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資產運營這個概念在市場上已經流行了很久,除了一些搞理論研究的人,泛泛而談的話,大多數企業的管理者都會把輕資產理解為“投資少,收益快”,其中“投資少”是重點。舉例來說,同樣是通過網絡售賣產品,如果只是做銷售,那么就是當下對輕資產運營的主要理解;而建廠房、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則屬于重資產運營。比較之下,我認為輕資產運營有三個問題值得思考。
第一個問題:競爭壁壘如何建立?
當網絡銷售機構都不再從事生產制造、而只是進行選品、代賣的時候,就有可能發生一種情況——眾多的商家售賣的產品是相同的、服務也是相同的——就比如手機銷售機構,如果考慮線下門店,可能還有地域差異的競爭壁壘,但是如果都是線上銷售單位的話,雖然相對于線下門店“輕資產”了,但是競爭的差異化也變小了,競爭的壁壘也就變得很容易被打破了。
(資料圖片)
第二個問題:輕資產運營的投入一定小嗎?
最好理解的輕資產運營模型,就是“中介機構”。他們不需要生產制造,需要的只是匹配買家與賣家,如果單從數字上來判斷,只要成單,投出產出比會是非常高的。但是,如何才能保證成單呢?IT技術的發展似乎對這一問題給出了答案,中介機構的成單取決于買方與賣方的匹配度,當賣方和買方數量都達到“無窮大”的時候,匹配是很容易完成的,于是,成單的保證被引向了“流量”——流量大,自然更容易保證成單,但是,想要獲取足夠的流量,會不會也需要很大的資本投入來購買呢?
第三個問題:輕資產運營單位到底是甲方還是乙方?
按理說,生產制造方是乙方,銷售方是甲方,甲方應當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但是在輕資產運營的前提下,因為甲方對于產品缺少話語權,更多的情況是“廠家造出來什么就賣什么”,這從很大程度上讓生產制造方更加主動。夸張一點來說,對于很多輕資產運營單位來說,他們所有的合作伙伴,無論上游還是下游的企業,都是他們的甲方。像是一個“悖論”,但卻是現實。很多所謂的輕資產運營單位,在不經意間就把自己在本該成為甲方的時候變成了乙方地位。
對上述三個問題的思考,讓我對輕資產運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輕資產運營對比重資產運營,只是不同的模式,并無高下之分;
2、輕資產運營中的輕資產,不該是缺乏投入的權宜之計,而應當是有的放矢的戰略行為;
3、輕資產運營,差異化并非“輕資產”,競爭壁壘也不該從“輕資產”角度建立;
4、輕資產運營,“輕”的是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的投入,也許反而“重”得多;
5、在輕資產運營過程里面,如何掌握產業鏈話語權,是核心;
或許,這個五個理解,每個都值得我寫一篇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吧。
關鍵詞: 關于輕資產運營三個問題的思考 輕資產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