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場,往往都有這樣的錯覺——
認為商業思維是天生的,大佬之所以是大佬,是從小就有經商管理的天賦。
但其實商業大佬也跟常人一樣,遭遇過各種各樣的失敗:
許多人只看到雷軍突破了“手機廠商只能做手機”的魔咒,打造出小米的生態圈。
卻沒看到他在成功前創立的三色公司,因長期無法盈利,最終只能破產。
只看到“窮娃子”劉強東從門店做起,硬是叫響了京東的名號。
卻沒看到曾在中關村開餐館的他,一度被騙錢后慘淡關門。
只看到王健林瘋狂買地建樓,萬達所到之處,皆為地標。
卻沒看到這位曾經的地產大亨,被銀行行長拒絕過50次,被告上法庭222次。
所以,商業大佬能夠成功,絕不是因為有過人的天賦。而是他們的商業格局和視野,非常深遠。
他們有深度思考的習慣,并且特別善于從歷史和前人的智慧中汲取經驗,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中國,大多數身居高位的人都對歷史“情有獨鐘”,甚至視歷史為培養各種領袖人才的必要教育。
大道至簡,企業家們之所以能在無數次跌倒又爬起后,完成商業創新,實現人生逆襲。這得益于他們在歷史中發現萬事萬物運行的底層邏輯,而這些認知收獲,甚至比發生在當下的事情更加有效和經典。
任正非說:自己從來不看純管理類的書籍,卻對歷史、哲學等人文類的書籍情有獨鐘,因為歷史凝聚了前人無數的經驗和教訓,能讓人看得更深遠,這是實踐出來的“真知”。
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人的經商管理之道亦如此。
什么是商業的本質?被譽為“全球第一CEO”杰克 韋爾奇,用了20年時間,把通用公司的市值從130億美元做到4000億美元,高居世界第一。
在杰克·韋爾奇先生寫的《商業的本質》一書中說:“在當今的新商業環境下,要想‘贏’,就必須遵從商業的規則,回歸商業的本質。而商業的本質是探求真實、建立互信的過程。”
為什么說商業的本質是互信呢?這要先說說什么是商業,商業是基于某個產品交付給世界的模式,獲得回報的一種活動。
而想要獲得回報,就必須先付出,解決市場問題,而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滿足人性弱點需求,你想要滿足別人的人性需求,前提就是別人得信任你,愿意用你提供的服務或產品。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商業中的較量,它是基于滿足人性弱點需求能力的一種較量。
任何商業都是基于滿足人性弱點設計產品。
比如,怕掉頭發給你弄生姜洗發水,怕身體不好給你弄個營養品,給怕麻煩的人設計更簡單的操作系統等等。但做出產品僅僅是第一步,想要在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還是要遵從商業的底層邏輯和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