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鄧宇晨、實習生唐卓雅
顯然,西祠胡同沒能走出中文互聯網的BBS魔咒。
3月底,西祠胡同1元大甩賣的消息引爆輿論。一半網友說這是“時代的眼淚”,另一半則追問“西祠胡同是什么?”
南天涯北貓撲,西祠胡同榕樹下。貓撲、天涯和西祠胡同建立于同一時期,是web1.0時代中文互聯網最大的三家綜合類BBS。
西祠胡同以多元化的版區聞名,創始人響馬對西祠胡同的設想是,每個群體在這兒都有著自己的島嶼,偶爾交流,永不碰撞。
不同愛好的人匯聚在此,吐槽、購物、聊電影、組織聚會。有用戶形容,“西祠是淘寶、美團、小紅書和門戶58同城的集合,最像的還是豆瓣。”
西祠原總經理劉輝覺得,“當下,和西祠氣質最像的是B站。”
最終,西祠沒能活成豆瓣、淘寶、小紅書或是B站中的任何一個。創立之初,西祠的氣質就與商業若即若離,偏愛草根與邊緣,難以界定用戶群體,在收費問題上猶豫不決。
門戶網站、社區和BBS是web1.0時代的產物。如今看來,它們商業模式粗獷,變現幾乎只能依靠點擊流量、收取廣告。西祠也曾向核心用戶推出收費增值業務,但沒有激起多少水花。
移動互聯把用戶池放大無數倍,技術也強大到可以精準定位用戶標簽,新的商業想象空間才被打開。
面對新浪潮,傳統BBS的產品形態、商業變現模式都已不合時宜。西祠胡同沒能成功突圍,就像沒有人能永遠年輕。
西祠胡同、南京與互聯網氣質
1997年,中國網民數量還不足百萬。程序員劉琥正在南京一所高校當計算機老師,因為覺得中文互聯網太過無趣,一個高自由度的BBS類社區在他腦海初具雛形。
“響馬”是劉琥給這個社區起的名字,他希望大家可以如響馬一般,在社區呼朋引伴、占山為王。項目耽誤了一年,劉琥將“響馬”用作了自己的網名。
1998年4月,家中養病的響馬終于有空完成醞釀許久的設想,一個由網友“自行開版、自行管理、自行發展”的網絡社區“西祠胡同”誕生了。
響馬將南京的西祠堂巷和北京的胡同兩相調和,聽起來“不南不北”,但又充滿市井氣。
這一年,搜狐、京東、新浪在北京成立,騰訊在深圳成立。中關村和華強北,正經歷著互聯網創業的第一股春潮。
南京的響馬還沒有體會到北京深圳涌動的互聯網創業熱潮,反而覺得夾在南北之間的南京是個“很具有互聯網氣質的城市”。
“壓力不大,生活富足,大家生活得比較自由,空閑時間也不少。”這是響馬心目中的互聯網氣質,“當然,如果把互聯網定義成商業化,南京一定不是個很功利、很商業化的城市。”
響馬的個人特質和設想,在一手創建的網絡社區得到體現:在西祠胡同,程序自動抓取主頁上的推薦熱帖,但會自動剔除掉那些來源于人氣前20名板區的帖子。
“我們永遠會扶持草根的、中段的、邊緣的內容。在西祠,你永遠看不到爆炸性的熱點事件,但大家玩的都很舒服。”響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在響馬看來,站方是西祠的服務者。從建立之初,響馬便十分謹慎的約束著站方權利,將論壇板塊的開設權和管理權都下放給普通網民。
2000年,響馬為西祠胡同設計了第一版站規。版區內,站方不允許介入版內事務。版主對版區的掌控力,要遠大于站方。
“我們要做的,是做大平臺,做好服務。讓每個社群、每個人群、每個版區,都能按自我意志發展。我們不把個人道德觀強加到版區,哪怕這是我們很不喜歡的一個討論版。”響馬說。
很快,西祠在南京就站住了腳跟。1999年,西祠迎來討論版的瘋長時期。創立短短兩年便吸引百萬用戶,一度躋身全球網站前一百名。
找不到位置的西祠胡同
2000年,西祠正處高速上升期,響馬突然宣布將西祠賣給藝龍(即e龍),他個人從西祠抽身而出。
西祠本是閑暇之作,爆火之后,服務器超負荷運轉,運維成本劇增。為了不關站,在跟幾個收購者商談過后,響馬選擇了e龍的創始人唐越。
直到今天,響馬依舊覺得這是“當時最好的選擇”。當時,唐越剛從華爾街回國,意氣風發。“在唐越時代,藝龍對西祠的支持還是比較強的。”響馬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唐越在華爾街有7年投行經歷,收購西祠胡同的決定由他最終拍板。
換了股東,有用戶不愿接受,他們擔心西祠胡同“變質”。在西祠的討論版,有人吐槽“西祠胡同”馬上要變成“西祠大廈”。
網友說對了一半。上市的大目標下,藝龍開始要求西祠具備盈利能力。
盈利指標強壓之下,西祠推行向VIP用戶和版主收費的模式,僅向VIP用戶收費開放特定功能,這遭到許多用戶的反對。
版友大量流失,西祠又開始搖擺。
2003年,劉輝進入西祠,擔任總經理。劉輝出身摩托羅拉,在通訊行業工作多年,西祠是他跨界互聯網的首次嘗試。
進入西祠后,劉輝立即取消了向VIP用戶、版主收費的制度。劉輝向時代周報記者解釋,“版主在西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只有為版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才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2005年,劉輝邀請響馬回歸。響馬對西祠的底層業務以及社區架構進行了一番重構,改善了用戶體驗。
好景不長,2006年唐越離開了一手創立的藝龍。他的離開也意味著來自母公司的支持減少,西祠變得尷尬起來。
“藝龍的主營業務和商業模式與西祠是平行的。”劉輝認為,藝龍和西祠之間的互補逐漸消失。
找不到造血模式,也得不到資金注入,此時西祠的服務器甚至時常無法登錄,后臺數據大量丟失,更多用戶心灰意冷,選擇離開。
隨后,響馬和劉輝決定將西祠從藝龍中剝離出來。
2008年9月,在南京舉行的互聯網大會上,劉輝宣布,西祠將會耗時半年至一年的時間從藝龍集團徹底剝離。
只是沒人會想到,此后藝龍和西祠兩相糾纏長達八年,終于在2015年才以7650萬元賣給江蘇省國企紫金匯文。
此時的西祠,用戶量增長早已乏力,已經沒有和微博、豆瓣、小紅書、虎撲等相提并論的能力。
“紫金匯文收購的目標,是想把西祠做得更好更大,至少做成當時江蘇互聯網的領頭羊。但沒有給西祠注入更多的資金支持。”劉輝說。
找不到位置的西祠,頹勢已無法挽回。
沒趕上的轉型浪潮
控制權之爭帶來的內耗,只是西祠消亡的表層原因。往細處看,產品形態、商業模式的落后,西祠被甩下車更像是一種必然。
西祠胡同有幾個版區人氣居高不下,風格卻大相徑庭。
女生最愛“敗家MM集中營”,吃貨必上“e美食”,八卦能手喜歡“包藏貨心”,“后窗看電影”是電影愛好者的家園……
2004年前后,豆瓣、虎撲和B站接連出現,這三家公司自創始以來便帶有極其鮮明的功能和個性——文藝青年逛豆瓣,直男玩虎撲,二次元集中在B站。
而無所不包、難以界定的西祠胡同,意味著用戶屬性的雜亂。
貓撲社區前總監類類曾發文反思,綜合社區吸引的用戶太多太雜,不夠聚焦,很難吸引到高質量的用戶。綜合社區在最好的變現領域上,不聚焦、不深扎、不沉淀,那就拿不到這些領域的用戶,更不可能長久地在這些領域分羹。
劉輝也對此感到遺憾,“比如西祠的婚慶頻道在2008年就開始做,如果在2014、2015年單獨剝離出來,或許會獲得更多垂直領域的發展機會;我們也可以支持版主演變出更多的生態,比如大家現在說的‘e美食’就是大眾點評最早的雛形。”
西祠也曾向移動互聯網方向爭取更多用戶和流量,嘗試在內部拉扯之下過早流產。
2009年左右,西祠成立了專門的移動研究組。“我提出一個方案,接下來移動互聯時代要組織團隊專門研究怎么把社區做的集中化、移動化。”響馬回憶,這樣的計劃在當時很超前,但集團更看項目能否盈利。
第二年,尚在雛形當中的移動研究組就被整個“砍掉”。
響馬感慨西祠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后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被甩下車是一個必然結果。”
響馬認為,BBS不能適應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量的論壇并不是自主研發的,而是依托于第三方開源的免費軟件架構。“看起來PC時代的論壇百花齊放,但其實這些論壇自主研發的能力很差,沒有能力進行完整的移動互聯網轉型。”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需要的東西。”劉輝認為,BBS需要每個網友花費更多時間、投入更多精力貢獻內容和話題進行沉淀。它不適應當下快節奏、碎片化的傳播方式。
在眾多老牌BBS中,西祠胡同的告別能在社交媒體上激起水花已屬幸運。
新的產品不斷取代舊的,要求web1.0的產物跟上每一次的時代變化,永不落幕,或許本來就是奢望。
移動互聯網普及,龐大的流量池給予了企業更多的商業化可能,以推薦算法為核心的信息流也被證實是增加用戶粘性、提高沉浸時長的最有效路徑。
面對新技術、新流量的沖擊,傳統BBS的產品形態、商業變現模式都顯得過時。當KOL大量出走,優質內容產出下降,BBS沒能和同時代的四大門戶一般突圍成功,最終成為了“時代的眼淚”。
西祠胡同真的死了?響馬又覺得沒有。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會消失。我們現在看到的西祠,只是互聯網上的具象而已。每個人記憶中都有自己的西祠胡同。” 說到這里,響馬頓了頓,“所有人在西祠,都有自己的片段。每個碎片加起來,就是西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