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大流行的第三個春天已經過去。市場不再像前兩個春天里那樣充滿信心。持續高位的感染人數,愈加頻繁的靜態管理,不斷走低的經濟指標,讓人心生焦慮。
越南再次擠入中國人朋友圈的時間流:李嘉誠押注越南;越南經濟強力復蘇,出口高速增長。儼然出現了一個“越南奇跡”,挑戰中國全球供應鏈地位,還逐漸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越南是東南亞經濟的縮影。整個東南亞都在從全球加速汲取人才與資本,不僅承接了相對低端的制造業的產能,還在技術創新上迸發出年輕的活力。
不僅如此,東南亞的第一代獨角獸上市,成為互聯網平臺公司。相比之下,中國的互聯網平臺公司正處于困境之中。
半年來,東南亞的獨角獸企業凈增6家,總估值增長了30%。中國的獨角獸企業凈增9家,總估值增長了9%。
東南亞的獨角獸企業主要誕生于消費互聯網與金融科技領域,約占70%。在過去兩年里,有大約6000萬東南亞人成為新的數字消費者,是當地人口的10%。東南亞像極了幾年前的中國,互聯網產業享受著網民紅利,新冠疫情推動了互聯網服務與金融科技向消費者滲透,但年輕人比例更高。
金融科技是東南亞最熱門的行業之一。去年,東南亞約有1/3的風險資金投向金融科技企業,與前一年相比,總金額直接翻了三倍。從2020年到2025年,全球數字錢包會從28億個增長為48億個,東南亞會是世界上數字錢包增長最快的地區。印尼互聯網券商平臺Ajaib,成立不到兩年,晉升為獨角獸企業。
在中國規范平臺經濟的時候,東南亞的互聯網企業向綜合性平臺野蠻生長。出行平臺Grab,被類比為“東南亞的Uber”,進入了金融支付領域,又進入了消費信貸領域;從游戲進入電商的Sea,被視為“東南亞的騰訊”,在金融上的投入更為激進,在支付、數字銀行與消費信貸領域高舉高打。它們都有龐大的用戶群體。
東南亞企業不會一直停留在消費科技層面,也不會滿足于一直是“誰的誰”。
更多選擇的商品,更便捷的支付,迫切需要東南亞供應鏈技術與物流服務跟上節奏。服務于這些企業的數據公司與自動化公司,尚未成為獨角獸企業,但已經構成底層生態。它們也是東南亞從消費科技跨入硬科技的墊腳石。
東南亞正在吸聚越來越多的人才。正如硅谷受益于斯坦福,新加坡擁有數所全球排名領先的大學,輻射整個東南亞。東南亞第一代獨角獸企業的創始人,很多都有美國留學背景。Grab創始人陳炳耀,是一位80后華裔,在馬來西亞出生,就讀于哈佛;Sea創始人李小冬,在中國天津出生,就讀于斯坦福。
這個趨勢還在持續。最近20年來,越南留美本科生增長了12倍,高于中國的11倍;研究生階段,越南增長了近8倍,中國增長了3倍,整個東南亞增長了2倍。今后越南留美學生的增長速度會更快。
隨著東南亞第一代獨角獸企業排隊上市,或通過其他方式在資本市場退出,更多實現財富自由的年輕人加入創業創新的大軍。騰訊與阿里是中國創業者的黃埔軍校,而來自Grab,Lazada和Sea的三家新加坡科技寵兒,則已經創立或經營著1000多家公司。如果Sea是一家中國公司,它的市值已經能擠掉拼多多和百度,進入前五。隨著下一代獨角獸企業上市,人才會加速向市場釋放。
還有來自全球互聯網巨頭海外業務人才的外溢。中國的阿里巴巴與字節跳動,美國的亞馬遜、蘋果與谷歌,都在新加坡擁有區域總部。不僅是本土人才,很多外籍或移民人士在東南亞創業。在多個國家嚴打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時候,很多創業者遠渡來到這里。
風險資本愿意為他們的夢想買單。總部位于新加坡的初創企業,獲得了最多的風險融資。很多投資者甚至政策制定者認為,新加坡的成功源于穩定的政治、親商的法律以及開放的市場。
最近三年來,東南亞企業獲得的風險投資總額,僅為中國企業同期的1/6,但增速卻是中國的2倍。在東南亞國家中,最近熱炒的越南,風險投資活動相對不那么活躍;體量較大的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活躍程度超過中國;投向菲律賓與馬來西亞的風險資金驟然上升。原先扎根于中國本土的風險投資機構,也從專注跨境轉變為尋求海外本土投資機會。
不過中國獨角獸總量還遠超東南亞,達到174個,而東南亞僅有26個。中國創投圈里,有“第二次下南洋”之說。尤其是在金融科技領域,還有區塊鏈和加密經濟領域,以新加坡為中心的東南亞,已經直接吸引了數以千計來自中國大陸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以往人們說起產能轉移,總是不看好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但資本正在迅速改變這一切。產業資本也在涌入,谷歌和Meta計劃投資通往東南亞與日本的新海底電纜,以改善整個亞太地區的互聯網連接。
中國互聯網巨頭國內重心轉向硬科技,但軟實力卻在向海外拓展。騰訊、阿里巴巴參投了多家獨角獸企業。它們還潛移默化地輸出了中國商業模式。最近五年的并購交易中,來自中國的資金排名第二,僅次于本土力量的新加坡。
多個東南亞國家已經宣布跨入抗疫的新階段。在疫情之前,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三個城市間的國際航班,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好幾路資本正在向東南亞匯聚。它們將成為創新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國會迎來更多挑戰,還是更多機遇,要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
▽
關鍵詞: 不止越南在搶供應鏈 東南亞的平臺經濟也在崛起 全球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