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堵”了,然后呢?

發布時間:2022-04-04 22:08:24  |  來源:騰訊網  

□韋懿函 (西南大學)

近日,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數字鴻溝消除與鄉村振興”專題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對于未成年人上網管理,技術性保護手段得到普遍認可,但目前限制手段多于引導,呈現限制>技術>保護的現象,公眾對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狀況仍較為憂慮。(3月31日 《光明日報》)

在此情況下,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工作面臨著一個新的問題:“堵”了,然后呢?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小網民”數量急劇上升。據國家網信辦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94.9%,明顯高于同期全國人口70.4%的互聯網普及率。未成年人網絡使用的問題引起人們普遍關注,如何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更是其中的重要議題。

針對網民低齡化帶來的一系列未成年人網絡管理問題,國家予以高度重視。已數次征集意見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及“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大量關于未成年人網絡使用治理的內容,就是這一邏輯的最好注腳。在國家推動下落實的防沉迷系統、網游適齡提醒等技術性手段得到了公眾的普遍支持。

然而在這些限制性、技術性保護措施的背后,仍存在著公眾的隱憂: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沉迷問題,我們在“堵”的同時,或許缺少了一些配套的“疏導”措施。

事實上,只靠管制并不一定就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于網絡,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大量實踐與研究證明,無論是物質依賴還是行為成癮,消除心理依賴都是根本解決成癮問題的關鍵。倘若不考慮這一點,再多的網絡防沉迷措施或許都會走向韓國“網游宵禁”政策的結局——在數年后被取消。

學者高文斌、陳祉妍認為,網絡使用是青少年心理發展過程中受阻時的補償表現。互聯網契合了青少年遇到挫折時產生的尋求補償的心理,滿足了他們心理需要,這也成為他們接觸互聯網的主要原因之一。既然未成年人在成長中難以避免挫折,在信息時代下也難阻止青少年接入網絡,可以理解,青少年向網絡世界尋找心理補償在所難免。因為這樣的心理需求產生的土壤已經存在,且將繼續存在。全國網民網絡安全感滿意度調查報告中,未成年人使用網絡主要滿足于娛樂需求而非教育或其他,這也能從側面證明尋求心理補償是青少年網絡沉迷的一大關鍵原因。

因此,一味管制并不能完全避免青少年網絡沉迷。因為只要產生心理需求的土壤存在、這個心理需求存在,青少年就有沉迷網絡的可能。管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可能使問題發生轉移——限制網游,青少年便轉向短視頻,限制短視頻青少年就會轉向網絡小說……

要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我們該做的不只有管制,更應是給予及時引導,讓未成年人正確看待網絡,正確使用網絡,避免網絡沉迷。同時也應在現實中創造有意思的文娛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在虛擬世界之外尋找心理補償。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厘清了家、校、平臺的三方管理責任,提出開展媒介素養教育,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期待后續有更多具體意見出臺,期待媒介素養教育的全面鋪開,全面提升未成年人認知、參與、使用媒介的素養;期待有更多優秀網絡文化的產出,以優秀網絡文化浸潤未成年人的線上生活;也期待在線下舉辦更豐富有趣的體育、文娛活動,吸引“小網民”從網絡回到現實世界。相信這些也是在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問題上,有了 “堵”的措施后,社會希望看到的進一步的“疏導”。

關鍵詞: 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堵了 未成年人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版權聲明 - 招聘信息 - 友鏈交換

2014-2020  電腦商網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京ICP備2022022245號-1 未經過本站允許,請勿將本站內容傳播或復制.

聯系我們: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