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上市公司違背承諾、沒有按規定準確披露信息或者虛假披露,致使投資者證券交易受損的,可以向上市公司追責。
作者丨Kinki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網絡
"
盡管已經退隱江湖,但馬云和他一手締造的阿里仍難逃資本市場的腥風血雨。
近日,最早向阿里巴巴提起訴訟的4名美股投資人修改起訴狀,將馬云列為了新的被告人。
已經在2019年9月辭去阿里董事長職務,并在2020年10月完成卸任的馬云,目前已不再擔任集團職務,但這一次,又尷尬的站上了被告席。
1
源于股價的訴訟
這場訴訟源于2021年,4名美股投資人向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發起了針對阿里的集體訴訟,起訴理由是阿里股價暴跌致使其投資受損,并要求阿里和馬云賠償損失。
不過,在今年4月22日,這4位投資人突然升級對阿里的訴訟,并將阿里創始人馬云列為新的起訴對象,此番修改起訴狀,指控內容沒有明顯變化,最大區別就是將馬云列為被告。
回看阿里的股價,在2020年11月到達巔峰,約為298美元/股,而到了現在,阿里股價最低僅有76美元左右,下跌幅度約為70%,根據最新市值計算,約1年半的時間,阿里的市值蒸發約6200億美元。
不過,阿里也不是首次成為被告了,早在2020年,阿里就因涉及證券欺詐案而被美投資者集體訴至法院,起訴理由是阿里存在一些誤導性的,不切實際的虛假陳述,沒有向投資者披露涉及螞蟻集團的事實,而彼時正是螞蟻集團暫緩上市的關鍵節點。
按道理說,投資都有風險,總不能賺了就高興,跌了就要起訴,這么說的話,每天那么多上市公司的股價有漲有跌,這訴訟不是沒完沒了?
一般來說,不管國外還是國內,都有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公開信息供投資者參考,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上市公司違背承諾、沒有按規定準確披露信息或者虛假披露,致使投資者證券交易受損的,可以向上市公司追責。
當然,在案件正式審結之前,我們并不知道結果會如何,目前來看,阿里最終是否會被判定賠償責任,馬云是否將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都將取決于案件原告方是否能夠足證,能否證明阿里以及馬云存在當地法律明文規定的違法違規事實,在此之前,我們也不需要做過多的揣測。
2
為何是阿里
事實上這一年以來,說是中概股的“股災之年”也不為過,不僅阿里,美團、騰訊、B站、愛奇藝等互聯網公司,以及“蔚小理”三家新造車企業,都出現了滑坡式的股價下跌。
沒有中概股能逃過“下跌”的命運,那為何被告的偏偏是阿里以及馬云呢?
首先,阿里的股價確實下滑嚴重。從去年開始,國內互聯網行業的“風向”便開始轉變,在“反壟斷”大潮下,管理層對行業的監管開始逐漸強化,阿里、美團均已率先因“壟斷”而領罰,可以預見,行業將告別無序的高增階段。
除此以外,隨著人口紅利式微,互聯網企業的流量也變得越來越貴,市場從“增量”變成“存量”,企業間的競爭自然更加激烈,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都在下降,這也是去年各大互聯網企業股價波動的原因之一。
在美國投資人看來,面對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阿里的股價跌幅似乎更大,但其在財報和公開聲明中卻對風險的披露并不充分。
而在美國,類似此次的阿里事件,投資者因股價下跌嚴重而起訴上市公司也早有先例。2018年,特斯拉股東對馬斯克提起集體訴訟,理由是馬斯克一條“特斯拉破產了”的推特,誤導了市場導致股價下跌,讓股東的權益受損。
今年,蘋果也遭到股東集體訴訟,原因是他們懷疑庫克隱瞞了iPhone手機在中國真實的需求,給出了過于樂觀的預計,結果iPhone在華銷售下滑,影響股價同時損害了股東的權益。
事實上,在美國此類案例并不鮮見,美國也有一部分律師專門盯著華爾街,通過參與集體訴訟索賠巨額罰款,假如訴訟成立,律師們也將收入不菲,所以,此次阿里因股價波動而成為被告,也許是真的因為它跌太多了。
其次,我們還能大膽推測一下,股價下跌的中概股那么多,為什么偏偏是阿里?可能也是因為阿里以及馬云屬于國內最具代表性的科技企業和企業家之一。
在2018年,國內包括阿里、騰訊、百度等互聯網企業,它們的市值都曾經能與美國的科技公司分庭抗禮,可到了2021年,仍能處于頭部的公司只有阿里跟騰訊了。
選擇阿里作為被告,某種程度上是挑了國內科技公司中整體實力最強的那一家,一旦對其訴訟形成判例,將會顯著影響面向中國科技公司的投資者信心,甚至進一步重創中概股,在這個過程中,難說美國資本市場完全沒有打擊國內科技企業的心思。
3
中概股何去何從
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包括港股在內的280多個中概股,其總體市值蒸發了約20萬億,整體市值較最高點時已縮水近六成。
曾經看好投資中國的芒格,在2021年曾多次抄底阿里,但最近也一改態度,開始減持阿里,倉位直接砍半。
外資撤退、股價下滑的背后,是國內互聯網科技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以阿里為例,2月其發布了2022財年第三季度(2021年10-12月)財報,凈利潤同比下降75%,營收的增幅也在放緩,是2014年上市以來最低單季增幅。
除了企業自身的業績壓力在加大之外,中概股在美國市場所面臨的政策限制也變得更為嚴苛。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即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計,將被禁止在美國任何交易所上市,今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先后將40余家中概股企業列入 “預摘牌名單”。
由此可見,中概企業在美國資本市場正遭遇“內外交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企在美股也未必能獲得好的估值,因此,不少企業均紛紛剎停赴美IPO,比如小紅書、Keep等。
相對應的,中概股選擇回港股上市或者私有化的趨勢則更為明顯。目前,港交所已有二十多家中概股回歸,包括百度、微博理想、小鵬、蔚來、知乎、B站等多家互聯網、新造車企業。根據中金研報數據,接下來還會有約25家公司可能在未來3-5年內滿足回港上市條件。
而除了回港上市之外,“私有化”也是中概股的另一出路,2022年3月,新浪正式宣布完成私有化,告別上市21年的美股納斯達克,新浪稱,私有化不是一個時代的結束,而是用一個新的架構更好地去開拓未來。
不過,目前中概股大規模從美退市的情況或還不會到來,在這個關鍵時刻,國內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更應積極適應行業的新變化,在不斷尋找新增長點的前提下,專注自身的經營,提高業績。
對于中國互聯網并不算長的發展歷史來說,這一段時間中概股的集體低迷,或許也給未來的行業發展提供了更多思考,畢竟當風口過去,總有些虛假的繁榮要被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