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深度丨脈脈:互聯網公司傳言首發地

發布時間:2022-04-14 19:30:05  |  來源:騰訊網  

2021年年底開始,受到外部環境變冷的影響,中國大型互聯網公司普遍開始裁員,騰訊、阿里、百度和京東等都在此列。裁員陰云之下,公司員工的情緒逐漸累積并尋求釋放。脈脈——這家職場社交平臺,因下屬版塊“職言”可以匿名發帖的特性,讓其成為受裁員影響的互聯網公司員工的密集發聲地。

在脈脈職言里,騰訊是一家管理僵化、管理職位被中年人把持,員工普遍被PUA而人心惶惶的公司;百度是一家要面子的公司——在老板出席的無關緊要的活動中找兼職充當觀眾,或者是打壓新人故意不給高績效;阿里巴巴的P7員工則被普遍認為是年紀大而且薪水高,但能力不強。而在現實世界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三家公司在招聘吸引力、員工福利、技術投入、企業社會責任等方面都獲得了多個獎項和高排名,從商業角度講幾乎是中國最好的公司。

最新被職言上消息傷害到的是騰訊。2022年1月26日,一位騰訊應屆生在前一天晚上因一份表彰文檔,向企業微信管理層投訴加班強度太大而聲名大噪,他宣稱無論結果如何都會從騰訊離職。2月8日,脈脈的職言里有匿名帖聲稱當事實習生被騰訊標記為永不錄用。這則沒有根據的消息經過快科技等媒體報道后持續發酵,騰訊的公關負責人張軍不得不出面辟謠,將這一報道斥責為 “假新聞”。

辟謠脈脈上的傳言,已經成為互聯網公司公關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一。

脈脈職言上的內容經過微信公眾號、自媒體和部分網絡媒體的轉載和放大,讓網絡信息更加真假難辨。“我們雖然立即進行了辟謠,但不是每個看到過謠言的人都能看到辟謠信息,傷害已經造成了”。一家多次處理脈脈上“謠言”的互聯網公司公關人員說。

接受電廠采訪的7家互聯網公司,處理脈脈上的內容已經是這些公司公關部門的日常工作之一;而職言上對于員工和管理者個人的內容,涉及的個體基本上采取忍氣吞聲的態度,他們沒有手段和時間處理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簡單來說,脈脈讓茶水間里的公司八卦放在了一個公開的網絡平臺上。

對于脈脈,職言上的內容意味著什么?它真的像對外宣稱的那樣嚴格審核?“謠言”背后脈脈會獲得什么?

流量和爭議之源

脈脈上線于2013年10月,創立之初對標領英,主打職場社交功能,第一波用戶中就包括了時任搜狗CEO的王小川、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等。2014年,職場社交巨頭領英進入中國。

匿名發帖是脈脈區別于領英和其他職場平臺的特色功能。這與林凡的創業積累有很大的關系。他是職業社交網站大街網的前技術合伙人,還曾擔任搜狗技術總監。2012年1月,林凡創辦淘友網,主打運用算法從科學角度挖掘用戶人際關系網。經過淘友網、頭像淘淘、覓覓三款產品的試水,林凡更明白匿名內容對職場社交用戶的吸引力。

早期的匿名區對發帖的管理相對松散,無疑間接鼓勵了許多用戶參與發帖。在2015年和2016年,百度就已經是匿名區的高頻詞,經常有匿名用戶發帖爆料關于百度和李彥宏的信息,加上當時百度因為搜索負面纏身,關注度高。這些關于百度的匿名內容,拉動了社區活躍度和流量,產品因此獲益。

匿名區曾是脈脈流量最大的板塊,一位前脈脈中層說,在改名為職言之前,匿名區為脈脈貢獻至少一半的流量。

脈脈公布D輪融資時曾透露,截至2018年8月,脈脈注冊用戶總達到5000萬,月均內容瀏覽量約為30億;林凡在2021年2月接受晚點采訪時,曾被問及“職言DAU(日活躍用戶流量)只占脈脈的10%多一點”,但前者沒有給予回應。

作為一家公司的核心商業機密,核心板塊的流量數據不會被公布。在回復電廠的問詢中,脈脈透露職言區對脈脈日活流量的貢獻占比不足15%。

脈脈因為匿名社區獲得了足夠的關注度,甚至這些匿名發帖讓其惹上不少官司。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脈脈(主體公司名為“淘友天下”)是常客,曾因為職言上的匿名帖子被車好多、字節跳動、百度、B站和便利蜂等企業起訴。

車好多集團一名人士說,同一個匿名“王重陽”曾于2019年9月和12月兩次在職言發帖,核心內容分別是瓜子二手車現金流緊張和裁員。車好多經過申訴和發送法務函,均未有效解決問題,才直接選擇起訴脈脈。

2020年7月的一審判決結果顯示,北京互聯網法院支持了車好多的訴求,責令脈脈向車好多提供發帖用戶的真實姓名、聯系方式和網絡地址等信息。

脈脈一直聲稱努力打擊情緒化的內容、情感類的帖子以及制造性別對立的內容,但公司傳言似乎從未遠離職言。2021年初,因平臺上有認證為“嗶哩嗶哩員工”的帳號發布對B站不利的言論,脈脈在一審判決中被判賠30萬。這一則帖子的內容是——“B站,能睡小姐姐,我睡了四個。”很明顯,這是一起沒有任何根據的惡意攻擊。

脈脈在回復電廠時聲稱,站內負面內容比例只占3%-5%。換句話說,其余至少95%的內容是職場互動、職業成長和人脈機會。“之所以這一部分內容很少受到關注,是因為他們不具備話題性,因而未被媒體廣泛傳播報道。”這是脈脈對于職言為何更受關注的解釋。

即使有很多法律風險,但林凡對職言的信心從沒有動搖。2022年2月16日,在脈脈推出“公司點評”功能的媒體溝通會上,他在采訪中這樣形容職言——“人民廣場”,意指職言的包容性。相對應的,脈脈并不是沒有強調真實,同事圈就是主打真實的信息,林凡將之稱為“有歸屬的地方”。

同事圈被認為是職言的“姊妹”產品,在2019年推出。前者強制性要求企業信息認證,提供多種認證方式;但職言的發帖者可以不經過企業認證,雖然脈脈鼓勵用戶實名發帖,但職言更像是樹洞。

如果一名用戶想在職言里發帖,他可以自行選擇匿名或者使用何種身份(包括前員工和現員工)。如果是選擇最新的身份,用戶甚至可以使用一個未經企業信息認證的身份。比如,用戶只需要在簡歷中添加一段工作經歷,那么在職言發帖的時候就可以使用該身份,無需驗證。

對于虛假身份,脈脈缺乏相應的治理手段,只是提示用戶如果使用未經認證的身份發帖,不會有太多人看到。但還是有人能看到,這就是職言區會有謠言誕生的主要原因——并非實名,在公司起訴前也就不需要負責。

根據電廠的調查,脈脈并沒有將職言的內容直接變現。廣告是脈脈早期最大的收入來源,不過在2020年,廣告、招聘和會員業務的收入已經幾乎平分秋色。直到如今,職言仍舊沒有出現一條廣告,也仍然不接受商業刪帖。

但職言對脈脈的影響是無形的。一位前百度中層說,百度曾因職言的帖子與起訴脈脈,最終以雙方和解而告終。但百度發現,百度的脈脈同事圈有超過10萬個ID,而百度員工只有4萬余人。在百度的財報中,這一數據是可查詢的。

很明顯,有很多ID是虛假、重復甚至是非百度員工的。脈脈理應在接到投訴后主動去除這些重復的ID,以保證同事圈的真實性。但最終,還是百度花了20多萬元購買了此項服務,然后雙方在信息加密的情況下進行數據庫對撞,才排除了那些無效的ID。

圖源:視覺中國

運營“傳言”,獲取熱度

幾乎每次接受媒體采訪,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都會對職言有不同的解釋。2022年2月,脈脈推出了一套公司點評體系,號稱可以幫助求職者從公司點評中了解一家公司,從而提升求職的匹配度。

這套點評體系目前與職言并不相關,但在媒體溝通會中,脈脈方面聲稱考慮會將職言的內容納入點評的體系內。不過,在匿名內容而言,兩者有相通之處。許多媒體在點評推出后進行了測試,發現未經身份認證,也可以進行匿名點評。

在澄清中,林凡將“脈脈是互聯網大廠最討厭的公司”看成是一個誤解。表面上看,他對這一評價不以為意,甚至是“可以理解”。但每當他被問到“職言是否縱容用戶造謠”的問題,他會這么回答,不是脈脈讓員工去產生所在公司的負面,脈脈只是提供一個用戶可以表達的渠道,因為每家企業爆發的問題就是客觀存在的。即使沒有脈脈,用戶也會去微博、知乎和B站發出那些企業負面信息。

他甚至還認為,比起其他的平臺,脈脈的可信度會更高,也更負責,因為脈脈有用戶的企業身份認證,這樣的認證可以幫助企業進行信息篩選和過濾。“我們不是在制造麻煩。”他在一次接受網易科技的采訪中強調。

林凡有意模糊“負面”和“謠言”,意在用一種取巧的說法去避免外界關注到脈脈的職言里存在不少謠言。在所有接受采訪的7個人中,都承認職言里存在謠言,甚至有人將之稱為“互聯網謠言的誕生地”。

但在林凡看來,很多互聯網大廠把脈脈視為敵人,可能是因為脈脈拒絕提供所謂“告密者”的信息。在拒絕一事上,脈脈一視同仁,即使是脈脈的投資人王小川來索要,林凡也會拒絕。在林凡的概念中,他堅持“職言就是一個讓員工和企業平等對話的平臺。”

這種堅持縱容了用戶,也給脈脈帶來了風險。2018年7月,正值脈脈D輪融資期間,有關部門責令脈脈對匿名區限期整改,關閉匿名發布信息的功能,并加強對用戶的管理。經過一個多月時間的整改,脈脈匿名區升級為職言重新回歸。

只要職言還在,林凡就不得不得罪一些人,甚至是朋友。不過至少在表面上,林凡并不太在乎。

“不管是在前端頁面,還是在內部,脈脈越來越傾向于鼓勵實名內容,弱化匿名信息的權重。”一位脈脈運營的員工說。但當被問及這一“鼓勵”的舉動在內部有何體現時,他沒有明說。

在回復電廠的問詢中,脈脈透露了一些改進的措施,這些措施即將在不久之后的6月逐步落地——脈脈計劃對產品進行改版升級,重點調整首頁導航架構,把職言降級為二級導航,鼓勵用戶在首頁瀏覽更多實名發布內容。

這名負責運營的員工還透露了一點,由于職言上的爆料能帶來更多輿論關注,脈脈的團隊會有意無意利用職言上的重磅信息對外制造更多聲音。

他提到的一個細節是,在脈脈媒介團隊的KPI里,其中一項是“脈脈對外傳播”,就是要求脈脈的媒介通過傳播手段提升脈脈的品牌和知名度。職言上的匿名內容天然具有爆料屬性,更容易抓人眼球,所以在傳播上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于是,這一點被主動放大。脈脈公關部的媒介人員會直接向媒體輸出職言的爆料內容,進而幫助媒體尋找對應企業的可采訪對象。比如,一家新能源車企發生裁員的情況后,脈脈曾主動聯系媒體,以協助聯系采訪對象為條件,幫助媒體進行報道,僅要求在報道中露出“脈脈”的品牌信息。

這一位負責運營的脈脈員工說,職言運營和同事圈的運營有儲備熱門企業的KOL(意見領袖,潛在可接受采訪的人)。如果職言出現這些熱門企業的爆料,或者對應企業的同事圈正在廣泛討論一個話題,脈脈公關會通過運營聯系到這些KOL,結合爆料信息,與媒體合作形成所謂的“選題”。

“其實脈脈的媒介一直以來都有借用職言進行品牌傳播的KPI,也要階段性借用同事圈的內容。為何是階段性,因為同事圈相當于企業第二內網,有很多企業的內部信息,用太多并不太好。”脈脈的一位員工予以證實。在職言的幫助下,脈脈在不少企業的負面報道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但是脈脈否認了以上的說法,他們在回復函中如此表示:“脈脈沒有KPI考核制度,實行的是OKR管理制。脈脈媒介負責媒體溝通,擴散用戶發言不是他們的OKR。”

一位脈脈的前資深員工直言,UGC(用戶產生內容)是脈脈的優勢,在自媒體時代里,脈脈扮演的角色與媒體幾乎無異,并且比許多媒體更加貼近信息源。脈脈也有意通過各種形式去強化內容的輸出,搬運用戶的爆料,將之加工成新聞、信息,并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搭建多渠道,擴大影響力。

在微博上,最知名的賬號之一是首席內幕官,擁有超過110萬關注者,主要搬運脈脈的帖子進行內容發布,并以“爆料”的名義規避信息的真實性等問題。雖然表面上毫無關聯,但微信公眾號“后廠青年”的確屬于脈脈在運營,內容運營部門的一名正式員工帶著幾名實習生,結合職場熱點和脈脈的帖子截圖,進行內容生產。

在這個公眾號上,有不少職場熱點內容,比如一名字節跳動員工猝死后,該賬號在一篇文章中引用了脈脈職言里的截圖,截圖內容是“疑似猝死員工的文檔編輯記錄”,但未經過任何信息求證。

職言的爆料還吸引了許多自媒體的關注。在“于見專欄”這個賬號中,還專門每日一期推出了“今日大廠八卦”欄目,每一期都有10條左右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作者還在底部的免責聲明中強調,這些素材來自于脈脈等平臺的八卦內容,并以“八卦搬運工”為由發布這些未經證實的信息。

就這樣,脈脈的內容運營形成了內外循環:在內部,通過各種渠道主動擴散和發酵那些吸引眼球的匿名帖子;在外部,利用職言的消息和媒體合作,通過媒體報道進行品牌傳播,并不加限制任由自媒體搬運那些未經證實的帖子,以“爆料”為由規避平臺和內容發布主體的責任。

當然,脈脈并不是毫無進步。前述接受了采訪的前百度中層認為,從完全匿名到添加ID再到現在采用了ID加企業信息的方式,這是脈脈在公正性和打擊虛假內容上的進步。

前述負責運營的脈脈員工直言,脈脈嘗試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幫助用戶了解職言上的信息真實性,比如會結合用戶的反饋,對相關內容打上“存在爭議”的標簽;對每一條職言,都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幫助用戶進行評價,以更多維度考量內容的真實性。

不過,當被問及“職言取得了足夠進步后,是否會出現關于脈脈的爆料”,沒人能給出答案。

關鍵詞: 電深度丨脈脈互聯網公司傳言首發地 互聯網公司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