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千面,城市營銷應根植于城市自身的稟賦與氣質,不應該以“壓人一頭”的方式刷存在感。
正解局出品
除了北上廣深,誰是中國最牛的城市?
最近,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新一線城市名單官宣:合肥強勢回歸 無一東北城市入選》,成都高居新一線榜首。
雖然《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比拼的是“商業魅力”,而非“綜合實力”,但是,這個榜單,有意無意間,被看成是“新一線城市”排行榜。
注意力經濟時代,不怕有爭議,就怕沒關注。成都正是在“營銷”與“爭議”中火起來的。
成都,已經連續7年位列新一線榜首,爭議頗大。
某種意義上,成都是一座“人造網紅”城市。
成都,中國城市營銷的高手。
早在2000年9月15日,《新周刊》就以第四城為題,用40頁的篇幅報道成都。
其時,提起中國城市,十之八九最先想到的是北上廣?!缎轮芸飞炝说谒某堑母拍?,直接、鮮明,一下子抓住了人們的眼球。
《新周刊》“第四城”封面
據時任《新周刊》總編封新城回憶,那一期雜志僅成都就賣了兩萬多本,還引發了中國傳媒“成都熱”,《城市畫報》、《中國國家地理》和《南方人物周刊》紛紛聚焦成都,成都一下子紅了。
此事被譽為“中國城市營銷的經典案例”,也讓成都初嘗當網紅的甜頭。
3年后,成都力邀張藝謀拍攝城市形象宣傳片。當時的張藝謀,剛執導了北京申奧片、上海申博片,又拍攝了商業電影《英雄》,公益、商業兩開花,聲望如日中天。
成都敢于邀請張藝謀拍攝城市形象宣傳片,開中國城市之先河,魄力亦可見一斑。
這部名為《成都印象》的宣傳片,內容已鮮有人記得,片尾那句“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卻廣為流傳,至今仍然是國人評價成都的經典語句。
“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
成都城市營銷的一大特點,就是善于踩熱點。
2006年前后,“超級女聲”火爆一時。借著李宇春(成都人,四川音樂學院畢業)、譚維維(四川自貢人,四川音樂學院畢業)的名氣,成都當地媒體提出了“超女第一城”的口號。
后來,超女降溫了,“學術超男”易中天火了。易中天大談成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成都方式》又迅速面世。
易中天著《成都方式》封面
2008年,《功夫熊貓》風靡一時。
成都迅速抓住熊貓這一關鍵點,主動與美國夢工場動畫公司對接,成功將大量的成都元素植入到《功夫熊貓2》中。
2011年,新華社在紐約時報廣場租賃了一塊高 19.5 米,寬 12.2 米的大屏幕,用以播放新華社新聞和展示中國形象的宣傳片。
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上播出的成都市城市形象宣傳片
新華社剛租下沒多久,成都市城市形象宣傳片就在紐約時報廣場電子屏上播出,反應之快,讓人不得不服。
2017年,科技界的“網紅”錘子科技虧損4億元,遭遇最大危機,行將破產之際,成都市政府伸出援助一手,投資了6億元。
錘子科技的融資歷程,成都市政府關鍵時刻伸出援手
成都投資錘子科技,自然希望以錘子科技及羅永浩的網紅效應,帶動當地引進企業和人才。
從大導演張藝謀到選秀明星李宇春,從熊貓到錘子,成都敢為天下先,借力打力、借勢營銷,走在了中國城市的前列。
成都能夠成為網紅,固然有“人造”的因素,更多的則是基于成都的底色。
成都的網紅基因,似乎與生俱來。
早在1800多年前,在襄陽隆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要知道,對當時的山東人諸葛亮來說,沒去過成都,卻敢力捧成都,可以稱得上是最早的“成都吹”了。
1940年代,江蘇人朱自清在一篇題為《成都詩》的散文中,開頭一句就是“據說成都是中國第四大城”。看來,成都被稱為“第四城”早已有之。
2014年,北京人趙雷創作了后來火爆朋友圈的《成都》,言其是送給成都的情歌。
能夠讓各色大佬甘做“路人粉”,成都當然是有資本的。
在《成都:一個省養一座城,“吸血”長大的超級城市?》一文中,我就分析了成都的土地、人口、資本、科技優勢,指出成都在經濟、高教資源、基礎設施上一枝獨秀。
以2017年的GDP數據計算,成都占到四川的近37.6%,也就是說,其他20個兄弟加起來,也只是成都的1.6倍。
成都經濟體量與同省兄弟城市對比
如果說,經濟強是成都成為網紅的里子,那么,標簽多則是面子。
很少有城市像成都這樣,擁有熊貓、川菜、火鍋、茶館、麻將、美女這么多標簽。
酷暑炎熱,成都人水中打麻將
這些標簽,特色鮮明又很接地氣,成為外界了解成都的主要途徑,也是城市營銷的最佳承載體。
成都,想不火都難。
“網紅”為成都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早已深入人心,成都鍥而不舍宣傳的“第四城”概念,甚至影響了美國時代周刊。
2007年2月19日,時代周刊在《Welcome to China"s China》一文中這樣描述成都——作為中國第四大城市,它正以極高的速度追趕世界最富裕的城市。2010年,《福布斯》雜志刊登文章稱成都是“未來10年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城市”。
《福布斯》城市研究:成都未來10年全球發展最快
成都的城市營銷,不僅提高了知名度,還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投資,拉動了經濟的發展。
現代城市的競爭已經上升為品牌的競爭,乃至營銷的競爭。隨著其他城市營銷意識的覺醒,城市“網紅”大戰愈演愈烈。
特別是隔壁重慶的走紅,給成都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城市形象短視頻播放量Top30城市,重慶高居榜首,成都僅列第三
然而,通過排行榜自我營銷,并不可取。排行榜沒有統一的評比標準,極易引發爭議,很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千城千面,城市營銷應根植于城市自身的稟賦與氣質,不應該以“壓人一頭”的方式刷存在感。
歷經二千年,城名未變、城址未改,“天府之國”成都應有“繼續紅下去”的自信與氣量。
關鍵詞: 一份榜單引發的爭議人造網紅成都 還能紅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