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傳奇(十一)OICQ發布日:1999年2月10日
在張志東小組閉門開發的同時,曾李青開始游說“老東家”深圳電信。最終他說服深圳電信出資60萬元,并提供服務器以及帶寬,以“聯合立項”的方式參與OICQ的研發推廣。就這樣,OICQ找到了發布的平臺。
OICQ的第一個版本-OICQ 99 beta build 0210,正式發布的時間是1999年2月10日,在騰訊創建日的3個月之后。在所有創始人的印象中,這一天并沒有進行任何的儀式。在放號前,馬化騰等人預留了200個號,對外放號從10201開始。
“前200個號留給我們自己,當時想,200個預留號足可滿足未來十年八年工作人員數量增長的需求了。”馬化騰給自己留了10001號。根據他們的規劃,第一年希望發展1000個用戶,第二年爭取3000~4000個,到第三年有1萬個,然后再考慮接下去怎么辦。
張志東還算了一筆賬,用戶數量在1萬個以內,每年的人員開支、帶寬租金和服務器費用不會超過10萬元,應該是“養得起”的。
OICQ的第一批用戶來自PCICQ.當時,飛華開發的PCICQ已經上線,并在華南地區有了上千個用戶,廣州電信的信息港天天在首頁為這個產品做廣告,但是它的性能不太穩定,下載速度慢,還經常掉線。
因此當OICQ推出之后,很快就形成了“口碑效應”,用戶紛紛轉向使用OICQ.在產品上線之后,張志東團隊根據網民們的體驗,不斷發現和修復Bug,在第一周就連續完成了三個迭代版本,平均每兩天發布一個,這更大地激發了用戶的使用熱情,在后來的10多年里,騰訊在技術研發上所堅持的“小步快跑,試錯迭代”原則,其傳統即肇始于此。
馬化騰和張志東還時不時跑到二樓的那間網吧,現場觀察用戶的使用狀況。“那時,當“嘀嘀”聲從不知哪個黑暗的角落傳出的時候,我們的心尖都會跟著抖一下,那種體驗從未有過,太美妙了。”馬化騰說。很顯然,撬動“阿基米德杠桿”的那個支點是用戶體驗。
1999年4月,馬化騰和陳一丹到北京出差,當他們白天跑了六七家尋呼臺推介網絡尋呼方案,筋疲力盡地回到一家小招待所,打開電腦時,突然發現,OICQ的在線用戶居然已經超過了500人。
這讓他們幾乎同時跳了起來,兩人手忙腳亂地翻出兩只杯子,買了一瓶啤酒,在小房間里碰杯慶祝。他們不會想到的是,這只“嘀嘀”亂叫的小東西很快就要吃掉他們全部的現金,并把他們推進一個極速狂飆的“超限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