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野心是無限膨脹的,是脫離現實的,在野心和妄想之間毫不猶豫地畫上了等號。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想法,野心絕對不是什么妄想,野心是熱忱、自信與理想的結合體。是不切實際的,與行動脫節的,是不可能實現的,而野心卻是可以變成現實的。野心往往是靠能力支撐的,而妄想則缺乏這一點。
有野心、有理想的人,他們的“野心”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上,所以他們往往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正視缺點,并且不斷彌補自己的缺點來取得最后的成功,實現自己的野心。而妄想的 人則完全以自我為中心,完全不理會客觀因素,他們完全不考慮自己有犯錯的可能。妄想不接受事實與理性的糾正,可以說是不可動搖和不可糾正的。
也許有人會問,歷史上有不少人首次提出某種學說或理論時遭到其他人的反對,但歷史最終做出了公正裁判,各別人的觀點是正確的,難道在當時可以說個別人的觀點是妄想嗎?
在英文里,本來沒有Google這個詞,但是Google這個不是 單詞的“單詞”卻是世界最廣泛的搜索詞匯。
風靡全球的國際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與網上眾多有名的信息搜索服務商相比,Google雖然年紀輕輕,但成長速度卻異常驚人,早就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小巨人。
很難想象,Google這個巨大的網購帝國最開始的創始人只是兩大學生。1995年,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系兩名博士生,年僅25歲的拉里·佩奇和比他小一歲的同窗學友謝爾蓋·布林在做一項課題實驗時開發出了一個名為BackRub的軟件,但一年后的一天他們驚異地發現,本來只有一兩個導師知道的BackRub,竟然每天被上萬個人在使用。發現了這一點,他們開始有了野心,那就是“給全世界的信息分組”,僅僅從字面上來看,這在當時確實是不切實際的但是佩奇和布林靠著自己不懈的努把野心變成了現實。
經過一番技術修改后,佩奇和布林決定將BackRpb賣芯YahooInfaseek那樣規模大的搜索引擎網站。盡管經過了多方奔走聯系,但是已經成為網絡業巨頭的Yahao和Infoseck絲亮沒有把這兩個年輕人的成果放在眼里,并嘲笑其為“幼稚的小孩子玩意”。Yahoo和Infoscck的決策層卻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種“幼雅的小孩子玩意”卻在短短的5年時間超越了他們,成為他們最可怕的競爭對手!一次次冷漠的回絕,促使佩奇和布林打定主意自己創業。他們又開始四處奔走尋找支持者,最終,有一天早晨當他們將自己的軟件向Sun微系統公司一名創始人進行介紹時,對方打斷了他們的話,給他們開出了一張10萬元的支票作為投資。
興奮不已的佩奇和布林開始緊鑼密鼓地張羅起自己的公司,并在匆忙之間杜撰了一個詞匯--Google作為新公司的名字。幾個星期后,在一個朋友的車庫里,Google終于誕生了。創業之初,這個志向不凡的公司僅有3個人,除了兩個“合伙人”佩奇和布林外只有一個雇員--克雷格·希爾維斯通。佩奇和布林精心挑選的這名唯一參與創業的員工,而今已成為了Google的技術總監。
今天,包括雅虎、美國有線新聞網、網景、網易在內的全球百家大型新聞、商業甚至政府網站都在使用Google提供的搜索接術。據權威的互聯網市場調查公司宣布,自2005年4月份起 Google已經坐上了互聯網搜索引擎的頭把交椅。毫無疑問,5年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兩名博士生創辦的Google公司,是IT業內繼爾·蓋茨的“微軟帝國”之后,爆出的又一神話。
“Google是一位神靈嗎?”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雷德曼《紐約時報》撰文時,幽默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弗雷德曼看來 Google就像神一樣,“能看到和知道一切”,所以當人們在互聯上查找資料時,它才能帶著你遨游萬里去找到你想要的東西。技術
統計顯示,Google目前每天要接受2億多個搜索請求,平均在每0.2秒鐘內掃描30億個網頁。Google能夠對36種不同的語言進行搜索,甚至包括故意顛倒英文字母順序拼奏而成的話。除了網頁之外,Google現在還能查詢圖片、新聞、地圖、電話號碼、股票價、統計數字、詞匯定義、以及小到一臺縫紉機商品最優價信息等。
佩奇和布林當時如果只是拿著自己剛剛研究出來的成果,就單純想要“為全世界的信息分組”的話,那顯然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妄想
但是佩奇和布林并沒有停留在不切實際的“妄想”上,他們只是把設計程序當作一個起點,把“為全世界的信息分組”當作最后的“野心”,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尋找機會,不斷地爭取各種支持最終成了搜索引擎網站的龍頭老大。
其實,所謂的妄想和野心也就隔著一層薄紙,只要我們能夠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精神藩籬,把不切實際的妄想變成追逐成功的野心,那么成功也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