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結合如何“商業化”?一邊“重構自己”,一邊“解構市場”

發布時間:2022-04-15 09:34:48  |  來源:騰訊網  

當前,國內醫療行業正處于多項技術快速演變融合的過渡階段,因而未來更多的機會必定是來自于交叉型創新領域,所以“醫工結合”這種全新的模式正在成為醫療創新者的共識。

但這并不容易,眼前的問題仍然很明顯。首先從技術本身來看,就存在醫工集合難度大、原始創新力不足等難題;而從市場應用來看,當前存在著與市場需求脫軌、商業化能力弱等弊端。這些“不利因素”導致當前我國醫工轉化率相當之低。

為解決這些矛盾點,在新一期《CNIT創新周話》上,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國內多個臨床轉化中心創業導師、資深投資人陳陽博士就“醫工商融合的解構與重構”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度分享。

以下為陳陽博士講話實錄,為方便讀者閱讀,動脈橙果局在文字上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01

商業的基本:角色與立場

當你成為企業創始人時,必須要清楚自己和對面人的立場,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你對面的是誰”

作為企業創始人,必不可少的要和投資人打交道,這是因為一個企業要成立發展就必然需要投資人的青睞。這里主要指的是早期投資,也就是大家常說的VC或者風險投資。

圖1 | 投資收益圖解

早期投資基金一般由“金主”VC提供,但他們的錢一般來說都不是自己的錢,他們也有其“金主”,叫LP,即有限合伙人

那么LP的錢又從何而來呢?

其來源有兩類,一類是高凈值人士,如上市公司的老板,或者之前做房地產的人等,這些人大概會有幾個億以上的資產,每個人出一部分,基本上就可以募資成功。

還有一類是機構投資人,就是我們平時常見的五險一金、養老金、社保這些社保資金,還包括商業保險類的險資,這些是一大類。除此之外,還包括國投、中投這些國家級大型基金,這些都是以千億作為一定基金規模的,屬于國家或者較大的資金池去管錢的一種模式。

那LP和VC又是如何賺錢的呢?

對于LP來說,他把資金給到VC之后,每年會獲得所給資金2%的利潤。而VC基本是不花費太多成本的,因為他們管的錢是別人的,投給項目公司以后,項目公司通過退出,即能夠重新還原成現金的模式回到VC的賬上,并以此獲得一定的收益。

退出的方式基本就是大家所了解的公司上市,或者說是“賣老股”,中間互相倒手,比如上一輪投資人給下一輪投資人,使股權互相來回轉換,如果投資這個項目賺了一個億,VC自留20%就是2000萬,剩下8000萬就還給他的“金主”,也就是LP。

在了解完VC和LP的資金構成和收益方式之后,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是:你的“金主”會多大程度干預你?

無論是創始人還是投資人,其實雙方都是在拿股權換股權,可這個東西是很不實在的,你必須要舍得放棄一定的控制權,但大家到最后可能都會很擔心,股權都被分出去很多塊了,最后這個公司還是不是自己的?

實際上,這里邊會有幾個臨界點,在你持股51%以上時,你對企業還是擁有絕對的控制權,只是后期在現代企業治理的過程中,為了保證公司融資和控制以及正常運營層不同的治理結構,是可以實現不同的控制力的。

了解完對面的這個人是誰,現在再回歸到自身的角色,這時候的你不再是醫生或者工程師這種法律意義上的一個自然人,而是代表了一個企業,自己也就是企業主體。

這時就涉及到一個選擇的問題,有時兩者可以統一,但有時就會產生分歧,這就需要醫生明確自己的基本角色和立場。

一方面,如果對于學醫或者做臨床出身的,那么自身的目的相對來說比較單純,或者比較理想化,可能是為了想要救死扶傷才會選擇這個行業。正如有時候有些醫生創業,或者說做一些器械創新的時候,會比較理想化,因為他們本來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救病人的命,并覺得這是臨床所緊需的。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要成立一個企業,或者說如果打算去進行股權融資的話,就必須要明確企業的誕生的目的,從經濟學上來講,企業一經誕生,它的目的就是為了逐利,這一點可能和真正想從事醫學這個職業的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

當然,除了明白自己的立場,還需時刻觀察市場動向,這其中有兩個市場一直在控制企業的發展,一個是行業市場,一個是資本市場

首先說行業市場。醫療行業有很多不同的子行業,在器械方面來說,就有支架、導管等,每一個子行業都是一個單獨的細分賽道,也就是完全不同的行業市場。

然后是資本市場。其實從企業融資開始,企業就作為另外一種商品在資本市場進行來回交易或流通,最開始是一級市場,主要是投融資,等企業上市之后就會進入二級市場,也就是股價交易市場。

在了解完“你對面是誰”和“你是誰”的角色立場后,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對自己的角色進行審視,即站在企業的視角,自己的思維角度需要經歷怎樣的調整?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理性經紀人”理論能夠給出一些回答,經濟學上有一個假設,假設一個人是絕對理性的,那么他作為一個企業的主體也好,或者說作為選擇的消費者的主體也好,理論上他會有幾個特點。

第一個就是動機。上文強調了企業誕生之初就是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或者效率最大化,同樣的,不管是醫療行業,還是消費品行業,當他在去做一些產品的時候,所有的選擇都是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第二個就是選擇。就是當選定目標時,他一定會對所達成這個目標所做的,潛在的或者可有形的這些成本以及收益去進行綜合的一個考慮,然后最終做出一個對于自己來說,是一個效益最大化的選擇。因此,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

這是第一個要改變的視角,即認清企業是需要盈利的,而且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第二個要改變的視角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即醫生不能只專注于自己的技術,而是要去權衡與企業相關的任何環節。

具體而言,對于醫生來說,他一定是需要跳脫出自己的技術圈,然后去觀察整個行業的發展規律,包括疾病譜的演變、技術維度的演變規律、企業的運營規律等,只有適應大規律去做企業的戰略布局,才有可能隨大勢讓企業走向成功。

#02

從投資人視角定義創新價值

在早期投資行業里有一句話,就是“投資就是投人”

這句話從整體來看沒什么大問題,但實際在做早期投資的時候,看A輪以前(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的初創企業就像看三歲小孩,他那時有很多特征沒有表現出來,因此也看不出來今后的發展,所以這時候說投資就是投人是不對的,而是需要經過系統的評估,對未來的企業或者這個行業去做一定的預判,然后再回到A輪這個投資節點,再決定到底投還是不投。

圖2 | 投資人評估體系基本面分析

在做早期投資時,投資人衡量一個初創項目的標準大致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創新器械所屬的整個細分領域的市場空間和天花板在哪;第二,創新器械的市場份額能占到多少,是藍海還是紅海,創新器械進入市場的門檻和政策要求是什么,核心競爭力有多大;第三,投資人的估值和投進去的成本是多少,預期收益如何,周期多長,風險有多大等等。

因此,在創業伊始,創始人應從投資角度全盤考慮,審慎選擇賽道,選擇大市場、高增長賽道

這是因為企業在最早期從0到1的時候,如果市場小的話,再優秀的創業者,也很難把這個公司盤活,正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所以從0到1,一定是市場為先,產品為先,在選不同賽道做不同產品時,一定要看整個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

在這之后,就要找到強剛需的產品,也就是有巨大臨床需求的產品,這是醫療創新的本質,也是初創企業能否走向成功的關鍵。

剛性需求比較高的產品大都涉及量和價,即整個臨床應用的數量和產品的最終定價。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有對目標市場的準確計算,不同的產品剛性需求、患者數量、市場空間、目標市場、操作學習曲線等都不一樣,這些都是醫生做創新需要考量的因素。

一方面是要考量的是利益出發點。要知道,醫生、患者、整個醫保基金(包括部分商保)以及生產廠家都有不同的利益出發點,對于醫生來說,就需要自我分析:你的創新器械是不是比如增加了醫生的整個病床周轉率,降低了醫院運營成本,提高了門診流量和整體效率,縮短了醫生的學習時間和成本等等。

另一方面是競爭格局的問題。競爭格局要從多個層面來看,有時候大家只能看到“水面上”的玩家,例如一些大的產業方,初創公司等,但也存在那些尚未“露臉”的玩家,或許他們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案,擁有不同技術的路線,也可能會是同一個技術路線的不同產品。

事實上,在做早期創新器械時,可能你潛在的競爭對手在不同方向與你競爭,只是在兩三年以后可能才會冒出“水面”。因此,對于醫生來說,創新不能光埋頭做自己的技術路線,也要多聽聽市場的聲音,不然很有可能會在別的技術路線被人“彎道超車”

#03

醫工商的重構:產品、戰略與市場

“醫工商”三個字其實可以細分為兩個問題:一個是“醫工融合的點在哪里”;另一個是“醫工和商業之間融合的點在哪里”?

開發一個完全創新的產品都需從臨床需求出發,但臨床需求怎么界定,怎么量化臨床需求,形成醫療器械有形的部分,是目前醫工結合的一個大門檻。

目前大家做器械創新時很容易光看器械有形的部分,即“相”,如器械設計的角度或彎度,而忽略了臨床需求、醫生的實際操作、病人疾病的解剖特點等“道”方面的問題。

事實上,正常的創新研發應該總結臨床需求和患者需求,從“道”上正向推演出來,同時器械的有形部分又都是為了解決臨床上的需求。

這其中又涉及從臨床到工程的接觸面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讓醫生和工程師有共同的思維方式,這樣才能講共同的話語,從而做共同的創新產品。

根據多年臨床研發實踐說明,做臨床研發必須把臨床需求拆解到底層的要素,才有可能真的去做一些工程化創新。以用戶需求說明書(URS)為例,URS需要涵蓋研發器械的核心,用戶需求(患者和醫生),產品的要求和性能特點,以及監管和審批法規要求等四大方面,如果醫生自己嘗試過寫URS,可以看到一些之前注意不到的盲點,才能更好地與工程師交流。

而從企業戰略的角度來說,有三個層面,分別是醫學、市場和渠道

第一是醫學,即考慮做哪些產品之前需要考慮產品適應癥或患者流;第二是市場,適應癥和患者流和產品的目標用戶、臨床使用中的區隔互相映射,后兩者即為市場層面需要考慮的問題;第三是渠道,即考慮產品賣給哪個科室,哪級醫院,哪些區域等等。

在這三個層面之中,和醫生關系最大的是醫學層面,從醫學層面出發定下適應癥、患者流;再從第二層確定用什么產品解決什么問題,用在哪些人群身上,最后考慮渠道問題,產品到底在哪兒用。

實際上,前兩個層面問題解決了,渠道問題也就迎刃而解。這是創新研發的整套思路,再結合前面所講的商業角色和立場、價值評估等內容,就是醫工商融合的重構。

關鍵詞: 醫工結合如何商業化一邊重構自己 一邊解構市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