內容也多,但是實際上它的AI算法只是基于用戶訓練歷史記錄推薦相似課程。相比私人教練,健身鏡缺乏有針對性的糾正與指導。
對于剛接觸健身的用戶來說,目前市場上的App、短視頻已足夠滿足需求,并沒有必要花幾千元購買健身鏡;對于入門級用戶,此時更加注重培養良好健身習慣,而健身鏡的糾正功能并不完美,可能幫助不大反而導致不良健身習慣;對于專業型健身用戶,很多高難度和針對性的訓練需要專業教練指導,健身房反而更合適。
此外,雖然各個品牌健身鏡推出面向不同價位、大小的產品,但健身鏡對環境要求也非常高。如果家中空間不大,健身鏡真的可能成為角落“吃灰”產品;并且對于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租住打拼的用戶,健身鏡也會成為搬家時的負擔。
最后,在內容服務上,健身鏡目前也并沒有競爭優勢。縱使如商家所述,健身鏡擁有海量課程等內容,但這些課程與成本更低的APP、視頻教程等差異化并不大。用戶花大價錢購買會員的驅動力顯然不足。
如果健身鏡做不好內容差異化服務,那真的只是一面鏡子而已。
今年年初,劉耕宏的爆火的確證明健身市場增量非常大,毫無疑問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新地盤。但是,用戶對健身的硬性需求,并不意味著對健身鏡的剛需。所以這或許就是健身鏡依然不能算大眾消費品,只是小眾玩物的內在邏輯。也可能是導致FITURE裁員的內核原因。
那么,受到眾多資本青睞的FITURE,還能走多遠呢?
關鍵詞: FITURE被曝大規模裁員 健身鏡真的是剛需嗎 fi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