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年的貝殼到現在的法幣,貨幣形式在不斷變化,為什么“錢”就能夠買到韭菜,其他就不能?什么是錢?為何現在貝殼不能買韭菜?背后的邏輯是什么,這與區塊鏈、幣有何關系?
假設進化論是真的,我們來到遠古時代,想象下,人人都用貝殼作為物品交換的媒介,為何?在當時情況下,貝殼稀少,好看,不容易壞,在首領的強制及民間自發達成共識,一個貝殼可以買多少肉、米等等,這是人類第一次貨幣共識。
時間來到現代,為何美元能夠買到韭菜等其他玩意,貝殼不能呢?在金本位退出歷史舞臺后,以國家為背書的信用貨幣代替了原有的貨幣體系,比如美元代表的是美國的信用、影響力等,這是錢的本質,錢一旦失去信用背書,紙幣就是一張廢紙。在國家背書條件下,命中形成共識,這玩意能夠買韭菜....
回到幣、NFT,為啥一串數字、一張破圖能夠賣這么貴,而且還這么多人搶購,很簡單,共識機制。技術層,比如比特幣的POW ,以太坊的PoW+pos,通過算法確定了幣的產生途徑。其次,社群共識,認為有前途,也有錢途。社區力量越大,參與人數越多,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NFT同理,都認為有收藏價值(其實普通人也不知道有沒有),因為涉及到美學、收藏等領域,涉及形而上的東西沒有標準,無法衡量,但在所謂大佬的渲染下,人人儼然成為美學鑒賞大師,瘋狂傳播,至于究竟如何,誰知道呢,具體應用場景,即炒作?但鏈游,元宇宙中的NFT相對而言可以估價。如何估?共識,即大家都認為這玩意未來可期,能掙錢,有未來。
簡單說,共識是項目基礎,沒有共識幣便是一堆空氣,NFT也是一堆爛圖而已,別扯虛頭巴腦,理性點!
關鍵詞: 二本談幣淺談幣NFT背后邏輯-共識機制