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闖入人們視野:南京西祠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1元的掛牌價格轉讓500萬股股份,該公司正是昔日風靡一時的網絡論壇“西祠胡同”的主體。
消息一時間在媒體人圈子掀起波瀾。有文章評論道:西祠胡同曾有過無比輝煌的歷史,被很多老媒體人稱為“互聯網論壇‘骨灰級’代表”,于2000年6月正式公開的版面“記者的家”更是一度被稱為“報社采編人員黃埔軍校”。
彼時風云一時,如今已成為資深調查記者的宋陽標寫了一篇“流水賬”,用許多個好友的名字串起了過往回憶,還配了很多未曾公開過的照片。他在文末寫道:“青春永遠是最好的,也是無法追回的。所以,也是最值得懷念的。”
“恍若與一個20年未見的故友作別。”即使網站早已停更,頁面老舊落伍,但包括西祠胡同在內的網絡論壇上熱烈的公共討論氛圍仍歷歷在目。時光的橫軸回撥20年,舌戰群雄、慷慨激昂的武俠江湖背后,呈現的是最質樸的真誠和理性。
落在牛頓頭上的蘋果
1998年,南京年輕教師劉琥為打發無聊時光隨手寫了一個程序,“西祠胡同”就此成立。彼時的宋陽標還在讀大學,看到學校里的老師趁休息時間上網,他“不知道那是干嘛的”。
次年,畢業后的宋陽標進入《揚州晚報》擔任編輯,電腦也逐漸成為大家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報社的師兄告訴他,一個叫“西祠胡同”的網站很有意思,有空可以去看看,他便隨手在這個網站注冊了一個名為“老宋”的賬號。
誰能想到,“老宋”這個名字后來在傳媒界頗為出名。喜歡看新聞的宋陽標剛進入西祠胡同的聊天室時,發現那里“群魔亂舞、烏煙瘴氣”,但他在論壇的版塊里發現很多文學、時事類不錯的文章,看得津津有味。
看了一段時間,他突然想:“怎么沒看到我們新聞人的版塊?”于是在胡同口搜索一番,找到了一個版叫“記者的家”,版主叫“牛吃草”。為了加入這個不公開的版塊,他給“牛吃草”留言:我能進來嗎?
這句話讓“牛吃草”本人劉建平想起了已經“荒草萋萋”的版面,也在傳媒歷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多年后,劉建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如果“記者的家”要發一個杰出貢獻獎,宋陽標算一個,沒有他,“記者的家”可能就胎死腹中了。
“落在牛頓頭上的蘋果。”22年后,回想起后來事情的發展,宋陽標對瀟湘晨報(報料微信:xxcbbaoliao)記者這樣評價自己當時的舉動。
△2003年,宋陽標(左三)站在西祠胡同五周年的領獎臺上
全國媒體人的聚集地
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專業95級的劉建平而言,創辦“記者的家”是無心插柳。2000年初,劉建平在南京大學后門一個酒吧里碰到幾位朋友,他們以“響馬”“酷酷”等相稱,是西祠胡同最早的創辦者,“響馬”就是劉琥。
劉建平對朋友們“改名”一事感到驚訝,他們談論的“發帖”“灌水”也讓他覺得新鮮,回去后他便注冊了一個版,但也沒當回事,直到“老宋”的留言出現。
意識到這個版塊的價值,劉建平便把版面設為公開,又找來同學來版上熱鬧,口口相傳,版塊逐漸產生影響。
那一年,一組系統評論南京報業大戰的帖子引發關注,由于帖子直接觸及現實,文章從行文到分析都頗有章法,一時間“記者的家”的討論從南京延伸到全國各地,一度成為全國媒體人的聚集地。在那里,除了各種曝料、招聘和閑人指路,業界消息、媒體動向、派系斗爭甚至社會意識形態都盡顯無遺。網友笑稱,西祠胡同在媒體圈的地位,不亞于當時的媒體大報。
后來,宋陽標把能想到的媒體名字都在西祠注冊了一個版,“搞成了傳媒托拉斯”,“每天版面上都會趴著幾百個匆匆過客(即未注冊、直接看版和登錄時間過久掉線的用戶),這就是各大媒體的人趴在那看熱鬧。”早已成為記者的家重要一員的宋陽標回憶道,各地記者突然能在一個平臺上聊工作、分享感受,也讓他們很有成就感。
真正的價值
得知那則1元“甩賣”的消息,知名新聞傳播學者張志安教授發了一條朋友圈:“曾經的西祠胡同,曾經‘記者的家’,曾經的那些網友……”評論里,不少好友也感嘆唏噓。
在西祠胡同最火熱的時候,還是復旦新聞學院研究生的張志安為了尋找訪談對象,經常出沒記者的家,認識了很多媒體界的朋友,后來一直保持聯系。2016年,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突發疾病離世,作為好友的張志安發文悼念,最先想起的就是兩人15年前一起活躍在西祠胡同的情景。
“論壇可以圍繞話題蓋樓,將話題引向深入討論,大家還可以交上志同道合的朋友,比今天碎片化的社交媒體還是有很好的價值。”張志安告訴瀟湘晨報記者,論壇里最值得珍惜的就是討論中呈現的真誠和理性。
“我們可以圍繞一個話題進行循環反復的深度討論,這恰恰是今天移動互聯網時代所缺乏的。”在張志安看來,當時網絡論壇上的理性討論氛圍,對社會公共知識增加很有幫助,“但如今這樣的氛圍越來越難了。我們懷念西祠,與其懷念一個產品的沒落,其實更是懷念一種深度理性的對話。”
新世紀之交時,貓撲大雜燴(1997年),西祠胡同(1998),天涯社區(1999)等大型論壇陸續上線。數量龐大的網民們在各自的虛擬社區里唇槍舌劍,BBS開啟了新功能:普通人跳出私人層面瑣碎的日常生活,站到了公共參與的網絡廣場上。后來有學者這樣評價BBS:“充滿了快意恩仇、家國情懷,也有觀點的碰撞,刀劍交鋒。”
散作滿天星
如今,作為媒介研究學者的張志安,從媒體形態變遷的角度看到西祠胡同衰落的必然性,“這些論壇都屬于PC時代的產物,沒有能夠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品形態和手機端的應用,就必然會衰落,這是人們從‘生活中有媒介’到‘生活在媒介中’的時代變革。”
“西祠其實時間不短,已經有20多年了,作為一個互聯網產品,已經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已是一家上市傳媒公司核心人物的劉建平對瀟湘晨報記者感嘆,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論壇不僅讓他們這一代人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也創造了很多機會。
“剛開始那幾年,西祠沒有什么商業模式,就是為興趣驅動的一個純粹的愛好,不僅打破了空間的限制,也打破了固有的社會約束。就像響馬說的:‘上網越久越真實’,人們在這個平臺上反而會更加地把自我的閃光點展現出來。”劉建平說。
但宋陽標有不同的感受:“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在網上,誰都不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他記得和劉建平第一次見面的場景,在版面里成為好友后,他從揚州來到南京赴約,可到了對方學校附近,才發現誰也不認識誰。宋陽標記得,等待的時候,聽到有個人問蹲在一旁的老頭:“你是老宋嗎?”此人正是“牛吃草”。
即使懷念當時的熱鬧非凡,但這個青春時代的記憶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為了一則“把西湖第一朵荷花的盛開當作大事”的新聞,2002年,28歲的長沙媒體人舒展被杭州吸引,離家奔赴那個沿海省份。他在西祠胡同上的名字叫“海上波寧”——“從杭州到上海再寧波又回杭州,無處安放的青春啊”,后來多數朋友都已風流云散。
“散作滿天星。”宋陽標給記者發來這句話。
△3月29日,西祠胡同的創始人“響馬”在微博發文
瀟湘晨報記者 蔣紫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