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小米創始人雷軍亮相兩會,他提出的四條建議中,就有三條是和新能源汽車息息相關。
首先是有關新能源車碳足跡追溯。建立碳足跡管理體系,標準碳足跡核算,搭建數據平臺以及評級激勵機制。其次是關于新能源汽車最重要部分動力電池。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快充網絡布局,充電設施基建。最后是制定電子廢舊物循環利用規劃。培育市場主體,制定電子廢舊物碳積分試點。
我們都知道,低碳能源、電池技術、充電網絡建設,到快充新國標實施,以及最后電子產品廢舊物循環處理的重要部分是電池循環利用。今年,雷軍提出上述兩會建議,其邏輯不得不讓人聯想到時下小米正在實施的造車項目。
可以洞察的是小米造車的上下游生態鏈布局,可以從雷軍的建議里略知一二。那就是——小米不止要造新能源汽車,同時是在打造低碳更有甚至是零碳的新能源汽車生態產業鏈。對于電動汽車行業上下游產業鏈的升級和優化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小米不僅緊貼“雙碳”目標,同時在政策的基礎上更近一步。
雷軍建議中碳足跡貫穿其中,投身新能源,三句話不離碳,碳就是錢,碳積分字眼的反復出現。當然,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全產業鏈的碳積分確實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不禁讓人暢想,傳統車企及零部件生產商在汽車各部件,尤其是燃料排放和輪胎制造和回收處理上缺乏的碳積分缺口,會向新能源汽車生產廠家購買。
另外,新能源車的制造和使用場景具有產業鏈式的適配性,也需要這樣的產業布局來實現。實際上全國多個省市都有布局新能源車的相關產業鏈。
以湖北為例,今年2月22日遠景科技集團在湖北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項目落地十堰,打造零碳產業園。遠景科技關聯公司遠景能源在彭博新能源財經公布的2020年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市場份額排名中,超過西門子排名第四,并擁有產能超140GWH的動力電池生產規模。
這個零碳產業園,從能源獲取到能源儲存再到動力鋰電池制造,以及電池降級處理回收利用完全零碳排放。同時遠景科技的一項重要業務也是為上下游公司供應碳足跡追溯及碳中和解決方案。說到這里,不難看出,湖北與遠景科技的簽約,與雷軍四條建議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契合。
隨著小鵬、路特斯電動超跑入駐湖北,加上遠景科技落子十堰,湖北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上下足了功夫。
可以預見,只要配套做的好,小米這類企業的汽車項目落地湖北,只是時間問題。
說回小米造車,2021年3月30日,雷軍決定向被譽為“制造業皇冠”的汽車制造領域發起沖擊,并自言“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而一年過去中,小米從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從注冊公司、招聘人才,以及確定自建工廠,而雷軍此次兩會建議,實際上是為小米造車在政策上尋求鋪路。
菊長預判,小米新能源車下線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