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歷經269天的科創板排隊等待,AI明星公司格靈深瞳終于上市了。
全文共計2890字,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來源| 數據觀綜合(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 蒲蒲
2022年3月17日上午,格靈深瞳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中國首家在內地資本市場(科創板)上市的AI軟件技術公司,同時也是繼商湯、創新奇智之后,第三家登陸資本市場的AI明星企業。
自2021年以來,多家人工智能公司陸續啟動上市計劃。例如決策類AI代表企業第四范式于2021年8月首次向港交所遞表,材料失效后又于近日更新了招股書。“AI四小龍”中,為首的商湯科技幾經波折,于2021年年底在港交所上市;其余三家均瞄準科創板,云從科技、曠視科技已過會,依圖科技已撤回申請材料,主動終止了IPO審核。
縱觀各家公司的上市進程,格靈深瞳屬于本輪AI公司上市潮中,第一家正式掛牌科創板的人工智能公司。
上市首日遭遇破發
公開信息顯示,格靈深瞳以“讓計算機看懂世界”為愿景,自2013年成立以來,專注于計算機視覺技術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歷經核心技術形成、產品商業化探索、應用場景落地,逐步邁入行業解決方案拓展階段。
在技術層面,格靈深瞳現已搭建了集數據采集、數據預處理、數據標注、模型訓練、模型優選等模塊于一體的底層AI技術平臺——深瞳大腦,并據此搭建起了核心技術體系。
此外,格靈深瞳已形成了基于深度學習的模型訓練與數據生產技術、3D立體視覺技術、自動化交通場景感知與事件識別技術、大規模跨鏡追蹤技術和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技術等五大技術方向。
其中,3D視覺技術是格靈深瞳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涵蓋多目傳感器標定與深度估計技術、運動姿態分析技術、3D重建與立體視覺分析技術——3D重建與立體視覺分析作為一項關鍵性的基礎技術,技術先進性體現在點云配準,即通過對同一坐標系下的不同視角下的點云數據進行矩陣變換,從而實現目標的完整的3D模型重建。
作為AI領域的天才團隊,成立初期時風光無限。曾被徐小平和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就“格靈深瞳未來值1000億美元還是5000億美金”爭執不下,也是比爾·蓋茨口中的“Very Cool”公司。
如今,隨著 AI 技術走進尋常百姓家,阿里、騰訊、字節等互聯網巨頭紛紛加碼,AI 技術不再神秘,格靈深瞳則陷入了頂虧上市、估值縮水的困境之中,如今科創板掛牌也遭遇上市即破發的表現。
上市首日,格靈深瞳(N格靈-U)遭遇破發,開盤價為38.00元/股,較發行價39.49元/股下跌3.77%,隨后跌幅一度超過10%。截至3月17日午盤休市,跌幅收窄,格靈深瞳股價與開盤價一致,為38.00元/股,最新市值達到70.29億元。
紅杉、真格斥資超4000萬
格靈深瞳成立之初,真格基金、紅杉資本等一眾知名機構便伸出了橄欖枝。
招股書披露,格靈深瞳在2013年8月、2014年6月陸續完成A輪、B輪融資,引入真格、策源和紅杉,二者出資額分別為308萬美元、220萬美元。
2017年7月,格靈深瞳完成C輪融資,引入博雍一號、三星創投、復樸長鴻、合之力和真格基金IV,真格基金前后整體出資185萬美元;2019年4月,格靈深瞳在D輪融資中引入現代汽車、現代摩比斯。
以此看來,僅紅杉、策源及真格三家機構早期投入便超過4500萬元(人民幣)。上市后,上述機構自然也坐擁大股東之位。
招股書顯示,深瞳智數為格靈深瞳控股股東,本次發行后仍為第一大股東,持股數3126萬股,持股比例16.9%。深瞳智數是由格靈深瞳實控人趙勇控制的持股平臺,與其并無業務關聯。此外,紅杉資本持有1940萬股,持股比例10.49%位列第二大股東。
策源創投、真格基金I為第三、四大股東,分別持有1385萬股、1108萬股,持股比例7.49%、5.99%。不過以后來入股的真格基金Ⅳ持股比例計算,真格基金整體持股比例達到6.32%。
三年半累計虧損6.18億
長期以來,因為研發投入大,商業化落地不順,AI公司被貼上“盈利難”“高虧損”的標簽,格靈深瞳也難逃魔咒。
格靈深瞳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格靈深瞳營業收入分別為0.52億元、0.71億元、2.43億元、0.72億元。雖然營收在逐年增長,但凈利潤一直處于持續虧損狀態。
從2018-2021年上半年,格靈深瞳凈利潤分別為-0.75億元、-4.18億元、-0.78億元、-0.57億元。
在研發費用方面,2019-2021年上半年格靈深瞳研發投入分別為0.96億元、1.14億元及1.21億元,占當期營收的比例分別為135%、46.9%及41%。格靈深瞳還表明,報告期內公司累計研發投入3.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77.23%。
格靈深瞳在招股書中也坦言,持續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營收整體規模較小,研發投入較高,加上中間實施了多輪股權激勵。其中,2019年的股份支出費用為3.01億元。
目前,格靈深瞳營收主要來自于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業零售三大領域。城市管理領域占比超過50%。從2018到2021年上半年,該領域營收占總營收比例為79.30%、51.73%、51.50%、66.17%。
同時,格靈深瞳的客戶集中度較高,個別業務甚至高度依賴單一大客戶。除了持續虧損的現狀之外,格靈深瞳的前五大客戶的營收,占比高達74.54%。招股書顯示,2018-2020年,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合計占該公司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8.23%、67.55%和57.57%。其中,農業銀行在2019年至2021年前6個月,均為第一大客戶。
而在智慧金融領域,格靈深瞳2018-2020年的終端客戶只有農業銀行。在報告期內,該客戶貢獻的收入分別為468.68萬元、2373.97萬元、4697.09萬元和1702萬元,合計占智慧金融領域所有客戶總收入的70.91%。
不過,格靈深瞳所面臨的上述困境,并非個例。對比其它人工智能同行,可以看出,客戶集中度高是行業面臨的共性困境。
再者,橫向對比已經上市的人工智能公司,商湯科技、虹軟科技、當虹科技。
也是因為人工智能企業普遍虧損,導致傳統的PE估值法無效。不過,企業的營收規模,也能作為企業估值的重要變量。
“我并不認為人工智能行業必須以虧損的方式運營。”格靈深瞳創始人、董事長趙勇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行業仍處于發展早期,目前下游的成熟應用領域較少,隨著更多新應用場景的不斷落地,人工智能未來有著廣闊市場空間。
需要警惕的是,近兩年人工智能創業已經進入到一個深水區,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意義的創業公司變得更困難。進入什么樣的行業,怎樣提高交付效率、降低交付成本,如何讓客戶在采購使用產品后實現降本增效,這是當前所有AI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
白皮書
國際要聞
政策新規
數據觀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